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公里桃花坞》的恨铁不成钢

粽眼观天 2022-08-23 09:20:59

我很少对一个综艺节目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原因很简单,大部分的综艺节目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钢,而且一看就是好钢,比如《中国好声音》第一季,《乐队的夏天》等。对于其品质和潜力是没有疑问的。

另一类是铁,就是好好地在它的类型内部打磨,干该干的事。做得好的话,也有成为钢的潜力。

当然还有一种,是那种连铁都不是的,就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了。并且大家都知道,自十年前《中国好声音》开启大综艺时代以来(这句话我已经反复说过多遍),综艺这条赛道上,几乎已经没有“入门玩家”了,大家起手都是在一个门槛线上。所以基本上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行或不行,第一季就能看出来,而且基本都是首季即巅峰。

而《五十公里桃花坞》,是那种少有的是铁,却具备成为钢的潜质,却最终仍然只是块铁的。

所以,我对这个节目确实有着某种“怨念”。

中国的综艺节目在经过十年的大内卷后,基本上将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圈层领域都“卷”了一遍。时至今日,要说国综还没有什么没有染指的领域,基本已经不可能了。

这也造成了一个契机,就是比如说一个对当下的中国不了解,或者不怎么深入社会的人,他要了解社会,了解当代,那么看综艺就可以了。这就像九十年代陈丹青一直在国外,却在2000年回国后声称对中国的了解并不逊色于国内的朋友,他的方法就是看电视剧。

而当下的电视剧领域虽然也“卷”,但还没有达到国综那种军备竞赛、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因此开挖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说回综艺,在卷了十年以后,要说整什么新的花活,基本上已经很困难了,甚至以往的捷径:抄国外综艺,也不好使了,国综目前的创意甚至也有了反向输出的例子。

所以《五十公里桃花坞》出现的时候,我是很有耳目一新之感的:一群各式各样的文艺工作者,有阅历,有人脉,有钱,有闲,到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地方开展群居生活,创造一个心目中的理想社区。这一听就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可能性和想象力。

是的,虽然类似的群居综艺以前不是没有过,虽然节目组定位自己是“社交观察真人秀”,但《五十公里桃花坞》的出发点却确实是这些年来综艺的一股清流。原因就是它难得地脱离了“卷”的意味。

从《中国好声音》开始,国综一直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和竞争意识。当年《中国好声音》火爆之后,隔壁的东方卫视马上上《中国梦之声》,还将中国台湾的王伟忠请了过来。这位打造过《超级星光大道》的台湾省“综艺教父”尽管见多识广,进了演播室还是被吓到了,说“机器多到不像话。”

是的,虽然国综也有《向往的生活》之类的慢综艺,但这基本还是一个类似明星度假+艺术人生之郊外版的节目,提供的主要是情绪价值。

而《五十公里桃花坞》既然提出了“理想社区”这一理念,自然具有更多的建构性意味。而第一季又有苏芒等具备商业经验和视野的人坐阵,又有陈陈陈这样的艺术家来提供“奇思妙想”,完全可以期望嘉宾们玩出些不一样的东西来。

然而结果是令人失望的,这群嘉宾似乎仍然只是当来度假的。苏芒作为在座最资深的人之一,居然只贡献了“650不够”的梗。

而张翰本来似乎是想有所建树,但最终也是浅尝辄止。最终,嘉宾们终于找到了一条不让自己或节目显得太无聊的赛道,那就是不停的整秀,搞派对。

这种将理想社区变成“乡村大舞台”的方式,当然是降了不止一个档次。因此这个节目第一季在我这里就结束了。我没有关心过后续的东西,也没有想过去发掘其中有什么意义。

但是万万想不到,这节目居然还有第二季。而且还在首播时摆出一副非关注不可的架势,上了那么多热搜。

好吧,既然这么积极,那就看一下。结果仍然让人大失所望,节目组整了一季度,居然还是宋丹丹出来当“恶人”,而提出的还是那个毫无新意的方案:晚会。

虽然王传君出来唱黑脸也不让人意外,但是也没有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甚至现在“反人设”已经成了网友的一种习惯性反应,网络上,批宋丹丹和批王传君的居然旗鼓相当。

可那又如何呢?《五十公里桃花坞》的创作团队是打造过爆款综艺《爸爸去哪儿》的谢涤葵团队,“理想社区”这个idea更是直达人们的痛点和痒点,我甚至认为严敏是受此启发才做了《新游记》。因为一切的综艺节目,本质上都在做两件事:表达当下,表现未来。

所以,看到这么一盆本来可以做满汉全席的食材做成了大排档,而且不是第一次是第二次,确实让我油然而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

不过,说实话节目组还是做出了一些改变的。比如上一季,本来是社交融合,结果因为各自分居,形成了小圈子,所以这一次搞全员大通铺。

比如上一季因为没有强规则限制,最后变成了party嘉年华一秀到底,这一次引入了“贡献值”,强迫嘉宾主动参与劳动。

但这些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的旧综艺逻辑,类似的竞技性、参与性我们在任何一个真人秀综艺都不少见,又有什么新鲜呢?

于是,在第二集里终于放出了“大杀器”,就是让所有成员内投出最不受欢迎的组员接受“惩罚”:独自一人上荒岛。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条规则引入的时候,我心里油然升起一股火。倒不是说这个“惩罚”有多离谱,毕竟以往的类似生存秀如《乌托邦》等里面也有这个环节。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典型的心理学实验,有很多种版本,比如: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坐在一个小船上,小船正在漏水,为了大家必须要把某几个人扔进水里。

这类测试,本质都是在测试个体与群体的相容性。简单地说,如果在这类测试中,被投票投出去的,大多会受到极大的心理创伤,并且不问年龄、性别、职业等。

通常来说,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从远古开始,“被群体排斥”是一个离“死亡”非常接近的概念。接下来的就不必阐述了。

因此,这条“规则”最终开始生效的时候,首先受到了“大家长”宋丹丹的反对,在这点上,我认为她的反应是正确的,尽管是徒劳的。

最终,这条规则因为王传君的“主动请缨”而得到了转圜式的解决,并且因为武大靖等人后续赶来“陪伴”而得到了一个有人情味的收场。

但这仍然无法扭转我对于节目组“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和从第一季开始的“怨念”。

实际上,另一款以素人为主角的生活实验节目《我们15个》早在2015年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而且是以长达一年、24小时直播的方式呈现的。

这个节目的声势很大,但最终有点虎头蛇尾,因为其复杂程度显然超过了制作团队的想象。其“建设理想社区”的实际效果也并不尽人意,据说一个厕所都建了大半年。

但这至少给我们积累了很多另类的经验,有很多社会学家等也从中发掘出了很多意义。

而《桃花坞》的意义在于哪里?明星团建?社交观察?从整个节目的进程看,除了一开始的几个明显的卖点创造了几个热搜,还有名不副实的“坞学”之外,几无建树。

其实另一个“本来可以成“钢”,但最终成为了“铁”的综艺也是鹅出品的《我和我的经纪人》,前几集以“杨天真综艺首秀”、“大尺度”、“台前幕后大曝光”等卖点而迅速出圈。

但等红了以后,节目也迅速开始“摆烂”,当出现张雨绮给杨天真当助理这种情节后我就觉得完全可以不必看了。

我理解现在各个制作团队为了“爆款”而绞尽脑汁、为了KPI无所不用其极的压力。但我认为,如果有了好的idea,却没有能力或意愿去“打硬仗”,去消化其中的精髓,而是作为营销的噱头,那就不要碰。

比如《五十公里桃花坞》,明明有着很好的创意,却最终只是让嘉宾进入舒适区,除了“开party”就没有其他的大事可干。在这点上,我甚至认为陈陈陈的那些个失败的“行为艺术”实验都比那些party更有价值。尽管嘉宾们“配合”的不多,但“不配合”也是一种态度的展现。

事实上,要求一群文艺工作者展现对“理想社区”、“美好生活”的想象和实践能力,可能本来就是一个有点苛刻的任务。因为文艺工作者最重要的生存法宝就是他们的“艺术人格”,要求他们以折损“艺术人格”的方式去给理想社会、未来生活添砖加瓦,可能确实超纲了。

所以,我是不希望这个节目再有第三季,其实第二季都十分勉强。

从本质上,“综艺”就不是一个适合与现实接轨的门类。人们看综艺,其意义大多是“脱离现实”,而另一面,则是“极度拉近与梦想的距离”。

举个例子,大家应该很熟悉这样的桥段:某某嘉宾在台上动情的说起很多年未谋面的某位朋友,然后主持人说,你看看他/她就在你身后。当然也有反套路的。第二季《乐队的夏天》中马赛克主唱夏颖曾在台上说起初恋女友的事情,然后很“自然”地问马东:那姑娘在哪呢?

马东的反应是:一愣,然后忙不迭的说:别,你千万别给我提这个要求。然后面对镜头说:那位姑娘,您随意!

虽然我们大多时候都试图在综艺里寻找“甜点”,反映现实也并不是综艺所长(那是纪录片的责任),但问题一直是不变的:假如没有理想,我们还需要什么?

0 阅读:843
评论列表
  • 2022-08-23 12:25

    好酸,就是怕了。也不知道作者是哪个节目找来的

  • 2022-08-24 00:07

    王传君不适合有剧本的综艺节目,这种真人秀其实可以的,有话题

  • 2022-08-24 00:33

    你先洗澡咯哇路在

  • 2022-08-23 23:45

    有早里呀我路走里呀我

  • 2022-08-23 23:47

    你希望我路走里呀我路在

  • 2022-08-24 00:01

    张翰应该是最后的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