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三国热门兵器“戟”后来却失传了?

小双正能量 2025-01-22 14:59:04

在《三国演义》还有其他一些作品当中,吕布总是跟方天画戟紧密相连。在老版的《三国》电视剧里面,吕布甚至是遭手下背叛,被夺去画戟后才丢了性命。

在三国中,吕布堪称第一武将,他手里的方天画戟那可是威力巨大。而使用方天画戟的武将不多,所以不少小说都把方天画戟说成是一种不好使但练好了就特别厉害的武器。

甚至有人说它是融合了叉、钩、刺、拍、砍、剁、割这七种兵器的远古神物,这说法着实够奇特的了。

吕布的辕门射戟是个典故,在《三国志·吕布传》中有明确记载,这就引出了一个如同 bug 般的疑问,那就是辕门射戟时射中那的小枝到底是啥?

不少人觉得那是连接月牙刀刃和戟尖的两个小杆,可方天画戟有两个杆呢,吕布射的到底是上面那个还是下面那个。总不能随便乱猜一个吧。在历史上,吕布肯定是把目标物明确指出来了,大家才会都感到惊讶,对他的神射技艺表示钦佩。

在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吕布把月牙、戟尖以及两个小杆形成的方块当作了靶心,那箭是从这个方块中间穿过的,压根就没有触碰到戟。

在新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或许认为这种设定和还原难以令人信服,于是改成吕布一箭射中画戟上的豹尾绒绦,实际上并没有触及到戟。显而易见,这两种还原方式都不太合理,这两次不太理想的还原,使得辕门设戟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不过呢,辕门射戟这事没那么复杂,吕布射的压根不是方天画戟,在历史上,吕布根本就没碰过方天画戟。方天画戟的原型出现的时间比吕布晚一些,差不多晚了一千来年,是后人强行安在吕布身上的。

它乃是宋代兵书《五经总要》里所记载的一种兵刃,名为戟刀。这戟刀,听名字就知道,它本质上是一种刀,其形状是在矛的基础上,于杆的一侧加上了一个呈月牙状的弯刀。

方天画戟在形象方面依照了《五经总要》里戟刀的模样,不过呢,为了彰显武将的威武雄壮和造型的炫酷,把单边的月牙刃进一步变成了双边月牙刃。这样一来,除非吕布有月光宝盒,不然他是不可能见到方天画戟的。

而他所设置的那柄戟,并非是方天画戟,只是一款平常的用于实战的戟,是一种在史书中未被过多提及的冷兵器。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实战戟曾大量真实存在,一种是联装戟,另一种是卜字戟。联装戟在汉代之前是最为典型且常见的戟。它是将矛和戈这两种武器组合在一起,然后连装在木臂,也就是木杆之上,这样就形成了戟。

在历史上,最早的戟是从藁城县台西村的商代末期墓葬中出土的,当时这种武器才刚刚问世,甚至连个名字都还没呢。

戟这个正规的称谓应当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在西川下寺的 2 号和 8 号春秋楚墓中,各自出土了好几把戟,这些戟上还刻有“以邓之用戟”“以邓之戟”“王子午之形戟”“王孙诰之形戟”这样的铭文,由此可以看出,在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把这种武器叫做戟了。

这种武器能够砍、能勾、能刺,故而很快受到众人喜爱,还被归入先秦五兵之中。

秦军对这款武器甚是喜爱,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曾有大量联装戟出土。从阵型来判断,使用该武器的均为秦军的精锐老兵。

要说卜字戟,它是从连装戟演变而来的,在秦汉时期出现的新型武器。卜字戟的出现,这跟金属冶金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关联。在秦汉那个时候,铁的冶炼技术发展得很快,更加坚固又轻便的钢铁武器迅速把青铜武器给替代了。那青铜联装戟虽说挺好用,可它又有戈又有矛,结构上不牢固,而且还特别沉重。

于是人们琢磨着给对联装戟做些简化。他们不要毛尖了,接着把较长的横枝往上折,让其代替毛尖来发挥刺的作用,再把较短横枝的内边长削尖,用以实现勾和砍的功能。把没用的去掉,把弯的弄直,这样一来,连装戟就大变样了,卜字戟就此出现。

在历史上,吕布射的正是卜字戟。也就是说,吕布所射之戟的那个小枝,其实就是普字戟上面的横枝。实际上,也只有这种戟有着一个相当明显的小枝,能够当作目标物。

江苏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 1 号墓出土的丫字戟,属于联装戟向卜字戟演变过程中的中间形态。卜字戟出现且成熟后,人们很快意识到这东西轻巧且坚固,比联装戟好使,还是骑兵作战以及对抗骑兵的得力武器,《史记·武安侯列传》中有相关记载。

于是灌夫身披铠甲,手持戈戟,径直抵达吴军的将旗那里,杀伤的敌军有数十人。就这样,这种武器成为汉代五种兵器之一,还被称作武兵中的强者。当年汉帝国痛击匈奴,这武器可是立了不少功,以至于汉代人把这事儿都刻在砖画上了。

三国时期,人们对戟的喜爱那是相当浓烈,三国的不少典故都和戟有所关联。像孙十万被张辽痛揍的时候,就是遭到了戟的攻击,而孙十万也是凭借戟才捡回一条命。在三国时代,使用戟的顶尖高手或许是曹操手下的猛将典韦,他钟情于大双戟以及长刀之类的兵器。

军中为他编了段顺口溜:帐下壮士乃典君,手持双戟八十斤。这大概是中国兵器史上头一回记载超重型兵器呢,虽说汉代的一斤比不上现在的半斤,可双手各拿一把十多公斤的武器,那也相当厉害了。这类重武器在实际战斗中发挥出了可怕的威力。

典韦跟着曹操去打荆州,没成想碰上张绣反叛。他用长戟左右猛击,一下子就弄断了十多根矛,自己身上也受了几十处伤,但还是拼命奋战。另外,典韦使的双铁戟,从汉代到三国那会儿,有个专门的叫法,叫手戟。

在汉代墓中画像石的蓝旗图里,常常能看到手戟。蓝旗其实就是武器架,在其上面放的都是些常用兵器,像刀、剑、矛、戟之类的,手戟也在其中。通常来讲,手戟是卜字戟的一种变化形式,它一般不会安装柄,而是会在戟弧上缠绕丝麻,让人能握住,它的末端也许会有穿孔,用来悬挂一些装饰物。

另外,因为要手持的缘故,手戟的戟弧以及横枝的下刃是不能开刃的。您想想,纯铁制成的这东西要是一挥,那得多吓人啊!在山东沂南的汉代古墓画像石上,有一幅蚩尤图和一幅神兽图,它们展示的都是双手持手戟的情景。

可以看出,就连当事人自己也清楚,能够耍弄双铁戟的人,那都是凶悍得如同鬼神一样的角色。

在历史上,除了连装戟和卜字戟外,还有一种颇为特别的浑铸戟。先秦时期,连装戟颇为盛行之时,凭借当时人们的丰富想象,另有一种形制的戟出现了,那便是浑铸戟。

所谓浑铸,是将连装戟的各个部件铸造成一个整体,以此来处理连装戟的结构强度方面的问题。

西周早期到中期曾流行过一种上刃戈,这种武器大概就是其出行时所用的。很明显,这武器的成本比连装戟高不少,因而考古发掘出来的数量也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此件的戈胡上带着角刺,而其戟刺是修长的扁体箭形,和同时代的同批物件颇为相像。

说到这儿,也许有人会问,三国时期颇受青睐的戟咋到后来就销声匿迹了呢?通常来说,衰落往往始于辉煌的巅峰时刻,而戟的没落跟吕布还多少有点关联。

据《后汉书·董卓传》所述,建安时期,吕布起兵反叛,欲将董卓置于死地。吕布阵营的李肃率先以戟刺向董卓,却未能刺穿,紧接着吕布随声而动,持矛刺向董卓并将其制服。由此可见,在应对身着铁甲的敌人时,矛相较戟更为有效。

在三国至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乃是甲骑具装蓬勃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十六国以及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步占据中原,甲骑具装的铁骑如同旋风一般冲击着黄河的两岸地区。

骑兵身披重甲,战马配备具装防具,这种进步对格斗兵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在重甲的威胁之下,具备多种功能的戟,必然会被更具破甲能力的矛和槊所取代,而人们对于武器的这种喜新厌旧,是极为残酷的。

于是在隋唐时期,戟已然完全脱离了实际战斗,仅仅在诗歌和文学里出现,其具体的样式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直至清朝,史学家戴震依据文献对《考工记》中的戟展开尝试性复原工作,并著成了《考工记图》一书。虽说他的复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不过和其他学者相比,确实要好上一些。

总之,戟这一中华先民所独有的武器,是由先秦时期的青铜戟演变而来的。虽说它是五兵中的一种,在两汉至三国时期颇受青睐,但到了隋唐时期,其传承却中断了,连它的形制后人都不清楚了。

甚至到了近代,不少历史学家都没弄明白它的具体形状构造,结果在好多人的大胆想象中,戟就变成了一种奇特罕见的兵器。

这就使得后世的兵书以及文学作品里,把戟刀这种新创造出来的武器用戟来命名,还由此产生出了方天画戟这种专属于吕布的冷兵器。

还有些人偏爱装神弄鬼,使劲给自己的这种武器添油加醋,把它讲成是由七种武器汇聚而成的奇特兵器。

在这事儿上,早先那些使劲儿给戟做简化的古人,怕是得气得在厕所里晕过去了。那话咋讲的呢,这世上本来没啥奇怪的兵器,就是那些脑洞大开还爱装神弄鬼的人多了,这才出现了奇葩兵器。

0 阅读:0
小双正能量

小双正能量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