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树林》短片中,为大家展现了怎样视觉体验

铭桉看国际 2023-10-27 18:32:10
基于影像构造的分析

电影本身的构造和属性以及平面图像相关的修辞手段共同构成了生态影像书写中的视觉修辞。

具体来看,作为一个复杂的视听文本,影像是图像、声音和解说性文字组合成的整体。从静态的平面图像造型这一角度分析,又涉及图像的色彩、构图和图像符号文化内涵等维度。

影像的色彩本身具有丰富的象征性,与社会语境中人们赋予色彩的象征意涵构成呼应。

在一般的生态影像书写中,表征蓝天、海洋的蓝色以及和森林、草原的绿色、冰川的白色常常作为引发人们关于环保主题联想的视觉线索色彩参与了人们建立其图像符号与社会文化意义关联的认知过程,并构成了影像意义得以解读的一个独特的视觉背景。

尽管我们所看到的影像是动态的流体,但就其影像本质上来看也可以将其看作基于静态图像的叙事体,我们同样可以基于摄影基础、图像的构造对其进行解读。

基于静态图像构造的解码

就影片中的图像而言,纪实性的摄影手法赋予了每一帧画面以特定的视角、取景框架和构图方式,专业的记录技术和技巧使得影像本身具备了高度的审美价值和可读性。

尽管生态影像书写本身具有纪实摄影的属性,但又区别于静态铺展于空间之中的摄影作品,相反,其意义的产生是在时间的延展之中,包含若丰富的叙事性。尽管这种叙事性的实现还有赖于声音和文字的辅助,图像本身的叙事却在其中占据主导性地位。

在这一系列影片中,单个的影片内本身可以作为独立的叙事体,但它们又区别于将所有叙事元素通通罗列出来的一般叙事,而是通过蒙太奇的叙事方式部分地呈现和强化特定要素。

在《红树林》这一短片中,影片“保护日益消失的红树林”的主题主要是通过树木间的拟人化的对话呈现的,红木林作为影像主要参与了叙事中场景的架构,这样便构造出一种极富情感张力和想象空间影像文本。

而在《家园》的影像中各种典型化的关于自然的图像表征以列锦的方式罗列在一起,构成“共同呵护人类家园”的主题,拟人化的独白仍然是串起影像的语言线索,和《红树林》一致的是,影像的作用在于提供了生动、甚至具有奇观性的视觉辅助。但在观影中视觉的认知又是极具主导性的,声音和文字则成为构成叙事的辅助性元素。

基于动态影像的解码

尽管图像结构分析能够说明单一画面中符号的意义,却不能充分解释影片这一综合了影像、声音和文字的复合型文本的含义。

影片的意义分析正如前文所论述,要在对构成影片符号要素的相互关系的讨论中得以澄清,并要在社会文化语境的参照下解码一一方面,影片文本是由视觉性的动态影像、音乐、音响、旁白、字幕等元素基于蒙太奇组合方式建构起来的综合性媒体,对于影像的解读要在多种构成元素的互动视角下进行;另一方面对于影片的解读要放入更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与更丰富的话语资源相结合。

可见视听文本的解码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既需要对其单一的画面(镜头)行解读,还需要将这些画面置入前后关联的影像文本之中,并联系听觉符号、文字以及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做更深层次的理解。

以《大自然在说话》系列影片中的《大自然母亲》为例,该短片是由27个镜头按照特定方式、节奏组合而成的短片,其使用的画面包括天空、云海、海洋、雪山、森林、石林、星空、地球等,其中有许多类别相同而视角不同的画面。

这些影像一部分是实指,如在“大自然母亲”重申对于地球资源所有权时影像所呈现的“我的海洋、我的土地、我的河流、我的森林”画面,而云海、雪山等画面则是虚指,分别象征自然的变化无常和恒久。

最后的一个地球的画面与之前众多地球上的自然景观相互呼应,暗示这一切美景和资源皆在地球上,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影片缓慢悠扬的音乐为画面渲染了一种抒情、悲壮的气氛,配合饱含深情和具有画面感的文字影片产生一种发人深省的力量,最终使影像的含义向“生态主义”的主题靠拢。

影像审美体验的强化

影像通过视觉修辞进行情感激发和劝服的过程首先是一种直观的审美体验,构成影像的多种元素则试图从不同角度来强化这种体验,不论是影像中的图像、声音还是文字都参与到强化视觉效果的过程中。

尽管影像的语言元素并不局限于视觉元素,但它仍是其中最关键的构成部分。

影像的构成包括了镜头运动、架中的位置、色彩空间模型(人物间以及观者与视觉素材间的空间关系)、主观视角电影和主观镜头,视觉特效、视觉编辑、图像象征主义、视觉重复等。这些复杂的镜头和视觉语言共同实现了影像叙事,进而保证了观众良好的审美体验。

这些视觉语言在《大自然在说话》系列影片各有偏重,如大量俯拍的慢镜头一《海洋》中缓慢运动的海平面、《冰》中缓缓坠入水中的冰川、《森林》中大面积覆盖的树林,这些远景镜头都强化着景观的宏大特性并包含着很强的抒情性。

被描画的景物也往往处于画面的中心,这常常有赖于大量有意识的景别选择,影片《花》中对于各种花朵的细致特写便是如此,拍摄者在摄影过程中多选择将对象置于镜头构图的中心位置,以便于近距离聚焦景物,因此在该片中我们可以观看到众多种类花朵的细枝末节。

除了对于构图和景别的有意选择,《大自然在说话》系列还尤其注重对于光线和色彩的运用,影像中的景观呈现大多偏向于表现自然光下的色彩,以突出景观在自然光线下的形态,这种对于丰富的自然光线与色彩的运用在《花》《海洋》和《珊瑚礁》这些短片中较为突显,各类鲜花、海洋生物和大堡礁的缤纷、明亮的色彩既构成了视觉表现的核心,也是实现情感激发和说服的重要视觉元素。

影像符号的情感关联

影片生态主义的表达力求在人与自然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以情感人,最终在符号与人之间建立深度的情感关联。

比起文字的逻辑化的线性叙述,具有奇观特性的生态影像首先带来了直接的审美体验和视觉快感。

这一系列具有后现代文化消费“震惊”和“快感”特点的视觉奇观组合成了影像文本,这些生动而震撼的影像所开启的是我们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启发性认知机制”一一影像通过激发起是我们有关自然的视觉记忆和情感,避开理论化、说教式的语言劝服,通过感性的影像文本制造共情以实现说服。

总体来看,影像符号本无情绪、情感而言,然而却具有引发联想、激发观者情感的作用。影像符号作为视觉感知的诱发者能够在观者与事物之间建立起直接的情感关联,打动观者,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生态影片借助综合视觉修辞融合自然的景观、音乐、声响以及旁白和字幕对自然之美和人类之恶进行描绘,使得影像与观者间产生深刻的情感关联和认同感,激发人们反思自身造成的环境灾难。

《大自然在说话》的十三个短片都在极力调动人们的感性力量,这体现在影片对自然景观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细致描画,发自肺腑的劝说,饱含愤怒的控诉。

在《家园》这一短片中,影片用原野、森林、山川、河流、海洋喻指人类的家园,一系列画面由蒙太奇的方式组合起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而在《大自然母亲》这一影片中,我们可以直接聆听来自自然的血泪控诉,影像展示了被人类掠为己有的自然,并逆转人与自然的权力关系,向人类重申自然对地球的所有权。

这种话语的权力逆转既体现在旁白的诉说中,也表征于影像的展示里,具有很强的情感张力。

《红木》一片中爷爷与孩子的对话便极具创造性地将感性的力量激活,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微叙事,控诉了人类对红木林破坏的罪行以及人类的无知之恶。

稚嫩的童声和深沉的男声架构起整个叙事情境和对话氛围,激发了人们参与到影片情境之中并感知影片的感性说服力量。

《雨林》中轰然倒塌的热带树木令人尤感悲伤和遗憾,茂密的雨林与经过人类践踏的后雨林形成鲜明对比,雨林对“聪明”人类的控诉振发聩。

在《花》一片中各种绚丽的花朵的色彩以及花在独白中所展现的无私奉献精神都带来极大的心理震颤。

总之,不论是视觉还是听觉层面,不论是叙事还是修辞上,生态影片充分调动了人的情感力量,使得人与多媒体的影像符号建立起直接的情感关联,通过情感去理解生态主义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0 阅读:0

铭桉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