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战争的残酷”呢?
有的观众可能看过日本NHK电视台的早上播的电视剧《如虎添翼》。这部剧从今年春天开始放,一直放到现在。到了6月中旬那会儿,剧情就讲到了二战结束以后的事儿。剧里演的是那些受了伤的军人、没了爸妈的孤儿,还有一些在街上流浪、看起来脏兮兮的小孩儿。剧里头有句话:“孩子是战争里头最可怜的。”听到这句旁白,我就开始琢磨了。虽说这只是个电视剧,但里头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让我心里头不舒服。咱们凭什么说谁是受害者?又凭什么说战争有多惨?这些问题就像是一块块石头,压在我的心底,让我觉得特别压抑。
我以前在NHK干的时候,一到8月,就老爱回想以前工作上的那些事儿。记得那是我工作第二年。那时候我被派到了日本山口县,为了和资深导演一起做个“终战特辑”的电视节目采访,我们就去了岩国市。岩国市现在有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基地。说起来,1945年8月14号,就是“终战日”前一天,岩国市被美军给炸了,死了五百多人。从那以后,每年8月14号,岩国市都会搞个祭奠活动,晚上还有盂兰盆会舞来缅怀逝者。我们的计划就是拍些祭奠的镜头,然后剪成电视节目。这事儿啊,就发生在我们去岩国的火车上。
聊起战争的残酷,咱们为啥觉得战争特别惨呢?
“你到底想表达啥意思?”
每到8月份,报纸上老是提起那时候粮食紧缺,打仗的日子过得真苦,大伙儿只能凑合着吃点“面糊糊”,一个个瘦得皮包骨。所以说啊,那种惨痛的战争经历可不能再有了。报道里翻来覆去都是这些老掉牙的往事。难道说,这就是战争那会儿最让人心酸的地方?
“你究竟想表达啥意思?”
那时候我刚进入工作圈,眼前这位老兄在我看来挺靠谱的。所以,我有点憋不住,就直接跟他说了自己平时的一些想法。
说到那些媒体节目里的战争回忆,讲的都是那时候日子有多难过,心里有多憋屈。难道这就是战争的惨痛吗?那被日军杀害的老百姓,他们的遭遇就不惨吗?没错,美军空袭里死去的市民也是冤枉的,可咱们的“战争结束专题”老是避开不提日本和日本人的责任,这像话吗?在提日本人的苦之前,咱们是不是得先聊聊中国人的悲剧?他们就是因为日本侵略,才搞得家破人亡的……
咱俩在火车上面对面坐着,好一会儿都没说话,气氛有点尴尬。
我碰见过不少人,但像你这样说话的还真是头一遭。不过话说回来,岩国那边的采访咱们该咋弄呢?你有没有啥好主意?那时候我刚工作没多久,啥都不懂,说话也愣愣的。但那位前辈特别好,真心实意地听了我的想法。我跟前辈说,我知道在日本媒体上聊日本的责任有多棘手,可要是咱不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那咱们媒体的责任就算是没尽到。接着,我们俩就岩国采访的事又琢磨了半天。这些都是些零零碎碎的回忆,但那是我上班以后头一回碰到“战争”这个话题,那段日子我一直都记着呢。
日本在战争中被打败了,那他们到底输给了谁呢?
接下来,我跟大家聊聊为啥我对“战争”这事儿特别上心。
我生在二战结束后没多久(1948年),小时候就早早地和中国有了“交集”。上中学那会儿,我从老爸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那书让我看得停不下来。一边是学校里讲的历史课,另一边却是书里跟教科书大不一样的“事物观点”。我在这两者之间纠结的同时,也慢慢养成了琢磨社会的习惯。
老爸之前提了个挺有代表性的看法。大家都知道,日本在上回那场大战里被地广人多的美国给打败了,这在日本算是公认的事儿。可老爸说:“其实啊,日本是因为对中国发动了不该打的侵略战,最后才被中国人民的拼命抵抗给打垮的。现在老说什么‘终战’,说得含含糊糊的。咱们得明白,日本是败给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得爽快承认自己是‘战败’了。打错仗的那一边,最后肯定得输。”
上了大学那会儿,我碰到了一个叫塚越正男的老爷子,他以前是日本兵,还被中国认定为战犯。回到日本,塚越正男就跟日本的年轻人掏心掏肺地说自己以前干的坏事,讲他是怎么“从恶魔变回人”的。他还一个劲儿地提醒大家:“咱们可千万别再拿起侵略中国的武器了。”
塚越正男一个人住在东京的一个小区里,他在家里做铁材加工的活儿。我有幸去过他家一趟。他跟我聊了很多,心里满是后悔,说的那些话就像是从心底流出的血泪。我听着他的心里话,就在想,咱们到底该咋看待战争的痛苦,又该担起啥责任呢。
1960年代中那会儿,日本和中国还没正式建交呢。我听有些对中国挺了解的日本朋友聊起,二战都打完20来年了,但你走在中国的路上,随便碰到十个人里头,还是有那么几个,要么家人被日本军队害了命,要么自己被日军折磨过,受着各种战后留下的病痛、残疾的折磨。
听了那些根据个人真实经历讲述的故事后,我发现了比书上写的还要鲜活的“中日战争”的真实情况。日本作为侵略者所负的责任,在我心里变得越来越重。要是不正视这一点,咱们就没法儿正确跟中国相处。换句话说,我觉得跟中国打交道,首先得认清楚日本作为侵略者的那份责任。
咱们得扛起的担子
说到责任这事儿,我自己的想法是,我生在战后,战争那会儿我还没影儿呢,所以说起来我“没犯啥错”。但话又说回来,“责任”我还是得担着。这就是我坚持的看法。
时间流逝,一代接一代,战争的回忆渐渐变得不清晰了。不过,就算这样,过去的事儿还是在那儿,改不掉,一直留在历史里头。所以啊,咱们日本人得一直对过去的事儿负责,这样才能跟周边国家建立起面向将来的信任。
我文章一开始说的是“中日战争”,但这场仗其实是日本硬塞给中国的,不是中国老百姓自己想找事。明白这点很关键。中日两边没有正式宣战书(这个不用多说,跟宣没宣战没关系),中国也从来没想跟日本开战。那时候,日本老用“满洲事变”“上海事变”这些词,就是想用“事变”俩字把历史真相给盖过去。我们得把这些词背后的意思给弄明白了。日本还搞了个假政权叫“伪满洲国”,扯什么“五族协和”“王道乐土”这些没影儿的“理念”,来控制中国东北。结果呢,日本就这么陷进了在中国到处杀人放火、抢东西的烂摊子里。咱们得根据这些事儿,好好重新认识历史。打完仗以后,日本得对咱们中国人负责,但他们一开始就没好好反省过,就这么一路走过来了。这事儿一直拖到现在,成了咱们心里的一个大问题。
每到8月份,就是“战争结束纪念日”。要是想趁这时候稍微回顾下战争的事儿,那好歹也得正视历史,这是最起码的态度。现在的日本人,肩负着这样的责任。
小心迎来新型“严酷制裁”的时代咱们得提高警惕,一种新的情况正在浮现,那就是新型“严酷制裁”的时代可能即将到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得认真对待。现在的社会变化得太快了,各种规矩和制度也都在不停地更新。有时候,你可能一不小心就触碰了红线,然后就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这种惩罚不仅仅是罚款那么简单,还可能会影响到你的名誉、前途,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咱们得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别让自己陷入到这种困境中去。要学会了解并遵守各种规则,别等到被惩罚了才后悔莫及。毕竟,在这个新型“严酷制裁”的时代,谁都不想成为那个被严罚的倒霉蛋。
很多日本人支持和平,反对打仗。不过,要让这些观点变得更有力量,关键看我们能否老实承认过去的侵略和殖民行为,正视我们作为加害者的战争责任。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有些搞“历史相对主义”的“搅局者”在媒体和论坛上大肆宣扬他们的观点。他们说:“历史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有很多不同的面向,各种解读都行得通。”要是这种回避历史真相的风气在日本社会成了主流,那中国这边就不用多说了,咱们还怎么跟其他亚洲国家的朋友们真心实意地建立信任呢?
不教书以后,我有段时间在大学里给同学们讲过“媒体理论”这门课。每年备课的时候,我都会加上一个“战争和媒体关系”的话题,跟年轻的学生们一起琢磨。咱们聊的内容挺广泛,其中有个挺关键的点,就是探讨“日本老百姓为啥在跟咱们中国的那场战争里会变得那么激进”。当然,挑起战争的是日本的军部和那些政客,但这不代表日本的老百姓就完全没错。你瞅瞅那时候的新闻报道、报纸、广播啥的,就能发现其实很多普通老百姓也对打咱们中国这事儿挺上头的。咱们得客观地瞅瞅那个时代,心里得有个数。
那时候,日本老百姓常喊的一个响亮口号就是“得给支那人点颜色瞧瞧”(意思是得狠狠惩罚下嚣张的中国)。这个口号不光在老百姓中传,连报纸的大标题上都出现过。另外,报纸上还登过一条特别吓人的新闻标题,说是什么“百人斩大赛破纪录,向井砍了106人,野田砍了105人,俩少尉还得加赛一场”(这新闻原来登在《东京日日新闻》上,后来这报纸1943年改名成了《每日新闻》)。那篇文章旁边还配了张照片,照片上俩军人笑得那叫一个得意。更离谱的是,这事儿后来还被编进了教科书里。
这种“疯狂”是不是已经过去了呢?我可不觉得。看看现在日本媒体和舆论场上那些关于中国的报道和言论,我挺怕咱们又要进入一个新的“严厉对待中国”的时期。矢吹晋先生是我特别敬重的日本“中国研究”领域的顶尖人物。听说他也发出了警告,让大家小心这个新时期的到来。这让我更加觉得自己的判断没错。不用说,日本社会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能和矢吹晋先生想到一块去,我当然觉得挺荣幸的,但这可不是啥好事。
已故的日本一桥大学知名学者中村政则,曾有个叫做“贯战史”的观点。他很有深意地讲过:“打仗这事儿,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可大了,能让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结构都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想法和心态也会被深深影响。就算仗打完了,那些影响也还会一直留着。”
将每年的8月15日叫做“终战纪念日”,可不代表日本就真变了个人似的。说到怎么看待“战败”这事儿,二战后的日本走的路子,压根儿就没好好琢磨过战争是咋回事。跟美国打交道,也就是那个“日美安保”,其实就是日美同盟啦,日本就跟着美国屁股后面走,越来越往能发动战争的路上奔了。咱们日本人,8月份得琢磨琢磨,怎么好好应对这个大局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