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陆水月
毫无悬念,哈啰出行再次与阿里系场景联合打通。
近日,哈啰出行上“钉钉”的消息不胫而走。钉钉在“钱包”中上线职场顺风车的入口,点击进入之后,实际的运营方为哈啰顺风车,当使用该业务时,需要有“钉钉认证企业、同城、一天两单”三项限制,目前,已接受车主报名。
钉钉作为阿里在社交上相对成功突围的明星产品,网罗了870万企业,过亿职场人群,在体量达到相当水平时,在转化上可以有很多大胆的尝试。另一方面,出行是高频、高需求的场景,作为阿里系出行领域布局的棋子,哈啰出行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哈啰出行上线钉钉,也是继支付宝之后的一大动作。
据了解,钉钉职场顺风车具体三个限制:第一只限职场人,会标识钉钉认证企业的字样,第二限同城,第三限上下班。从侧面可以看出,鉴于顺风车业务的特殊性,在安全性上也在探索更好的落地方案。
自从滴滴的两起顺风车事故之后,行业面临大整顿,一家独大的滴滴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局。不过,滴滴渡劫一定程度上成了行业间接“上升”的时间窗口,这其中哈啰出行是最为活跃的一个。
涉水抢滩
一路走来,哈啰出行够幸运,也够拼。
在两个轮子的维度,昔日黄橙之争的余晖消尽,共享单车一副残局。破损的车子稀稀拉拉横躺在大街小巷,百亿的资本付之东流,要死的车企似乎一个也不能幸免,摩拜、滴滴小蓝等为数不多的颜色。
不过,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哈啰单车“曲线”生存的路线走通了。哈啰单车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活了下来,尤其是在阿里系的“血包”支持下,如今哈啰单车似乎摆出了取代ofo,直逼摩拜的态势。
两个轮子的战场似乎已是一地鸡毛。
说时迟,那时快。自从去年9月哈啰单车品牌升级为哈啰出行之后,其进军四个轮子的长线战略也浮出水面。目前,哈啰出行旗下不仅包含有单车、助力车、汽车,同时还将介入出行的网约车和生活类服务等,其正在由一个单一的平台向着多元化的角度发展。
从业务的卡位来看,哈啰出行友商的名单中不仅仅增加了滴滴还有美团点评。
相较于滴滴、美团点评,哈啰出行“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凸显,其也在不断地加码四个轮子的业务,在品牌升级发布会之后,哈啰还宣布联合首汽约车、嘀嗒出行、高德地图等多家出行服务商搭建智慧出行平台,欲覆盖共享单车、共享助力车、网约出租车、专车、共享汽车等业务。
去年10月,哈啰出行上线了打车入口,正式推出网约车业务,继而正式接入嘀嗒出行之后,其在北京、杭州、武汉、广州、厦门、大连、西安、郑州等全国81个城市同步上线嘀嗒出租车业务。
随着网约车、租车业务的上线,哈啰出行也要在现金奶牛顺风车的业务上铆下一颗钉子。今年1月,哈啰顺风车在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6做城市上线试运营,据了解,其他城市的开城工作也在陆续地准备中。
作为两个轮子的玩家,如今进入四个轮子阵营的哈啰出行一路涉水抢滩,在ofo生死困局中,通过差异化的市场路线坚持走到了最后,在滴滴的渡劫中不断地给自己创造进入市场的机会。
然而,即便看上去来势汹汹,实际上对于哈啰出行而言,滴滴这些前辈们躺过的坑,它一个也不会少。
“坑”多多
“一开始就没打算走补贴烧钱这条路。”同样是80后创业的杨磊,似乎在节奏上始终保持足够的理性。
然而,对于网约车业务业务而言,其中有三大“坑”是绕不过去的。
首先就是资本的“坑”。无论是两个轮子还是四个轮子,无论激进与否,互联网是规模经济的规律不会随之改变。规模如何来?目前网约车市场的格局几乎能定,当初滴滴们烧钱换市场的野蛮路劲似乎也宣告了一段落。然而,进入市场的补贴机制总是要有的,如果没有庞大的资本支撑,谈在行业内立足几乎没戏。
在资本层面,毋庸置疑,哈啰出行抱了阿里系的大腿。
自2017年以来,蚂蚁金服先后五次对哈啰出行投资,最近一次在去年年底,由蚂蚁金服和春华资本联合领投哈啰出行的40亿元融资,该轮融资之后,哈啰出行的盘子做到了不低于25亿美元的估值,蚂蚁金服仍为最大的投资方。
蚂蚁金服投资哈啰出行阿里的投资一般是从生态战略的布局角度出发,相中哈啰出行一定程度上是要在出行领域完成“使命”,如若不然,即使杨磊能够保持足够的克制,没有资金弹药好比无根浮萍,在行业内难立足。
其实,出行并不是新的赛道,而无论如何哈啰出行也在这个阶段也需要to VC的故事,做大规模、跑出数据和阿里在场景联动转化上需要有成绩单。
其次就是网约车司机这个“坑”。
网约车发展到现在市场的教育基本成熟,连接平台和乘客端的司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司机的平台习惯近乎形成。短期内的价格补贴刺激或许能够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但是刺激过后是否能够保证其效果呢?这需要平台不断地品牌和口碑背书的形成。
地歌网在哈啰顺风车业务的调查中发现,此业务上线遇冷,没有司机接单。
据了解,哈啰顺风车借鉴于滴滴顺风车的模式、界面也差不多、抽成比例更是直接照搬、每单大概是要抽成10%这样子、滴滴可以抽成10%并不代表哈啰顺风车也可以抽成10%。但是,在没有获得市场绝对的领导地位在之前,哈啰顺风车的抽成是得不到市场认可的。
另外,据不少司机透露,哈啰顺风车订单的公里数和实际公里数对不上、跨城订单一般都是上百公里,甚至有些订单会偏差20公里。
例如,某司机的哈啰顺风车界面显示,从灯塔镇到广州南站的是234.5公里,与此相比,高德地图导航显示最近的距离是250公里,也就是说、平台计算的距离和实际距离足足少了15公里多。
哈啰顺风车“吃”公里数由此可见,哈啰出行在业务上的市场竞争力。
顺风车虽然不是刚需,但是顺风车用户的黏性还是比较强的、低价可以吸引到乘客在上面发单、但是低价却让很多车主瞬间失去了兴趣、订单少、抽成高、“偷吃”公里数的哈啰顺风车、你会选择它吗?
其次,需要重点强调资本、司机都是网约车企业需要垮过去的坎,但是一家网约车企业的本质还是在“车”上。从滴滴的补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滴滴确实在网约车业务上打出了足够高的长板。正因如此从2016年之后,获得市场头把交椅的滴滴沉睡了两年。而从滴滴空姐事件,乐清惨案之后,滴滴的网约车业务面临沉重一击之时,牵一发而动全身,几乎面临大溃败。
究其原因就是滴滴没有在车的本质维度上去做好业务和生态的系统,即通过车去连接司机,继而撬动金融端等车生态的延展。你发现滴滴一直在补“车”的课。
同样道理,哈啰出行作为后进者,规模面临挑战,其在车维度的布局更是困难重重。从短期来看,其更多的考虑如何在市场中分到一杯羹。
“悬崖”上的网约车
纵观整个出行市场,在安全与合规政策要求下,滴滴的利润奶牛顺风车业务的无限期下线,不仅一年有近10亿的利润流失,竞争对手也乘虚而入。
嘀嗒出行、哈啰出行争相上线顺风车,首期约车、神州租车等这些老牌的B2C平台,传统汽车厂商如上汽集团推出“享道出行”,如今似乎已经做得风生水起。在上汽之前,宝马、东风、吉利、江淮、长城、通用等国内外传统车企也纷纷把目光投向网约车。
另一边是,滴滴劫后重整车生态业务,在汽车后市场上不断地补课。美团打车呢?它也不敢贸然行动,转而在“导流”的维度高调地做起了聚合打车的模式。
似乎出行的格局要面临重新洗牌。
实际上,如今在出行的维度网约车的创新性被打了“折扣”。
网约车是利用技术本身来实现信息的透明和对称,从而解决司机和乘客的“配对”问题,让出行变得简单、方便。
网约车在技术下的创新玩法在于共享用户、共享车辆、共享生产力,推进传统出行服务的进化,省去无效的成本投入。共享经济的鼻祖蔡斯认为,传统和创新彼此融合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传统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和资产开放来应对变革。
但是对比Lyft、Uber在国外成功IPO,而国内的网约车企业近乎已经落在了“悬崖”边上。在海水火焰中,中国网约车改良式创新某种程度上已经宣告失灵。
或许在Uber、Lyft以及滴滴面前迎头而来的是盈利、是监管、安全等共性的问题,但是,对于中国网约车而言,其背负的担子更重,因为网约车和出租车几乎无异。
网约车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政府正在不断加强对网约车的监管,各项制度不断出台。尤其是对于上海政府来说,始终注重政策的监管作用,安全问题不可小视。而作为“新手”来说,哈啰出行面临的阻碍或将更多,尤其是在确保安全方面。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哈啰出行的角色。
总体来看,哈啰出行走多远要看阿里系的“脸色”。
阿里目前展开的任何投资和战略决策,无外乎流量二字。而目前,其在出行这块的生态协同还远未出现。若没有深层次业务的协同、绑定,那么如何在流量上实现转化,这无疑戳中了阿里的痛。毕竟,在阿里电商的基因中,是以交易为导向的,真正意义上的“用完即走”。
然而,单车场景转化为汽车场景本来就是一个“低概念”事件。
产品好不好用,用户接不接受,资金够不够,模式走得多远,或许对于哈啰出行今天的布局而言,只是多的一个关键因素:阿里系的资金支持。
其实,无论是高德“叫车”还是哈啰出行,对阿里而言,仍处于积极卡位阶段。但是对于需要实实在在展开业务的哈啰出行而言,其前辈们走过的“坑”,一个也不会少。
所有的打车平台都是一个德行,都不能考虑一个很简单问题,当有第三方要收停车费,通行费时这个费用谁出?当乘客下车以后才要付的费用谁出?
搜索地点的时候慢的要死
[得瑟][得瑟]哈啰除了接送外,,真的少算公里数,少算30公里左右,本来价钱就低,还少算公里谁拉……没司机拉,平台有什么用,,有乘客又能怎么样…让乘客骑自行车吗
涨价了。。。没几快一个月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