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了一个方法,把古人的字形一变,获得全国书法展

滨滨谈文化 2025-04-18 03:23:24

在全国书法展上,有很多作品都各有特点,那些入展的作品当中,有的人不是融合创作,就是对字形进行变化,同样也可以入选全国书法展。但是,这些作品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有着深厚的学古能力。从作品中可以看到,那些作者在临摹古人作品时,把握了一个像字,使得自己的作品很像古人,这时候,又不能照搬古人,还要有自己的特点,怎么办?

上面这幅隶书作品是从清人邓石如隶书中取法的,但是,我们知道,邓石如的字形呈方匾形,如果这样照搬到全国书法展上,则是缺少创新与个性之嫌,因此,这位作者便把目光和努力方向放在了改变字形上,让自己的作品有了字形上的变化,这样一来,作品也就有了自己个性的一面。

以前,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在创作作品时,往往都采取了篆隶或多风格隶书融合的方法,这么做就会让评委看到,作者是多家所学后集成为一家,在书法展上很是受欢迎。但也有的作者并没有这样去做,而是简单地将古人的字形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例如,古人以前的字形是方匾的,他们会改为长方的,都是可以的。

隶书名家李守银就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做法,他将《石门颂》的方匾改为长方,使字形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为关键的是,李守银在用笔上也有他猜到的一面,在书写时,将行笔时毛笔压得很实很紧,这时笔画也就变化了,使《石门颂》的纤细笔画变为更加厚重了,而其书法风格就有了自己的风格,厚重、雄浑、奔放,这就是改造古人书法风格的基本做法。

这幅入展作品继承了前人的书法风格,但也从字形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变化,变方为长,这或许就是它入展的主要理由。但是,评委们并不是只看到了这个,还在其它方面,如用笔上作者虽有继承,也有个性。在书写中,作者以实笔入画,让每个笔画变得更加厚重,让古人笔法再现,而个性的一同,就是突出了书法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用笔时,将字形大小、笔画方圆表现了出来。

可贵的是,这幅入展作品,在用墨上也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既然邓氏书法表现的是厚重一路,那么,就让厚重再厚重一些,这或许就是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另一种思路。我们注意到,这幅作品每个字、每个笔画写得很实,很厚,让实的更实,厚的更厚,如此一来,墨色到位,笔法到位,风格也就形成了。

当然,一幅书法作品的质量高低,人们衡量它的标准未必是要看学古的基础如何,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强调个性化创作以及创新水平如何。而创新的方法也有很多,除了风格融合,字法融合,还有字帖融合及变化,这些都是评委衡量作品质量高低的重要条件。就字形变化来说,它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变化,而是要多学古人,从古人字形中找到有可变之处的变化,这才是根本。

总的来说,这幅入展作品是有着深厚的学古基础,它的临古能力非常强,而作者在这个深厚能力的基础上,找到了其创新变化的路径,加上使用了有效的笔法、字法和墨法,让这种风格的隶书作品呈现出了新意,入选全国书法展就会顺理成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古今

0 阅读:20
滨滨谈文化

滨滨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