自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对什么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什么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认识更加深入,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明显增强。有些新兴学科如纪检监察学、中共党史党建学、国家安全学则一建立便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烈的学科自主意识,各个学科呈现出竞逐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良好局面。
从独立发展道路到独立思想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独立发展道路)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独立思想道路),二者是一体两面、互为依存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思想成熟才是真正的成熟,只有精神独立才是真正的独立。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这条独立的发展道路,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摆脱西方知识体系对何为现代文明、何为现代社会的定义权和垄断权。因此,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首要意义,在于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独立而坚实的学理依据和思想支撑。这一知识体系是对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独立现代化实践的深刻反映,它不仅要求理论上的自主创新,而且呼唤精神和思想上的独立,体现了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到中国之理的发展,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也有助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新的关于现代化的图景和路径,并为世界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知识体系既包括理论化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也包括民间故事、习俗、传统、惯例,以及文学艺术、广播电视、音乐电影、文化旅游、互联网等文化和知识实践。知识体系并不是各类知识、信息和数据的简单加总和汇集,而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的理论体系、规则体系与价值体系,是一套意义阐释系统,构成了一个社会或文明的认知框架,体现着某种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吸收外来优秀文明成果建构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将形成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现代意义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在现代文明阶段思想的独立、发展道路的独立(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民族的成熟和复兴。
在“两个结合”中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源自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主义未来的理论构想,是中国知识体系的“魂脉”。不同于西方的自由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个人自由,更关注通过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重塑实现整个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和独特性,体现了“理论上的独立自主”。中国具体实际即现代化实践,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谋求更好的社会制度和文明形态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了“道路上的独立自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自古以来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是中国知识体系的“根脉”, 体现了“文化上的独立自主”。因此,建基于这“三个自主”(自主的指导理论、自主的发展道路、自主的文化传统)有机结合基础上的中国知识体系必然会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自主性格。
知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至少包括知识生产体系、知识传播体系和知识评价与管理体系三个子系统。其中,学术期刊在中国的知识传播和评价体系中具有独特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期刊不仅为自主知识产品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而且通过评价和反馈机制,引领和促进具有原创性和自主性的知识生产。比如,《中国社会科学》近年来通过设置“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标识性概念”“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再反思”等栏目,推出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优秀成果,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带动作用。
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进展和方向
囿于时间限制,笔者仅以《中国社会科学》为例,简要梳理自2016年以来发表的相关成果,从中可以一探中国社会学者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围绕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历史脉络和时代特征,学者们探讨了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比如,景天魁强调了中国古典社会学中的融通主义传统,并探讨了其在现代社会学理论中的应用,以促进不同社会学范式间的和谐共存。李培林提出了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的新发展社会学理论体系。李友梅讨论了以人民性引领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胡安宁探讨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强调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杨典、向静林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学的标识性概念与关键议题,强调了国家、家庭和“关系”作为中国社会的三种“元制度”在经济运行和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应星从社会学的历史视角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了传统与现代的紧密关联。周晓虹通过40位社会学家的生命历程,回顾了当代社会进步和社会学重建的话语叙事。洪大用强调了实践自觉在中国特色社会学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要科学分析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王宁探讨了分享经济的社会建构,分析了数字技术革命如何促进私人财物的剩余使用容量的社会化利用,以及对环境和社会不平等的响应。王春光探讨了社会文化主体性在中国农村发展和减贫中的重要作用。渠敬东则从文明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社会学在研究现代性文明化进程中的角色,强调了中国社会学与文明研究的紧密联系。
围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以更准确地捕捉和解释社会现象。高勇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对定量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强调要超越碎片化变量分析,关注社会实体和变量间的复杂交织关系。他提倡一种更为整体性的研究路径,以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周飞舟讨论了田野调查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费孝通“将心比心”的田野调查方法,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田野调查深入理解社会结构和文化特性。陈云松则关注社会学定量研究的宏观转向,提倡基于整体主义的宏观定量分析,利用大数据和饱和数据进行时空覆盖研究,以拓展社会学研究的学科疆域,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话语体系。
面向未来,中国社会学者需要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努力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要继续发扬注重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并进行数字时代的方法创新,在“主义、问题与方法”共进中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
社会学要发挥学科特长,加强对来自西方的一系列基本概念的系统研究和反思,重新定义现代、民主、自由、人权、产权、效率、理性、法治、正义、文明等关键概念,基于中国独特的政府(比如广义政府)、市场和社会实践与运作逻辑,建构体现中国传统、面向未来数字时代的新型现代国家理论、市场理论和社会理论。这些研究对于打破西方知识体系对何为现代文明、何为现代社会的定义权和垄断权至关重要。同时,应当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标识性概念的挖掘,尤其是对家、国、“家国”、天下、君子、和谐、忠、孝、仁、义、礼、道、势等概念的深入研究。这些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独特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对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逻辑和意义系统非常重要。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概念,如革命、人民、群众、政法、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也是未来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关键着力点。面向未来,社会学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和数字社会的研究,以及历史社会学、文化社会学、金融社会学、艺术社会学等新兴领域的研究。
对实地调查研究的重视,也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和特长。与西方社会学倾向于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建立定量模型等手段收集、处理资料不同,中国社会学非常注重田野调查和一手数据的采集。这种实地调查的方法对于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厘清因果机制、彰显中国特色至关重要。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和整体思维模式,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阴阳哲学以及墨家关于名实之辩的辩证逻辑等,构成了一种深远的整体性思维传统。这一传统在构建全面和系统研究方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复杂社会现象的认识,而且有助于突破西方知识体系中常见的机械论、二元论和分析性方法论的局限,解决学科间孤立化和碎片化的问题。在数字智能时代,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技术不仅增强了我们收集、处理和分析大量复杂数据集的能力,也使我们能够揭示传统调查方法难以捕捉的社会现象运作方式和动态演化轨迹。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指出,“要把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作为最显著的方法特色,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这方面,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力推动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就是文理交叉融合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非常重要的方法创新,有利于适应数字时代的新型知识生产方式,推动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建构。
总的来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与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是一个跨学科、多维度的学术探索过程。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政策实践和方法论探索,这一领域正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也为全球社会科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出了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10日第2930期
作者: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