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面军悍将赤膊上阵夺腊子口,一方面军感慨:这样的团长没见过

爱车这一族 2025-04-22 13:48:14

腊子口仅有一桥,敌军两营全力阻击,红军三次冲锋均被击退。

第四次冲锋,张仁初脱去上衣,赤膊上阵,勇猛异常,他如疯子般冲杀,最终这一壮举拯救了整支红军队伍。

【敌我态势:人困绝谷,退无可退】

腊子口为地名,位于甘肃宕昌县南部,地处高山夹峙之中。

山谷狭窄,仅有一桥通行,桥旁木栈道破旧,年久未修缮。桥下为黄河支流,水流湍急,河床石滑。

河对岸为敌两营主阵地,火力如扇面展开,封锁严密。步枪、机枪、掷弹筒声连绵不绝,响彻战场。

每隔十分钟,一个班发起冲锋,随后人数减半。如此往复,冲锋不断,但每轮后幸存者寥寥。

三天前,红军穿越毛儿盖,走出松潘草地,历经四十余日行程,伤亡惨重。

草地严寒缺粮,时有落水危险,众人饥肠辘辘,目光黯淡。他们以皮带为鞋,步履蹒跚,行进艰难。

红军人数由8万减至不足3万,战前已陷绝境,无退路可言。

【敌军部署:山头火力,桥头架三挺机枪】

敌军为国民党山西部队,含两个营,约八百人,实战经验匮乏,然而守备能力强。

炮兵于山头俯瞰桥头,发射炮弹精准。工事坚固,正面筑有三座钢筋碉堡,其后设有弹药补给通道,布局周密。

三挺重机枪部署于关键位置,以交叉火力严密封锁桥面,确保无遗漏点,形成有效的防御网。

对红军而言,此桥是绝境,一端通畅,中段狭窄,最窄处仅容两人并行,强冲则意味着生死相搏,以命相争。

步枪手无法还击,只能匍匐前进,且手榴弹投掷受阻,无法到达目标区域。

敌军阵地虽小,却固若金汤。前三波进攻均告失利,伤亡近百。随后,四团二营六连被调遣为第四波攻击力量。

营长张仁初在桥头静观半小时,沉默不语,未发一言。

他卸下上衣,赤身立于战士之前,腰悬大刀,右手持短枪,左手执望远镜,坚定言道:“若攻不下,我们誓死不退。”

战士们均愣住了,呆立当场。

【赤膊冲锋:张仁初带头,像是疯了】

他是正营级营长,并非隶属于敢死队。

他率先冲锋,枪声一响即扑倒,带领六连匍匐前进,紧贴桥下木板,缓缓挪动,机枪子弹掠过后背,击中木板,咚咚作响。

第一排上桥的五人全部倒下,张仁初命令:“排头兵已倒,第二人继续上前!”

第三次冲锋时,他虽已中弹,手血流不止,但仍坚持向前爬行,最终将脸埋进桥缝之中。

敌军不解其举,有人高呼“疯子”,随即向他头部集中火力。

他猛然站起,将手榴弹揣入兜中,抽出大刀斩断桥头竹桩防线,随后大喊:“桥头已破!”

一喊之下,红军三连紧随,四连继进,自两侧冲锋,展开白刃战。十分钟激战,敌军退却三十米,红军成功夺取桥头。

战士回忆:他全程冲锋,身上血流如注,如同水管喷射。

【侧翼突袭:魏大全绝壁攀岩,打了敌人一个冷枪】

此时,侧翼传来消息。

张仁初预先部署,命副营长魏大全率一排,自左侧山壁攀爬,穿越敌军断定无法通行的石缝。

那地方石壁陡峭无路,魏大全率众赤手空拳攀登,于夜晚启程,历经六小时艰难攀爬。

战士们用绑腿带相互缠绕,合力推拉,历经艰难,十人中四人牺牲,最终成功登上山脊。

天刚破晓,敌人尚未察觉,魏大全发射信号弹。张仁初见状,下令:“攻击!全线推进!”

敌军遭前后夹击,阵地陷于混乱。三十分钟内,红军成功占领桥头,毙敌约百人,俘虏五十余人,并缴获轻重武器三十余件。

这是长征途中罕见的正面突破险要隘口之战,战士们成功攻克腊子口,实现了通路。

【张仁初的打法:不是死命,是活拼命】

张仁初深知死亡的含义,他更明白如何死得有价值。

他作战方式极端,不盲目冲锋,而是“以命搏火力”,通过冲锋扭转战场局势。

他命魏大全绕侧翼行动,自己却亲率正面冲锋,并言:“须令敌以为我军癫狂,先挫其锐气。”

红军总结道:此打法致敌军心理先溃。

战后,六连伤员统计显示几乎半数牺牲受伤,张仁初亦中两弹,一片弹片留在后背直至解放才被取出。

前线医护表示他“存活至今实属罕见”。

【腊子口之后:生路打开,红军命运转向】

腊子口战斗结束后,天色尚未破晓。

红军连夜过桥,悄无声息,浑身泥泞,裤脚干湿交替,鞋上沾满血迹与草根。

毛泽东立于桥头,听完参谋汇报后,简短评价:“此战值得。”此言非恭维之辞。

那段时间,中央红军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正处于最为关键的时期。

过草地致队伍大幅减员,连续作战又使兵员紧张。若腊子口不破,红军将陷入绝境,既无法回撤,也无法北上。

前有敌军,后有瘴气弥漫的草地,唯一出路仅这三十米桥,唯有通过它方能脱困,此乃宿命所在。

三天后,红军抵达哈达铺,一个不起眼的地名。然而,对于那一天而言,它至关重要,关乎着红军的命运。

哈达铺为甘肃至陕北的交通关键,当地邮政局与电台尚存,红军在此地成功缴获了一批报纸。

那批报纸蕴含关键信息,而非普通资讯。

陕北存有一块苏区,刘志丹、习仲勋、谢子长持续战斗,坚守根据地。

毛泽东当晚下令,向陕北地区转移。

张仁初冲过的三十米桥,不仅是实体的桥,更是指引前行的方向。

【疯子营长:张仁初这个人,没人忘得了】

腊子口战役后,张仁初得名“张疯子”,此称非贬义,而是敬称,表达了战友们对他的钦佩与信服。

四团为红四方面军精锐,由主力中精选的突击部队。张仁初,湖北黄安人,以勇猛著称,指挥能力强,闻名于“舍命守阵地”。

他有一种战术,称“先扰敌,后自乱而取胜”,即强行对抗,剥夺敌人思考时机。

他热衷于前线指挥,冲锋时速度甚至超越战士,身先士卒。

直罗镇战役中,他夜战负伤,胳膊中弹,肠子被刺破。随队军医面对无麻药情况惊慌失措,张仁初毅然咬着皮带,忍受战地缝针之痛。

缝制结束后两小时,他起身寻团长,言明:“此处碉堡尚未完全清理,我欲再行检查。”

医护眼眶泛红,责备道:“你把命当顽石般不顾?”

无人能撼动他,战后他必立于牺牲名单前,逐一凝视姓名,沉默良久。离去时,仅留一言:“给家里寄信。”

【战术延续:后来26军,继承“疯子打法”】

张仁初后于八路军26军任职,该军隶属于原红四方面军系统。

这支部队绰号“攻坚豹子”,曾在东北四平战役、南满突围及华东解放战线中,参与并成功完成了多项艰巨的战斗任务。

26军作风明确:不优先智取,而是采取猛攻为先的策略。

打胶东战役时,林彪曾顾虑部队“火力不匹配战术”,恐伤亡惨重而犹豫调遣。实战后发现,此战术能有效压制敌人,兵力虽少亦能攻占阵地。

时人皆言:“疯子一族,以拼命见长。”

【政治认定:毛泽东亲自记得他】

1955年授衔时,中央确定军队番号,有建议撤销26军,理由为该部队建制不全,番号不符规定标准。

张仁初身为将军,未明确表态。然而,会议前夕,毛泽东特意指令他前往中南海。

张仁初以为毛泽东要谈部队整编,但毛泽东见面即握手言道:“腊子口战役,我印象深刻,记得你的表现。”

随后亲自决定:“保留26军番号。”

宋时轮曾反对,指出编制尚不完整,依据正规军标准衡量,尚不符合要求。

毛泽东强调:“该番号非文件所赐,而是生死相搏赢得。”

0 阅读:3
爱车这一族

爱车这一族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