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末,中国金融本外币存款十强省份名单揭晓,广东省以36.94万亿元的存款余额稳居榜首,江苏省(26.87万亿元)、浙江省(23.61万亿元)紧随其后,形成“粤苏浙”三足鼎立的格局。
山东省(17.99万亿元)与四川省(13.95万亿元)分列第四、第五位,河北省(12.60万亿元)首次跻身前六。
从增速看,中西部省份表现亮眼,四川省(9.3%)、河南省(9.5%)和安徽省(9.1%)的同比增速均超过9%,明显高于东部经济大省。
浙江省以23.61万亿元存款余额位居第三,同比增长4.2%,虽增速低于中西部省份,但其体量庞大且增长质量较高。
浙江的金融存款增长与其数字经济优势密不可分。
根据《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已达18%,杭州、宁波等地的数字贸易、跨境电商贡献了重要增量。
例如,2024年浙江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1.2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8%,带动企业资金沉淀。此外,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速了资本流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效应明显。
2024年浙江新增上市公司数量达65家,居全国第二,直接融资规模扩大进一步提升了存款规模。然而,浙江也面临传统制造业转型压力,部分中小微企业受外贸波动影响,导致存款增速不及预期。

四川省以13.95万亿元存款余额位列第五,同比增长9.3%,增速较大。
这一高增长背后是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化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全面发力。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5年成渝地区GDP目标突破10万亿元,2024年实际完成9.8万亿元,接近目标值。
成都、重庆双核带动下,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效应明显,2024年四川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1.3%,吸引大量外部资金流入。
此外,基础设施投资成为重要推手,川藏铁路、天府国际机场扩建等项目带动信贷扩张,2024年四川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存款增长还受益于人口回流与消费升级,2024年常住人口净流入15.7万人,带动居民储蓄增加。然而,四川仍需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差距可能制约长期增长潜力。
河北省以12.60万亿元存款余额位居第六,同比增长8.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河北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2024年雄安新区入驻央企总部达12家,带动基建投资超8000亿元。同时,河北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速,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完成后,2024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9%,新能源产业投资增长34%。
政策层面,《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35%,2024年已实现30%,产业升级释放的融资需求推高存款规模。
但河北也面临挑战!一是环境治理成本较高,部分企业资金链承压。二是人才外流问题尚未根本扭转,2024年净流出人口达8.2万人。
未来,随着双循环战略的深化,各省需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优化资源配置,方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