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书法大赛来说,那些入展的作品是不是都有一个规律可循?我们似乎熟悉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经常入展,难道他们和评委都有关系?其实,只要我们对那些入展的作品进行综合分析后就会发现,那些入展作品基本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这些入展作品究竟有哪些规律呢?今天,我们对此进行一些分析,总结如下,以期给隶书书法爱好者带来一些帮助。

一是学古要深入。隶书是以东汉隶书为最,当我们刚开始接触隶书时,就要以东汉隶书进行入门级培训,现在有很多人在学习隶书时,就把当代一些名家的作品作为入门教程,这其实是不对的。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就要把精力放在东汉隶书上面,如:《张迁碑》、《石门颂》、《鲜于璜》,甚至是《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等,这些都是那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同样的时间精力,一年半载下来,收获肯定不一样。

二是挖掘过渡时期的隶书作品。当代书法大赛上,如果我们要把上述碑帖照搬过来作为参赛作品,那些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书法大赛认为,如果一味地学古是不行的,还要有创新。那么,如何去创新?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一些书法家便把精力放在了过渡时期的隶书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很能反映出自己的创作水平。例如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祀三公山碑》,由隶书向楷书过渡时的《杨淮表》等等,利用这些过渡时期的作品进行创作,颇有新意。

三是篆隶结合。隶书的创作,在普遍情况下,人们都认为,隶书是一个古老的书体,如果在创作时将篆书和隶书结合起来,作品将会更有古意。我们从许多入展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那些入展的作品当中,大都是将篆书与隶书结合起来,要么就是以篆书为主,其中参杂一些隶书,要么就是以隶书为主,再参杂一些篆书,这样的方法评委很是喜爱,入展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四是改造自己所学的隶书。书法展的作品,绝不可能是照搬照抄自己对古人书法的学习结果,而是要进行改造。例如,我们学习的是《张迁碑》,就要对它进行有效地改造,而不是照搬。怎么改造,这才是重点问题。但有的书法家的做法,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例如,有的人将字形进行变化,有的人将几种书体融合创作,有的人将风格揉合,将雄浑与飘逸融合起来,增加了书法风格上的变化,让评委耳目一新。

五是强化书法的艺术性。书法是有艺术性的,隶书也一样。我们在书法展上所看到的那些优秀作品,他们并不是一味地单纯地书写,还把艺术性作为一个突出的重点问题来对待。创作作品时,他们往往会在字形大小上、墨色干枯浓淡上、章法空间上进行许多变化,以期增加书法的艺术性。例如,当代一些名家所创作的作品,这些方面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在学习创作时,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

总之,隶书的创作是要求我们要以古人的书法为根本,但是,学古人多样化地学习,如果在创作时,可以把过渡时期的一些作品作为努力方向,进行篆隶融合性地创作,也可以将自己所学进行揉合创作,当然,书法还要突出其艺术性,有了艺术性的变化,才会让作品更富艺术性,作品将会有生命力和更高更精的质量。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