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大多长在南方,曹操为啥能在河南“望梅止渴”?

国家人文历史 2024-10-11 10:17:54

文丨郭晔旻

《三国演义》中的“梅”

虽然《三国志》里并无记载,但《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让“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变得家喻户晓。

(曹)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青梅”是什么样的水果呢?它其实就是梅树的果实。梅树是一种蔷薇科果树,与桃、李、梨、杏有亲戚关系,与杏树关系最近。它们同属于蔷薇科杏属。宋代学者陆佃在《埤雅·释木》里就认为:“梅……杏类也。”如果做个类比的话,就像狮子与老虎的关系一样近(猫科豹属)。梅树和杏树的树形和果形极为相似,并且极易杂交。从今天梅树和杏树栽植的地区来看,杏树主要分布在华北山区和平原,而梅树主要生长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广东和江西交界的大庾岭就以盛产梅树著名,也因此被称作梅岭。梅岭以南,便称为岭南。所以习惯上也有“南梅北杏”之说。

不过从果实的口感角度看,梅子就远不如杏子了。“实小而酸”的梅果的确以酸味著称。确切地说,它具有酸溜溜、甜丝丝、香喷喷的味道,在琳琅满目、滋味万千的水果中算是别具一格的。梅果除含有丰富的糖类,还含有大量的果酸,如柠檬酸(20%)、苹果酸(15%),以及琥珀酸、单宁酸、酒石酸、林檎酸。尤其是尚未完全成熟的梅子,就称为“青梅”,其果肉里还含有苦味酸和氰氢酸等物质,生食的话,真的能酸“倒”牙齿。所以王象晋感叹,“天下之美,有不得兼者”。

另一方面,与梅子相关的典故,《三国演义》中还不止“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个。小说中曹操提到:

“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

这个著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倒不是小说家言,而是于史有据。《世说新语》就有类似的记载: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

若是依《三国演义》所言,“望梅止渴”发生在“征张绣”途中。张绣是汉末群雄纷争中的二等人物。苏州评话《三国》说他是“北地枪王”,结果在长坂坡死在赵云的银枪之下。而在史实里,张绣盘踞在宛城(今河南南阳)一带,引来曹操多次征伐,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与大将典韦就死在宛城战事之中。

如前所言,梅树主要生长在南方,为什么曹操从许都(今河南许昌)南下进军宛城的路上会见到梅子呢?

对此的一种解释是,古时黄河流域气候比今天要温暖一些,所以《诗经·陈风》里有“墓门有梅”,表明当时陈地(今河南淮阳一带)生长着梅树。大约后来随着气候变迁,温度渐低,华北生长的结实梅树逐渐减少。

到宋代,人们已经普遍认为梅树是一种南方植物。记述北宋都城开封风土人情的《东京梦华录》并未提到杨梅。江西人王安石在《红梅》诗里则说,“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说明当时北方少见梅花,北方人已常把梅花误作杏花了。

此梅非彼梅

而在长江以南气候温暖湿润的地方,梅树分布广泛。在这些地方,还分布着另一种亚热带常绿果树,这就是“杨梅”。“杨梅”与“梅”,一字之差,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它们不属一科,甚至不在一目。甚至从外观上,人们也很容易发现杨梅和梅的区别。杨梅是常绿乔木,树形较小,果实外皮光滑,呈紫色或紫红色,汁多肉少,外面有密集的类似软毛的物质覆盖。而梅树为落叶乔木,树高4—10米,果实外皮光滑,果肉充实。实际上,与属于“水果”的杨梅亲缘关系较近的,反而是胡桃和山核桃这样的干果和油料作物。杨梅本质上是一种核果,它的果肉系由许多柱状的肉束所组成,看上去好像没有果皮,这是因为其外果皮已发育成为可食的肉质部分了。

既然区别如此显著,为什么杨梅也会带上一个“梅”字呢?这大约与中原学者认识杨梅较晚有关。如今,杨梅只出产于我国南方各省区,如江苏(南部)、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广东和广西,称得上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亚热带特产植物。不仅如此,不但先秦文献里没有杨梅的记载,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里也不曾见到杨梅的踪迹。以此看来,杨梅的分布北界,似乎不如梅树。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浙江省博物馆在宁波余姚河姆渡,对当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进行考证的时候,就发现当地距今7000年前,已有野生杨梅存在了。无独有偶,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也发掘出一个精致的陶罐,里边盛有紫红色的杨梅果实。经过鉴定,它与今天的栽培杨梅完全相同。在广西贵县罗泊湾的西汉古墓中,也存在许多保存完好的杨梅核,反映出岭南一带种植杨梅的盛况。

因此,史籍上最早出现杨梅的记载,要晚至南北大一统的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在《上林赋》里就提到“梬、枣、杨梅”。这篇文章描写的是汉代的皇家园林“上林苑”,说明当时有了将盛产于南方的杨梅引种到今天陕西西安种植的尝试。不过,司马相如并没有提到“杨梅”这个名称的来历。而三国时期的《临海水土异物志》已经提到“其子大如弹子,正赤,五月熟。似梅味甜酸”。1000多年后的《本草纲目》也有记载,杨梅果实“气味酸、甘、温、无毒”。大概正是因为具有类似的酸味,杨梅才会“忝列”梅中。而且,杨梅一般在2月开花结果,5月成熟,恰与晚冬至早春开花,果实于初夏成熟的梅树相近。成熟期相近也可能是杨梅带上“梅”字的原因。杨梅有不少异称,如白蒂梅、朱红、树梅、圣僧梅,其中大多数有“梅”字,也是这个道理。至于“杨”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提到“其形如水杨,而味似梅”。有人认为,“水杨子”指的是风箱树的果实,与杨梅果实的外形多少是有些相似之处。

与梅子产地相对分散不同,杨梅虽然分布在几乎整个中国南方,但其产地却集中在江南(苏南、浙江及上海)。这是因为当地气候温暖湿润,很适宜于杨梅生长,江南民众,自然因此得享口福。不少人身在外乡时,也会想念家乡杨梅的美味。明代余姚人孙升在嘉靖年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右中允,国子监祭酒,礼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等职,最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其仕途不可谓不得意,但在京城为官,自然没法尝到家乡的新鲜杨梅。因此他在诗中感慨:“旧里杨梅绚紫霞,烛湖佳品更堪夸。自从名系金闺籍,每岁尝时不在家。”字里行间,倒是颇有1000多年前苏州人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的意味。而周作人也提到过清末旗人遐龄所著《醉梦录》里有个绍兴人莫切崖,“寓京师已三十余年矣”。此人写过两句诗,“五月杨梅三月笋,为何人不住山阴”,“其不克还乡之苦况已露于言表”。同为绍兴人的周作人当时同样寓居北京,因此心有戚戚然焉。在他看来,“洋莓只可与桑葚相比”,根本比不上家乡的杨梅。

实际上,绍兴杨梅的确自古以来就相当有名。南宋诗人杨万里在《七字谢绍兴帅丘宗卿惠杨梅》里写道:“梅出稽山世少双,情知风味胜他杨,玉肌半醉红生粟, 墨晕微深染紫裳……故人解寄吾家果,未变蓬莱阁下香。”《越郡志》也记载:“会稽杨梅为天下之奇,颗大核细其色紫。”

平心而论,杨梅口味,因人而异,跟“文无第一”也差不多。同在南宋时期,《宝庆四明志·果之品》就反驳《越郡志》的说法,虽然“越之杨梅著名天下,而奉化所产不减于越”。奉化是南宋明州下辖的县,今天属于宁波市,距离绍兴有几百里路程。按照《宝庆四明志》记载,当时奉化“有邵家乌、金家乌、许家乌、韩家晚、大荔支、小荔支”等著名杨梅品种。到明清时期,“不买账”的地方更多,嘉靖版《余姚县志》写着,杨梅“产烛湖山者,其种曰荔枝,曰湖南,其味冠绝诸果”。苏州《姑苏志》也说:“杨梅为吴中佳品,味不减闽之荔枝。”《长物志》说,杨梅是“吴中佳果” “出光福山中者,最美”。杨梅成熟时正当暑期,不能远运,有不嫌麻烦的人就用轻快小船外运,或者乘船前往品尝。王象晋在《群芳谱》里虽然承认“杨梅,会稽产者为天下冠”,但也补充“吴中杨梅,种类甚多”。书中还记载了当时的著名杨梅品种:“名大叶者,最早熟,味甚佳。次则卞山,本出苕溪,移植光福山中,尤胜。”倒是清初园艺家陈淏子在《花镜》里有持平之论,把杨梅看作“吴越佳果”,“生太湖杭绍诸山者,实大肉松,核小而味甘美”。这就把大部分杨梅产地都涵盖其内了。

到今天,浙江省依然是主要杨梅产地。有人统计,全球杨梅产量100多万吨,98% 产于中国,而浙江杨梅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60%以上,而且品种最多、质量最好。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黄岩县(今属浙江台州)发现当时树龄100多年的一株野大杨梅树,具有大叶大果,肉柱尖、果汁酸的特点。后来就从其中选育出著名的“东魁”杨梅。它是世界上最大果形的杨梅,有“乒乓杨梅”“杨梅之皇”的美誉。同属台州市管辖的仙居,种植杨梅已有千年之久,其杨梅果大核小,汁多味美,有着“中国杨梅之乡”的美誉。当地的杨梅栽培系统巧妙借助山地高度的不同,将杨梅种植在海拔低于700米,坡度不超过30度且土壤为酸性基岩土的地带。杨梅树的间隙也得到充分利用,便是栽种茶树,并将仙居鸡散养与林下,而林间还可以饲养土蜂,实现多产业有机结合。2015年,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被列入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让更多人品味到杨梅这种“吴越佳果”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罗桂环《中国栽培植物源流考》;

李璠《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

陈宗良《杨梅史考》;

张帆《浙江省仙居县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分析及旅游开发研究》等

(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4年8月下,原标题为《梅与杨梅,不一样的南国佳果》,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郭晔旻。)

0 阅读:162
评论列表

国家人文历史

简介:《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有限公司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