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6年上市以来,千禾味业(603027.SH)首次出现业绩负增长。
4月15日晚间,千禾味业发布的年报显示,去年营收净利双双下滑,营收下降4.16%至30.73亿元,归母净利润下降3.07%至5.14 亿元。同时,两大核心产品酱油、食醋两大核心产品收入均下降。
虽然业绩下滑,但千禾味业发布了高达99.94%的“清仓式”分红方案,几乎投入去年所有归母净利润。
经历了3月份的“零添加”风波,千禾味业还未彻底从质疑声中脱身出来。同时,新国标规定预包装食品禁用“零添加”,千禾味业等调味品企业不得在包装中标明“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
新规给予了两年过渡期,如今千禾味业还未撕掉“零添加”的标签,业绩就先撑不住了。
4月15日晚间,千禾味业发布去了2024年财报和2025年一季报。2024年,千禾味业实现营业收入30.73亿元,同比下降4.1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5.14 亿元,同比下降 3.07%。
其中,酱油和食醋两大核心产品分别实现收入19.64亿元和3.7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75%和12.52%,但是毛利率得到小幅提升。酱油毛利率为38%,较去年提升0.41%,食醋毛利率为40.27%,提升1.2%。
与营收下降相反的是,去年千禾味业酱油的销量实现1.27%的增长。食醋虽然销量也在下降,但降幅明显低于营收下降的幅度。这说明两大产品存在吨价下滑的现象。
近两年,海天味业、李锦记、加加食品等头部企业都在加速推出“零添加”产品,打击了千禾味业的竞争优势,千禾味业本就是通过“零添加”的差异化路线来打造品牌。行业竞争加剧,优势不再凸显,如何开辟新增长点成为千禾味业的首要任务。
分地区来看,千禾味业去年在南方地区的业务表现最佳,营收增长13.99%至2.37亿元,毛利率增长3.33%至32.24%,其余的东部、中部、北部、西部区域营收和毛利率均下滑。
从渠道看,千禾味业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线下销售,线下收入24.33亿元,线上收入6亿元,但是线上毛利率为44.48%,明显高于线下的35.22%。
对比营收,千禾味业在成本端的表现相对不错:去年营业成本为19.30亿元,同比下降4.22%,整体成本控制效果明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24年1月上旬到12月下旬,在监测的主要用于加工的农产品中,大豆的价格下降了17.1%,而非转基因大豆/有机大豆是千禾产品的主要原材料。
受益于此,叠加在生产效率等方面的控制,千禾味业酱油和食醋的直接材料成本分别下降6.25%和16.14%。
然而,自四月初关税战打响以来,大豆作为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最大宗商品,其市场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于千禾味业、海天味业等调味品企业而言,原材料成本的波动直接影响其生产成本和盈利能力,或许今年这些企业的生存环境会变得更加艰难。
值得注意的是,业绩下滑并没有影响千禾味业的“清仓式分红”。千禾味业发布公告表示,拟定每10股分配现金5元(含税),总股本为10.28亿股,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5.14亿元,这个金额几乎与公司去年的归母净利润重合,分红率高达99.94%。
这一分红率远高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分红水平,尤其在调味品行业中,也属于非常高的比例。
此外,千禾味业披露的2025年一季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延续下滑态势,总收入8.31亿元,同比下降7.15%,但是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67%至1.61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4.65%至1.59亿元。
上市九年来,业绩首次出现负增长,难道千禾的“0添加”策略不灵了么?其实,早在业绩公布前,市场就对其产品的“0添加”标签产生质疑。
源头是今年3月《消费者报道》公布了13款宣称“零添加”酱油的送检结果。其中,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被检出含0.0110mg/kg的镉元素(虽未超标),引发消费者对其“零添加”概念的质疑。舆论争议的核心集中在两点:一是产品安全性,二是“千禾0”商标是否代表真正的零添加。
对此,千禾解释“镉来源于原料土壤”,现行国标对酱油中的“镉”没有限量要求,而且报道中的检出值远低于相近类别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并且表示“千禾0”是公司的注册商标,设立初心是为了对零添加产品做区别,便于广大消费者选购。
然而,不少消费者却认为自己“上了当”,部分产品包装仅标注醒目的“千禾0”标识(占据瓶身40%面积),却未明确标注“零添加”字样,容易导致消费者误认为“0”就代表无任何添加剂。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后不久出台的新国标明确规定,为了避免误导消费者,禁用“零添加”,这似乎打脸了千禾味业的回应。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对此,千禾味业表示:“公司十分支持新国标的落地,我们相信新国标将进一步规范行业的管理。新国标过渡期两年,我们会尽快按新国标要求执行。”
如果说,在前几年,千禾味业、海天味业等品牌都在争破头强调“零添加”,抢注“0”商标,例如千禾在2020年5月和6月注册了“千禾0”,海天味业在2021年6月申请了“海天0”商标等。那么,未来两年,这些企业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又要相继甩掉这一标签。
主打“零添加”的千禾味业,必然首当其冲。据悉,千禾主打产品“千禾0”系列酱油需在2027年3月16日前完成标签改造,删除“零添加”相关表述。根据财报数据,该系列占其营收超40%,预计两年过渡期内将产生不小的包装更换成本。
世上本没有零添加的酱油,强调的企业多了就有了,很多零添加的概念本就是为了抓住消费者创造出来的。实际上,在这场“零添加”风波中,有不少业内人士站出来发声表示,酱油等调味品很难做到真正的零添加。这其实说明了,行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等和不透明。
如今,新规出台,是时候对零添加说再见了。失去“0添加”光环的千禾味业,又将何去何从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