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明明收复了台湾,为何临死前却说没脸见先帝,他到底干了啥

听荷看历史 2025-03-18 15:17:46

公元1662年农历五月初八,已经收复台湾半年的郑成功在岛上仰天大叫:“忠孝两亏,死不瞑目!我有何面目见先皇于地下?”

说完,郑成功用手抓破脸皮,顿足抚膺,吐血而亡。

此时的郑成功已经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他为何会在前景一片大好之际,反而说自己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呢?

郑成功的一生,到底干了哪些事情,让他至死都耿耿于怀呢?

中日混血少年

公元1624年七月十五,郑成功出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岛。

他的母亲是日本女人田川氏,父亲是福建沿海亦盗亦商的郑芝龙。

田川氏在生下孩子后,郑芝龙将其取名为郑福松。

这个郑福松,就是人们口中的郑成功。

由于郑芝龙做的是居无定所的海盗生意,郑成功出生之后,并没有和父亲一起在大海上四处漂泊,而是和母亲田川氏在日本平户岛生活。

郑成功六岁那年,郑芝龙被明朝招安,官至都督同知。这时郑芝龙将妻子田川氏和儿子郑成功接到福建泉州安平。

郑芝龙虽是海盗出身,但是他深知知识文化的重要性。已经上岸的郑芝龙便把郑成功送到私塾,并且早早为郑成功规划出参加科举,及第登科这条入仕之路。

好在郑成功也没让人失望,公元1638年,14岁的郑成功考中秀才,这让郑芝龙高兴了好久。

三年之后,郑芝龙为17岁的郑成功在福建泉州求娶了一门亲事,姑娘是当朝礼部侍郎的侄女董氏。

成亲之后的郑成功一边延续着郑家的香火,一边继续着他的科举考试之路。

大明山河破碎

公元1644年,二十岁的郑成功正式进入南京国子监读书,老师钱谦益感觉郑成功原来的名字郑福松太过土气,在征得郑芝龙同意之后,将其改名为郑森,以示国之栋梁之意。

但是,就在郑成功收获郑森这个名字不久,北方的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带领下攻陷了大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大明王朝的皇帝崇祯自缢身亡。

紧接着,雄踞东北的满清八旗又和吴三桂一起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

李自成从北京逃跑之后,满清八旗在多尔衮的带领下入主中原。

就在崇祯上吊,满清入关的这一年,南方的明朝宗室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建立弘光政权,占据江南半壁江山。

但是,已经入主中原的满清,自然不会允许南方有这么一个政权存在。于是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命弟弟豫亲王多铎带领八旗军南下,消灭南京的弘光政权。

仅仅一年时间不到,清军在多铎的带领下就打败了南明江北四镇的数十万大军,一路破扬州,占南京,杀弘光帝朱由崧。南明的弘光政权覆灭。

南京的弘光政权覆灭之后,公元1645年七月,以郑芝龙为首的郑氏集团,在福州拥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鍵为帝,史称南明隆武政权。

隆武政权建立之后,其军政大权都在郑芝龙手中,隆武帝朱聿鍵加封郑芝龙为平国公。

为了更好的笼络郑芝龙,隆武帝在见到郑成功后,抚摸着其后背说道:“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

年轻的隆武帝朱聿鍵虽然没有女儿嫁给郑成功,但是隆武帝并未放弃笼络郑家,而后赐郑成功国姓“朱”,取名“成功”。

隆武帝赐姓名于郑成功的意思就是,你既然当不了我的女婿,那就当我的儿子吧。

于是,郑成功便有了人生的第三个名字——朱成功。

父亲叛明投清

对于隆武帝给郑成功赐姓改名这件事,郑芝龙心里是骂了隆武帝一万遍,但郑成功却在心里当了真,并且万分看中这份恩典。

也正是由于隆武帝这次对郑成功赐姓改名,让郑成功对大明王朝忠诚了一辈子,至死都不忘隆武帝的恩典。

郑成功临死前口中所说的无颜面对先帝,说的就是隆武帝朱聿鍵。

但是,让隆武帝朱聿鍵和郑成功都没想到的是,把持隆武军政大权的郑芝龙早在隆武政权建立之初,就和满清的江南总督洪承畴暗通款曲。

在山河沦陷之际,海盗出身的郑芝龙丝毫没有忠君报国的意识。他之所以推举隆武帝,不过是想将南明在满清那里卖一个好价钱,以此为自己谋得更多的利益。

故而,在公元1646年初,清军攻打福建之时,郑芝龙下令福建仙霞关守将退守福州,清军兵不血刃进入福建境内,兵锋直逼福州。

清军大军压境之后,郑芝龙果断弃南明隆武政权于不顾,打算举家投诚清军。

面对父亲郑芝龙的投降之举,郑成功苦苦相劝,让父亲郑芝龙以民族大义为重,忠君报国,万不可当了汉奸,背负万世骂名。

但任凭郑成功如何苦苦哀求,郑芝龙都不为所动,最后带着郑芝豹和家族成员投降清军。

而不愿投降清军的郑成功和叔叔郑鸿逵,郑芝莞,郑彩,郑联等人则是出走海上,招拢不愿降清的郑氏旧部,在福建沿海继续抗清。

至此,一个庞大的郑氏家族在民族大义面前分成两派,郑成功与父亲郑芝龙也自此陌路,终生再未相见。

而临阵叛变的郑芝龙,他将整个南明隆武政权打包卖给清军,却并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

满清在郑芝龙投降之前,曾答应在他投降之后,让其镇守广东,福建,浙江三省之地。但是投降后的郑芝龙,非但没能在清军那里拿到三省之地的统治权,反而被满清挟持去了北京,被变相软禁起来。

立足东南沿海

公元1646年八月,由于郑芝龙的背叛,隆武帝朱聿鍵在福建汀州被俘虏。隆武帝宁死不屈,最终在清军的铁蹄下绝食而亡。

逃往海上的郑成功得知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在海上三日不食,为隆武帝披麻戴孝。不久之后,又一个噩耗传来,清军攻陷福建南安,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在清军破城之际自缢而亡。

公元1646年,可以说是郑成功最为痛苦的一年。先是父亲的背叛,让他心中的那座丰碑崩塌;而后是欣赏自己的君王被清军俘杀,让他的信心备受打击;再是养育自己的母亲为了自己抗清的事业殉节,让漂泊在海上的郑成功万念俱灰。

但是,郑成功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因为他知道,母亲是为了他抗清的事业而殉节,他必须给母亲一个交代。

在为母亲发丧之后,郑成功开始寻找抗清根据地,准备伺机起兵反清。

就在郑成功为反清做准备的同时,广西的明朝宗室桂王朱友榔,又在残存南明势力的推举下被拥立为帝。

南明由此进入永历时代。

永历政权的建立,让郑成功在山河破碎之际又重新看到了希望。

公元1247年五月,郑成功在小金门正式起兵反清,随后攻打海澄与泉州地区。但由于清军强大的实力,郑成功皆以失败告终。

接连遭遇海澄与泉州的失败,公元1248年,郑成功缩小目标,把目光放在海上的金门岛。经过半年的围攻,郑成功最终占领了金门,从此在福建沿海有了立足之地。

英雄拒绝招降

公元1649年,南明永历皇帝获知郑成功在福建沿海的抗清义举,为了和郑成功形成东西呼应之势,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世袭罔替。为了回报永历皇帝的信任,郑成功从金门出兵攻打闽南和粤东地区。但结果又都是无功而返。

公元1650年,郑成功设计杀死了一直盘踞在厦门的族叔郑联,另一个族叔郑彩则是选择了向郑成功效忠。郑成功由此据守厦门,获得了一块更大的根据地。与此同时,郑成功的亲叔叔郑鸿逵攻占了广东揭阳。

随着郑成功的势力越来越大,福建东南沿海前来投靠他的抗清义士多达十万之众。为了养活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郑成功又在东南沿海和日本人,台湾的荷兰人,以及东南亚诸国开展起了贸易,以致于郑成功在东南沿海的实力一度超过了曾经的父亲郑芝龙。

尽管郑成功拥有了如此强大的实力,但是他的军队都是以海上作战为主,对于攻城掠地,郑成功的军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欠缺的。

从公元1651年到公元1653年上半年,郑成功率军先后攻打闽南沿海诸城以及漳州地区,几乎都无一例外的望城兴叹,无功而返。而在这期间,清军也多次围攻郑成功据守的金门,海澄等地,但也无一例外的被郑成功打退,只能望洋兴叹。

公元1653年五月,清军与郑功成在福建沿海经过反复拉锯之后,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这时的清朝顺治帝下令招降郑成功,承诺郑成功投降清朝之后,封其为海澄公,让其驻军福建泉州。

对于满清的招降之举,郑成功一边与其虚蛇委蛇,一边暗中让人筹集粮草,打算趁清军放松警惕之际北伐长江,攻占南京。

公元1653年八月,准备充足的郑成功率军从厦门出发,一路渡海北上,准备攻取南京。但是因为后援不继,最终无功而返,只能再次退回厦门。

对于郑成功的北伐之举,清朝的顺治皇帝还是给了他足够的耐心。公元1654年二月,清朝再次派人前往厦门招降郑成功。这次清廷给郑成功的条件比上次更为丰厚,并且破格把福建兴化、泉州、漳州,以及广东的潮州,都划给郑成功驻军。

但是对于清廷如此丰厚的诱惑,郑成功依旧当场予以回绝。万般无奈之下,清廷又派出郑成功的亲弟弟亲自前往福建劝降。但是郑成功却没有给他们见面的机会。因为此时,郑成功正在和永历皇帝的大西军将领李定国相约攻打广东。

逆风攻打南京

公元1654年二月底,南明永历大将李定国从广西柳州出发,和郑成功相约一起合力攻取广州。李定国那边一路高奏凯歌,先后攻占广东高州和廉州,兵锋直指广东江门。但郑成功这边却因为各种原因延误了出兵时机。等到年底郑成功的军队抵达广东沿海时,李定国已经在江门新会战败,郑成功只能无奈回师厦门。

然而,郑成功在回师厦门的路上,却收到意外的惊喜。

郑成功从广东沿海返回厦门的途中,清朝福建漳州守将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并向郑成功打开了城门。郑成功兵不血刃的占领漳州,随即又占领了附近的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等地。

公元1655年九月,清廷眼见郑成功难以招降,又占领了漳州之地,便再次调集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清军,共计三万多人围攻厦门。

面对三万清军的来势汹汹,郑成功一面命人死守厦门,金门诸地;一面趁广东,浙江两地清军空虚之机,命令水师直趋广东,浙江沿海之地。一时间,整个东南沿海,处处有郑成功水师的影子。

双方战至公元1656年,围攻厦门的三万清军大败而归,郑成功取得了厦门保卫战的胜利。而郑成功北上浙江的偏师,也攻下了舟山群岛,为进一步北伐打下了基础。但是郑成功派往广东的水师,却在广东揭阳失利,最后损兵折将而归。

公元1659年,又经过两年多的准备,郑成功除了留下少数兵马防守厦门之外,亲率水陆大军17万与在江南抗清的张煌言一起合力北伐南京。

这一战,是郑成功一生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战斗。在郑成功的带领下,郑军17万大军水陆并进,先后攻占镇江,瓜州等地,直至最后将南京城包围。

就在郑成功包围南京之时,清廷驻守南京的江宁提督管效忠向郑成功秘密表示,自己可以带着整个南京城向郑成功投降,只是需要一个月时间来操作。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清朝南京守军的缓兵之计,然而郑成功却选择了相信。但仅仅十天之后,清廷的各路人马都相继到达南京外围。郑成功率军与之激战,却遭到南京城内外清军的夹击,最终大败而归,不得不再次返回厦门。

顶风收复台湾

南京一战的失利,是郑成功军事生涯中的最大败笔。面对如此大败,郑成功对北伐必胜之心,也开始有所怀疑。但就在郑成功意志消沉之际,清军却没打算放过他。

公元1660年,清军大将达素再率五万水师围攻厦门。但是在郑成功的调遣之下,郑军歼灭清军水师四万多人。

从此,清军在海上再无能力与郑军一战。

公元1661年,随着四万清军水师命丧大海,清廷对郑成功已经束手无策。剿又剿不灭,招降也招降不了,最后清廷只能在山东到广东的漫长海岸线上下达迁海令。

迁海令中明确规定,从山东到广东的海岸线上,沿海30里内不许有人员居住,并烧毁沿海所有船只,片板不得入海,更不能私自卖货物给郑军,如若发现,一律处死。

清廷这道迁海令的下达,直接对郑成功来了个釜底抽薪。

郑成功正是凭借着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才养活了如此庞大的军队。如今清廷规定沿海之地,片板不得入海,直接断绝了郑军的生命通道。

为了不被困死海上,郑成功必须从别的地方开辟生命通道。

不久之后,郑成功把目光投向了金门对岸的台湾岛。

自公元1624年,荷兰人击败明军,占领台湾岛以来,荷兰人已经在台湾岛殖民了38年。

为了收复中国的固有领土,也为了在清廷的海禁封锁中活下去,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命儿子郑经留守厦门,自己亲率两万五千水师渡过台湾海峡,去收复台湾岛。

经过长达八个月的战争,郑成功最终在公元1661年赶走了荷兰人,全面收复了台湾岛。

长使英雄泪满襟

就在郑成功踏上台湾岛上的土地之时,一个惊天噩耗从海峡对岸传来,那就是南明的永历皇帝朱友榔,在云南昆明被吴三桂绞杀,明朝最后的希望被无情扑灭。

郑成功收复台湾两个月后,公元1662年春,清廷眼见对郑成功招降无望,便在北京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叔叔郑芝豹,弟弟郑渡、郑萨等等投降的郑氏家族人员全部处死。

父亲郑芝龙被杀不久,厦门又传来了郑成功长子郑经与乳母陈氏私通,并生下孩子的丑事。而郑成功的妻子董氏却对此事选择了包庇。

一生做人清清白白的郑成功知道此事后,当即命哥哥郑泰手持自己的令旗,从台湾岛返回厦门,处死妻子董氏,长子郑经,以及乳母陈氏和孩子。

但是,对于郑成功的这道命令,留守厦门的诸将包括前来传令的郑泰,都选择了集体抗命。

抗命的原因,一是因为要杀的这些人都是国姓爷郑成功的嫡亲,万一郑成功一时激愤错杀了这些人,到时候后悔起来,谁也担不了这个责任;二是因为留守厦门的诸将,根本不想远离故土,前往台湾。而郑经是留守厦门的最高领导,杀了郑经,没有人可以接替这个位置。倒不如留着郑经,在厦门与台湾的郑成功分庭抗礼。

郑成功面对厦门诸将的集体抗命,再想想复兴明朝的大业一步步堕入深渊,心如刀绞。

最终,一代民族英雄心力交瘁,气绝身亡。年仅38岁。

0 阅读:26
听荷看历史

听荷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