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于大年初三上映,这是近年唯一一部体育题材的春节档电影(《夺冠》《我心飞扬》都曾有这个机会不过临时撤档了)。
对于体育电影来说,无论运动项目怎么转变,能写的无非是这样几个方面:技术/器材,个人拼搏/意志/心理,团队合作/团结等。
之前的题材要不在一个维度上发力,要不综合几个维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最近的一个《我心飞扬》是比较传统的体育题材,而《夺冠》试图在集体领导、个人成就等“价值观”上做出突破,不过本身这在世界范围内也并非新鲜事物,所以大家的反响也并不一致。
到了《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虽然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没有更新的地方,但从一部单纯的热血爽片的角度来说,它确实是合格的。
乒乓球在中国体育史上的地位,想必大家都并不陌生。从容国团获得新中国的第一个体育世界冠军开始,乒乓球就在国人心目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并被称为“国球”。
不过,很多年轻观众可能并不太熟悉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中国乒乓,尤其是男乒的那段非常特殊又坎坷的历史。
七八十年代,中国传统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不断受到挑战,随着弧圈球技术的普及和提升,以及器材的更新,以欧洲为代表的两面弧圈打法逐渐成为乒坛主流,欧洲人身高臂长,势大力沉,打弧圈有天然的优势,对中国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并且,用胶水等方式对传统的套胶进行“灌胶”,以增加胶皮的摩擦力和弹性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运动员所掌握和运用,而中国在胶皮、胶水研发上的劣势也逐渐暴露,使得国乒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片头那一系列中国乒乓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到处碰壁、屡受挫折的场面,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在意大利执教的戴敏佳(原型蔡振华)收到了国家队的“征召”。
片头戴在意大利街头被打劫、在警局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桥段,是国产体育影片近年来不太出现的nationlism元素。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增加,重大赛事的体育成绩,已经不太被赋予更多的国家民族意义,即便一时成绩不佳,国人也没有那么“执念”了。
但八十九十年代可不是如此,任何一项有中国运动员参与的大赛,都牵动着国人的心。无论是排球、围棋、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等,这些赛事的成绩都牵动着整个国家的心。
而被称为“国球”的国乒丢掉了最重要的男团冠军,当然是一个“耻辱”的结果。因此戴敏佳为代表的中国男乒希望“一雪前耻”,也就成了本片的核心看点。
片中人物基本按照历史一比一还原,其中白民和对应马文革,黄昭对应王涛,董帅对应孔令辉,侯卓翔对应刘国梁,龚枫对应丁松。
关于片中的几场大赛,也基本按照史实,真实历史上的比赛本身是惊心动魄的,而电影中如何拍出那样的紧张感和质感,就是编导的主要任务了。
事实上,个人认为乒乓球是一个不太容易在银幕上表现的运动,因为其活动发生在方寸之间的乒乓台上,同时回合速度极快,旋转多变,又暗藏着多种“阴谋诡计”式的技战术博弈,不是内行很难get到。
而片中的这些呈现,由于很多演员并非专业出身,在动作上更多是追求了“好看”,但在专业角度看来,有些动作过于漂亮,反而显得夸张,损伤了真实感。不过,对运动题材也不宜要求过高。
其实作为体育题材,现在最关键的已经从具体的技战术升级到了“思想”。无论从《夺冠》对集体利益和个人的思考,还是《我心飞扬》的亲情线,体育题材的创新并不容易,操作不好,“掉链子”倒是非常可能。
《中国乒乓》的方法是,尊重史实,另一方面,突出表现了“谋略”。比如戴敏佳一方面派运动员去欧洲俱乐部打球(到后来发展成“养狼计划”),另一方面通过“雪藏”龚枫以在天津世乒赛上形成“奇兵”的效果等。
体育比赛有的时候像领兵打仗一样,需要根据形势的复杂做出相应的应变。中国乒乓球历史上这种例子数不胜数。远的如容国团、徐寅生时代对付匈牙利、日本等世界强队的例子, 徐寅生还专门给中国乒乓女队做过“关于如何打乒乓球”的演讲,被毛主席称为“充满了辩证唯物论”的经典之作,至今仍为佳话。
可以说,从戴敏佳(蔡振华)之后的中国乒乓球队,充分发挥了爱思考、爱总结、注重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才形成了至今为止几十年的辉煌的乒乓王朝。
事实上,从中国乒乓的例子可以看出,想要真正让一项运动成为优势项目、长盛不衰,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这项运动的规律。正如片中的瓦尔德内尔所说,如果乒乓球运动满分是100分,我只掌握了5分,而有人不断推进这项运动,试图达到从来没有过的分数。
而中国乒乓球队就是研究透了这项运动的规律,甚至逼得国际乒联不断出台“针对”中国人的限制。而在围棋上,AlphaGo的出现也使棋手们不断受到“围棋上帝”的检阅,以提升水平。
对于电影来说,我们对其规律的研究也到了一个节点。去年我说“电影已死”,今年的春节档影片则不约而同体现出了试图“突破”规律,进行革新的意识。电影的视听功能可以给观众提供极大的娱乐价值,我们需要开拓新的电影,也需要《中国乒乓》这样“安全”的电影,这样电影行业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