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就是“情志病”,气不顺就会一直反复,一把白芍养肝柔肝,肝气顺了,抽动也就消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8517719c52c9a24e21b7318029612a3.png)
抽动症和“气”密接相关,常言道:“气顺百病消”,气是我们身体的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光有气不行,还得通畅。
中医理论中,人体的五脏六腑与情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维持人体气血津液正常运行的关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96592963c080ec0817f42921afb17a3.jpg)
当小儿长期处于不良的情志状态,如过度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极易导致肝气郁结,肝气运行受阻。气郁则化火,肝火炽盛,进而引发肝风内动。
《黄帝内经》中提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时,就会出现肢体或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动、震颤等抽动症状。
中医还认为,情志失调不仅会影响肝脏,还会波及其他脏腑,导致整个身体的气血运行紊乱,进一步加重病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2d2967b05817bcfbbd1059cf177bb84.png)
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中医的办法就是清热疏肝、平肝熄风。
举个门诊的例子:
患儿男,9岁 ,2023年4月初诊。
主诉:频繁眨眼、耸鼻、清嗓子1年半,加重2个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465a0c0316c3f7381e661119e4cb0e3.jpg)
病史:患儿因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绪紧张,逐渐出现不自主眨眼、面部抽动,后发展为耸肩、清嗓发声。曾于某医院诊断为“抽动障碍”,服用硫必利后症状稍缓,但停药后复发。家长担忧药物副作用,转求中医治疗。
刻诊:面色偏青,舌质红、苔薄黄,眼周肌肉频繁抽动,手足偶见不自主抖动,频繁发出“吭吭”清嗓声。平素急躁易怒,睡眠不安,多梦易醒,大便干结,小便黄,脉弦细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933e020b5b37af89409e5e8bb029d9f.jpg)
辨证分析:
患儿抽动症状以头面部为主,伴情绪不稳、脉弦,属中医“肝风内动”证。
我分析这个孩子,病因病机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肝郁化火: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引动肝风,上扰头面筋脉。
其二阴虚风动:肝火耗伤阴血,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其三心肝热盛:睡眠不安、舌红苔黄,提示心肝火旺,扰乱神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ddb66bea423b426b1fc7eedaf2aa2e4.jpg)
治则:平肝息风、滋阴清热,佐以安神定志。
组方:天麻、钩藤、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僵蚕、蝉蜕、生地黄、麦冬、栀子、决明子、酸枣仁、甘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7704a785f4ed3e64c8ee30b55f86018.jpg)
除了中药,叮嘱家长:
1.饮食调整:清淡为主,忌辛辣油腻生冷,少吃水果牛奶、鸡肉羊肉;
2. 推拿:清肝经、揉太冲、按百会,每日30分钟;
3. 心理疏导:减少训斥,多鼓励,通过运动、亲子游戏、绘画等疏导患儿情绪。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02d92ce0ce2f856decbf81c4d00ebe0.jpg)
结果如何?
2周后复诊:眨眼频率减少,清嗓声减轻,大便通畅,睡眠改善。
3个月后:面部抽动基本消失,耸肩动作偶发,情绪较前平稳。
调整方案:原方去栀子、石决明,加茯、白术健脾固本,继服1个月。
随访症状未复发,学习成绩提升,体质增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029ae6f6ca4998ddf85fdcd5d542f43.jpg)
按语:
情志致病:儿童抽动症多与心理压力相关,本案从疏肝解郁入手,配合心理干预,体现“身心同治”原则。
肝风与阴虚:初期以平肝息风为主,后期转为滋阴健脾,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思路。
减少复发:通过调和肝脾、改善体质,降低停药后反弹风险,远期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