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向来有“要守住长江就必须守住淮河”这样的说法。
《史书》中也曾提到过这样一处所在:
「寿春这个地方,那可是古代的大都市,它连接着汝水和淮河,牵引着河洛地区。得到它就能安稳,所以被称作关键要地。」
「要是南方的人得到了它,那么中原地区就会失去自己的屏障。」
「要是北方人占据了此地,那江南就会失去关键的要害之地。」
能够看出“寿春”此地的重要程度。
寿春位于南北的过渡区域,还是吴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淮夷文化相互交融的地方。
【01】
五十万的大军,在疆场上浴血奋战,鲜血染红了那片土地。
在三国那个时候,各路诸侯不停地争斗,有好多著名的打仗事儿到现在人们还经常谈论呢。
在官渡之战里,曹操凭借较少的兵力战胜了袁绍,从而为他统一北方打下了根基;
赤壁一役,孙刘联合的军队把曹军打得大败,这般一来,三国鼎立的形势就此形成了。
夷陵之战中,刘备攻打吴国却以失败告终,这让蜀汉的实力受到极大削弱。
然而就战争规模来讲,这几个战役都不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争。
三国时期有一场规模最大的战争,那是在公元257年,司马昭去平定诸葛诞叛乱的寿春之战 。
这场战役中,双方总共投入的兵力大概有49万人,持续了8个月的时间。
这场战斗跟魏、蜀、吴三个国家都有关联
参战的兵力有50万之多,这比官渡之战的10多万兵力以及赤壁之战的20多万兵力都要多得多。
然而,寿春之战长久以来都被人们所忽视,关键原因是没有文学作品对其进行烘托。
相较而言,在《三国演义》等文学著作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夷陵之战被刻画得极为精彩。
人物形象突出,战争场景壮阔,让读者印象深刻。
寿春之战在文学作品里被提到的不多,所以大家对它的了解也比较有限。
【02】
死伤的人遍地都是,鲜血把壕沟都填满了。
寿春之战常常被纳入“淮南三叛”的历史故事里来讲
事实上就影响力而言,寿春之战并不比前面提到的那些战役差。
这么来讲,赤壁之战促使三国鼎立的格局形成,而寿春之战则意味着三国鼎立格局的崩溃。
这是从哪儿说起的呀?
寿春之战中,主要的对战双方为魏国的权臣司马昭以及反叛将领诸葛诞。
在三国那个时期,曹魏由于要应对频繁发生的战争,设立了“四征将军”的制度,这其中包含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以及征北将军。
征东将军屯驻于寿春,其主要职责为对东吴势力加以节制。寿春这个地方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粮食充裕,兵力雄厚。
在诸葛诞成为征东将军以前,淮南那地方已经有过两回叛乱了。
所以,司马昭在选择征东将军这个人选时,极为谨慎小心。
诸葛诞在作战方面颇为积极,和司马氏来往密切,因而获任征东将军。不过,诸葛诞跟司马氏的政治观念存在差异。
就像曹操的谋士荀彧不同意曹氏取代汉朝江山那样,当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拿禅让取代之事来试探诸葛诞的时候,
诸葛诞清楚地表明了自己是“魏臣”这一立场。
当司马氏逐渐显露出取代曹魏的态势时,身处寿春的诸葛诞遭到了司马昭的怀疑。
为求自保,诸葛诞于寿春开展屯田之事并招募兵员。
公元257年,二者的矛盾彻底爆发了。
五月的时候,诸葛诞手持利剑将扬州刺史的脑袋砍了下来,决然起兵对抗朝廷。
随后,司马昭火速集结大军,这支军队人数多达二十六万,气势磅礴地前去征讨。
东吴和蜀汉也跟着行动起来,全都投身到这场争斗之中。
在东吴,大将孙綝从东方兴起,领着军队向北进发;在蜀汉,姜维带领部队从沈岭出发。
两股力量跟诸葛诞相互配合,一同对司马昭构成了从三个方向进行攻击的态势。
在随后的五六天时间中,这三支队伍没日没夜地展开了迅猛且坚定的攻击。
他们使尽浑身解数,想要在司马昭的防线上寻得一个破口,好让全军借此契机往南行进,顺利退到东吴的地界之中。
「死伤之人遍布满地,鲜血流淌,充满壕沟。」
这场攻城之战,毫无疑问是三国时期最为残酷的一场战役
同时也是进攻方在攻城行动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
针对这样的状况,司马昭施行了“围着但不进攻”、“包围城池并攻打援军”的策略。
他起初将寿春围住,不让诸葛诞的军队冲出来,接着等着东吴与蜀汉的援兵抵达,随后实施围点打援的策略。
尽管东吴与蜀汉派出的援军来势汹汹,然而在司马昭的缜密安排下,都先后被打退了。
诸葛诞这场攻城战失败了,这使得他对部下的掌控力几乎没了,而且粮食也都用光了,结果寿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有好几万人向司马昭投降。
尽管诸葛诞使尽浑身解数,全力一搏,可到头来还是没能避开失败的结局。
历经十个月的激烈战斗,司马昭最终获得了大胜,凯旋而归。
【03】
寿春之战,孙策决定胜负之势
在寿春之战里,司马昭的策略得当,通过以静制动的方式获得了最后的大胜,然而诸葛蜀吴三方的策略均有缺陷。
诸葛诞率领二十万大军困守在寿春,在被围城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出兵进行阻挠,这是一种失误的策略;
东吴的援军只晓得一股脑地朝着寿春发起进攻,他们的进攻方向实在是太明确了,以至于司马氏能够毫不费力地有目的地安排兵力进行阻拦,这着实是很愚蠢的做法。
蜀汉这边呢,姜维的进攻方向太过显著,很容易就被人给拦住了,这就是他贪图一点小利益导致的。
要是姜维可以出乎意料地从江州向荆州发起进攻,那或许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了。
然而历史不存在假如,寿春之战结束后,司马氏统一天下的形势已然确定,靠人力是无法改变了。
不过咱们得明白,寿春之战产生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此场战斗意味着曹魏势力的反抗力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清除。
诸葛诞的反叛遭到镇压,这表明曹魏内部抵触司马氏的势力遭到了严重削弱。
在这场战役里,司马昭彰显出了雄厚的军事力量与高超的政治手段,夯实了他在曹魏的地位。
吴蜀两国再次联手,却在寿春之战中轻易就被打退了,这明显体现出两国的劣势。
东吴跟蜀汉在这场战役里虽说对诸葛诞的叛乱挺积极地做出了回应,然而并没有获得啥实际性的成效。
这显示出,吴蜀两国的实力跟曹魏相比存在较大落差,无法对曹魏形成重大的威胁。
寿春之战其实预示着司马氏取代魏国以及实现统一的最终结果。
在这场战役中,司马昭顺利地铲除了内部的反抗力量,并且向世人彰显了自身的能耐。
此后,司马氏取代魏国的势头愈发难以阻拦。
随着吴蜀两国逐步走向衰弱,统一全国就变成了历史必然的走向。
就历史意义而言,寿春之战不单单是一场规模颇大的军事行动,而且是三国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此役意味着三国鼎立态势的逐步崩解,给司马氏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此场战役体现出了那时在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的繁杂状况,给我们对三国历史的探究给予了关键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