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左宗棠率领西征军连战连捷,新疆除了被沙俄侵占的伊犁以外,全境光复,左宗棠因收复之功,被朝廷封为二等恪靖侯。
然而,这场收复国土的正义之战背后,左宗棠为此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如果他输了,那么等待他的将是身败名裂,惨死收场!
而这一切,还得从阿古柏侵占新疆后,在清朝内部引发的海防与塞防孰轻孰重大讨论开始说起。
阿古柏侵占新疆的始末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后,其实其他地方还爆发了大大小小各种农民起义,比如捻军起义、陕西回民起义等等。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彻底镇压,但捻军和陕西回民起义还在进行,这种关键时刻,新疆也爆发了多次起义。
但是,这些起义发展到后面,被一些宗教和上层分子控制,起义武装的领导权逐渐落入地方豪强贵族手中,形成多股势力割据,相互混战的局面。
其中,布鲁特(柯尔克孜族)首领思的克和回民头目金相印攻占喀什噶尔的“疏附”城后,为了更好地控制这片地区,便派人去中亚浩罕汗国,请求迎回大和卓后裔布素鲁克。
浩罕汗国摄政王便派其部将阿古柏以护送布素鲁克为由,于1865年带着军队进入新疆,接着将布素鲁克扶上了“汗位”,但布素鲁克是傀儡,真正的权力掌握在阿古柏手里。
然而,思的克和金相印很快便发现他们这是在引狼入室。
阿古柏进入新疆后,先是以武力驱逐了思的克,接着驱逐布素鲁克汗,然后以武力手段兼并了各路反清武装,攻占南疆,并于1867年宣布成立“洪福汗国”,并自立为汗。
1870年,阿古柏又以武力向北扩张,先后侵占吐鲁番和乌鲁木齐,占领了北疆部分地区,从此,新疆大部分落入阿古柏手中,阿古柏开始在新疆进行残暴统治。
而彼时的清政府,正忙于镇压捻军和回民起义,无暇顾及新疆。
在这关键时刻,俄国人和英国人开始蠢蠢欲动。
当时正好是沙皇俄国与英国争霸阶段,双方争霸的焦点在中亚和新疆。
沙俄的野心是想侵吞新疆,如果得到了新疆,沙俄就可以直接与英国在南亚展开争夺。
而英国则以印度为基地,试图染指新疆,将其纳入英国势力范围,以遏制沙俄南下。
于是,非法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就成了两边拉拢的对象。
但随着阿古柏向北疆扩张,加上阿古柏和英国人暧昧不清,俄国人不愿看到阿古柏坐大,因为这不利于沙俄侵吞新疆,于是在1871年发兵侵占伊犁。
俄国人还为这次侵略找了一个借口,说是替清政府收复伊犁,日后会归还。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清政府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此时,左宗棠在西北一带镇压叛乱,战事进展顺利,清政府总算缓过一口气。
这才连忙任命荣全为伊犁将军赴伊犁与沙俄谈判,但沙俄显然是不愿意交出伊犁的,而且还提出了很多有损中国主权的无理条件。
随后,清廷又令驻扎在甘肃高台的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率军出关,与驻扎在甘肃安西的哈密帮办大臣景廉一起谋划收复乌鲁木齐,同时令刘铭传率军出关支援。
这期间,左宗棠早就认识到了局势之严峻。
据左宗棠给刘锦堂的信件显示,左宗棠原本打算平定西北战乱后,就辞官回湖南归隐的,可如今西北战事尚未结束,新疆却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故。
左宗棠看透了沙俄与英国人在新疆的野心,为此,他放弃了原本想要回乡归隐的打算,毅然决定要与此外敌周旋到底,誓要收复新疆才肯罢休。
弟本拟河、湟收复后。乞病还湘。今既有此变,西顾正殷,断难遽萌退志,当与此虏周旋。急举替人,为异时计。阁下当知我心耳。——左宗棠给刘锦堂的信件节选
然而,收复新疆的时机尚未成熟,因为进军新疆的通道被阻断,回民起义军还占据着河西走廊上的重要通道肃州,如果要收复新疆,必然要先攻克肃州。
可眼看着沙俄和英国加紧了对新疆的侵略,西北战事又短时间无法结束,左宗棠为此忧心忡忡。
在给儿子写的信中,左宗棠袒露了自己的心迹。
他认为,朝廷虽然对收复新疆进行了一定的军事部署,但这些派去的将领都不是那种实心办事的人,很难成事。
最关键的是,欲收复新疆,必先平定西北,可左宗棠老了,眼下西北战事还未结束,左宗棠担心自己年老体衰,如果等西北战事结束后,再率军收复新疆,自己这把老骨头能不能撑到出玉门关都是个问题。
可要是为了爱惜身体,多活几年,就此隐退的话,看着新疆落入外敌之手,他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
俄罗斯乘我内患未平,代复伊犁。朝廷所遣带兵大员均无实心办事之意,早被俄人识破,此事又须从新布置。我以衰朽之躯,不能生出玉门。惟不能将关内肃清,筹布出关大略,遽抽身引退,此心何以自处?——左宗棠写给儿子的信件节选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这位60多岁的老将军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实在令人敬仰。
此后,经过左宗棠的努力,终于在1873年攻克肃州,彻底平定了西北回乱,打通了河西走廊。
左宗棠终于可以着手部署收复新疆的战略了,清政府对此也十分支持。
谁知,在这关键时刻,发生了一件大事,引发了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的大争论。
海防与塞防之争1874年,日本人以琉球船民在台湾遇害为借口,出兵进犯台湾,以当时清朝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收拾日本人的。
可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以及李鸿章等人采取投降主义政策,愣是在西方列强的调停下,与日本签署了不平等条约,赔款白银50万两,并承认琉球是日本的属国。
事发后,朝野哗然,平时被西方列强欺负也就算了,怎么现在连日本这种小岛国都能欺负自己一下?
人们认为,西方列强之所以能欺负自己,是因为人家有坚船利炮,日本人能欺负一下自己,也是因为海上力量增强。
于是纷纷要求加强海防建设,朝廷为此向各地封疆大吏咨询海防建设的建议。
谁知,李鸿章却借题发挥,避开如何建设海防的问题,转而大谈经费问题。
他说西北这些年一直在打仗,花了很多军费,现在又要出兵新疆,肯定还要花费一笔巨款。
海防建设又比较费钱,朝廷每年的经费就那么多,都用在西北边塞防务了,那海防没钱肯定建设不起来。
李鸿章为此给朝廷写了一份《覆奏海防条议》的折子。
他在奏折中认为,新疆北面与沙俄接壤,南面和英国人控制的印度接壤,西面是土耳其等国,属于四战之地,如今清朝国势衰微,势必无法同时与沙俄、英国争锋。
而且一边要在海上应对列强的军事威胁,同时还要在西北边塞应对沙俄和英国的威胁,以清朝的国力,是无法兼顾,也是做不到的,因此就算收复了新疆,也很难守得住。
甚至还搬出曾国藩生前曾经提出“暂弃关外,专清关内”的提议来为自己的投降主张做背书。
折子的后面还将清朝比作人体,说如果新疆不收复的话,于肢体之元气无伤,但要是海防出了问题,那就是腹心大患。
他还批评乾隆收回新疆纯粹就是“徒收数千里之广地儿增千百年之漏卮”。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白白地得到数千里大的土地,却使国家遭受千百年无穷的祸患。
说完这些,李鸿章随即抛出自己的投降主张。
他认为应该准许新疆当地各族按照部落的形态各自管理,只需要像朝鲜、越南那样,向清朝称臣即可,而清朝不必在当地驻军。
至于沙俄、英国等列强,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清朝只需要严守关内边界即可。
李鸿章的这种投降言论,本质上就是弃守新疆。
他的理由是,清朝打不过列强,财政拮据,无法兼顾塞防,而海防是腹心问题,塞防于肢体无伤,所以应该放弃西北塞防,把经费全部用于海防,而放弃塞防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弃新疆,撤军回关内,让新疆从领土变成属国。
其实塞防的问题,早在乾隆平定新疆以来就一直存在。
当时乾隆平定新疆以后,朝廷每年要从内地支援新疆两三百万两白银,耗费巨资,却从新疆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所以,自此以后,清朝时代,每当新疆出现叛乱,就会有一些人认为新疆对于朝廷是一个负担,钱花了不少,但没什么回报,因此主张放弃。
这种言论从乾隆时代一直到李鸿章时代都存在,只不过李鸿章说得更露骨,可谓是完美地诠释了投降主义这个词汇。
最严重的是,李鸿章此番言论一出,朝野上下附和他的人还真不少。
福建巡抚丁汝昌、山西巡抚鲍源深、刑部尚书崇实、两江总督沈葆桢等一大批大臣都上书支持李鸿章的主张。
但同样的,也有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新疆绝不可弃,代表人物有山东巡抚丁宝桢、署山东巡抚文彬、江苏巡抚吴元炳、湖南巡抚王文韶等,他们主张尽全力派兵西征,以图收复新疆。
李鸿章得知有不少人反对他的主张后,当即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关系网络,四处游说,策动一切能策动的人站出来支持他。
而且,为了给左宗棠收复新疆使绊子,李鸿章还私下给时任河南巡抚的钱鼎铭写信,让他把手底下跟着左宗棠到西北平乱的宋庆所部撤回河南,以次削弱左宗棠的西征军。
后来李鸿章的老部下刘秉璋有自己的独立看法,他公开主张跟沙俄做斗争,结果李鸿章立马写信将其批评一顿。
经过李鸿章这么一番运作之后,主张放弃新疆的观点一度占据上风。
关键时刻,军机大臣文祥站了出来,主张收复新疆,于是海防与塞防两大派形成对峙,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实际掌权的两宫太后也没了主意。
但这俩太后想起了还有一个左宗棠尚未发表意见,而且左宗棠是陕甘总督,此前也在负责收复新疆的军事部署,他的意见也很重要。
于是,朝廷将这次争论的焦点以及反对派的理由统统写在上谕中,交给左宗棠,命他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收到这份上谕后,左宗棠其实挺痛心的。
他长期在前线,每天为了谋划收复新疆,可谓是殚精竭虑,可没想到自己人却在背后不断使绊子,甚至连放弃新疆这种话都说出来了。
他不明白,这些人好歹也是朝廷和地方大员,都是学识超群的人物,为什么会这么鼠目寸光,骨头还这么软。
别人不清楚新疆的重要性,他左宗棠可是一清二楚。
左宗棠此前并未去过新疆,他为什么对新疆的情况一清二楚呢?
因为30多年前,左宗棠还是平民的时候,有一个同样爱国的英雄人物给了左宗棠很多资料。
那个人的名字叫林则徐。
1849年,担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因病卸任回乡休养,途经长沙时,由于他此前早已从旁人口中得知左宗棠是一位奇才,于是派人送信,请左宗棠前来一会。
左宗棠原本就十分敬仰林则徐,收到信后,激动得立即出发,不久之后,两人在湘江上的一艘船上见到了彼此。
那一年,左宗棠37岁,还是个落魄举人,林则徐已经是官至云贵总督的封疆大吏,身份地位悬殊极大,可两人却相谈甚欢,整整聊了一个通宵。
那次谈话中,他们聊到了新疆。
林则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曾经被贬到新疆,在新疆的那段时间里,林则徐捐款修建了阿齐乌苏荒地龙口水渠工程,又在其他地方兴修水利,造福地方。
他曾经行程三万里,勘察新疆的地理、人文,留下了治理新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此后,他又在伊犁开垦荒地57.8万余亩,还在当地推广坎儿井和纺车,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同样的,林则徐还发现了沙俄的野心和威胁,他为此绘制边防地图,提出军备方案。
后来他被重新启用后,将自己在新疆实地考察的所有资料全部带回内地。
那次和左宗棠会谈后,两人对新疆的局势看法一致,对西方列强来自海上的威胁,也看法一致,他们都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
还有一点很重要,林则徐认为新疆绝对不是什么数千里无用之地,而是一片广袤富饶的土地。
只是朝廷以往治理不当,以至于屯政不修,地利未尽。
如果能在新疆广修水利,屯田开荒,引入粮食作物,其富饶程度绝不输于东南地区。
正好,左宗棠也持此类看法,两人为此越谈越欢,可谓是同道中人。
那是林则徐和左宗棠一生唯一的一次会面,临走时,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实地考察所积累的全部资料送给了左宗棠。
林则徐已经老了,他只有将希望寄托于眼前这位颇有才华的年轻人身上。
30多年以后,凭借林则徐的那些资料和当年的交谈,左宗棠对新疆的情况已经非常了解,对新疆的重要性也有充分的认知。
因此,在接到上谕的一个月后,左宗棠提笔写了一份名为《遵旨统筹全局折》的奏章。
在奏折中,左宗棠对于投降派的言论予以驳斥。
最关键的是,左宗棠的战略眼光极高,他从国家的战略安全角度分析了新疆关乎国家战略安全。
左宗棠从历史的角度进行陈述,认为,自古以来,中国的边患问题,西北边患比东南更严重。
他以清朝为例,认为清朝定都北京以后,蒙古部落环绕保卫着北方,一百多年没有发生边塞的战事,这是因为乾隆皇帝时代平定了新疆,在当地设立了军府产生的作用。
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不特前代所谓九边皆成腹地,即由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以达张家口,亦皆分屯列戍,斥堠遥通,而后畿甸晏然。盖祖宗朝削平准部,兼定回部,开新疆、立军府之所贻也。——左宗棠《遵旨统筹全局折》
新疆在安全角度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是蒙古西面的屏障,而蒙古又是京城的屏障。
倘若新疆不保,那么清朝的边防线就会缩回到陕西、甘肃一带,到那个时候,外敌随时可以通过新疆随时进攻陕甘一带,那么陕西、甘肃一带将永无宁日。
此外,敌国还可以从新疆进入蒙古,而蒙古草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敌军一旦进入蒙古,向东可以直插京城,向南可以进攻山西、陕西、甘肃。
到那个时候,中原和京城都将成为作战的前沿,北边的沙俄完全能这么干,英国人如果控制了新疆,他们也完全有可能这么干。
一旦这样的情况发生,那么中原、西北、京城将无宁日,光是为了应对北面的这些威胁,就足以焦头烂额,哪儿还有精力和经费去建设海防。
历史上这样例子还少吗?一点都不少。
汉朝时的匈奴之患,唐朝时代的突厥之患,还有明朝时代的北方防御体系,无一例外,甘肃、陕西北面、陕西北面、山西北面、幽州(今北京)构成一条边防前线。
甚至在唐朝初年,突厥人一度攻破泾州(甘肃一带),进入陕西,进而兵临长安城下。
这里面的重点是,清朝虽然有蒙古草原作为屏障,可蒙古草原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一旦有外敌进入蒙古草原,那么甘肃、陕西北面、山西北面、北京就会变成边防前沿,这是很危险的。
所以说,新疆关系到京城的安全,更关系到中原的安全,而且是国家战略安全,这便是左宗棠的观点。
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括境日广,由西而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预为绸缪者也。——左宗棠《遵旨统筹全局折》
至于李鸿章说新疆所谓“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这等荒谬的言论,左宗棠凭借对新疆的充分了解,也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海防方面,左宗棠认为,海防当然也很重要。
但是,此前西方列强进犯沿海,是为了攫取经济利益,他们已经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想要的利益,短时间内不会主动去打破这种局面,也就是说,来自海上的军事威胁短期内不会发生。
可俄国人、英国人已经在新疆动手,阿古柏已经侵占了新疆大部分区域,这些威胁正在发生,如果不出兵收复,则后患无穷。
因此,左宗棠的主张是,海防和塞防都很重要,但眼下塞防最为紧迫,清朝的国策应该是海防与塞防并重,但此刻应该先解决塞防的问题。
当收到这封奏折以后,朝廷方面这才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但仍举棋不定,于是召开会议讨论。
在这场会议上,军机大臣文祥力排众议,积极支持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
经过一番讨论后,两宫太后最终同意了左宗棠的意见,同时命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全权节制三军,则机收复新疆。
就这样,这场海防与塞防之争,最终以主战派的胜利而告终。
但左宗棠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军费、粮草怎么解决?还有自己人使绊子的问题。
首先是军费的问题十分严峻,当时左宗棠负责指挥平定陕甘回乱,各省积欠陕甘军费已经高达2000多万两,此时要指望各省支援军费是不可能的。
无奈之下,左宗棠只好提出向洋人借款1000万两作为军费的方案。
当时沈葆桢正好曾经有过向洋人借款作为军费的经验,左宗棠于是上奏朝廷,请沈葆桢负责借款。
谁知,沈葆桢和李鸿章是一伙儿的,一听说左宗棠要借洋款作军费,当即上奏表示反对。
最后左宗棠实在没有办法,只好上奏朝廷,将借款数额从1000万降到400万,希望朝廷能想办法借到钱。
朝廷方面也知道左宗棠的难处,最后以两宫太后为首的朝廷出面,命令户部拨款200万两,各省协饷300万两,给左宗棠凑了500万两白银,但还差500万两的缺口。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左宗棠只好动用自己的关系,委托胡雪岩找洋人借了500万两,终于凑齐了军费。
1876年4月,在武器装备、粮食、军费都准备齐全之后,64岁的左宗棠在肃州誓师,开始了千里远征,收复国土的壮举。
经过4个月的进攻,左宗棠一路势如破竹,于当年8月收复乌鲁木齐以及北疆失陷的领土。
然而,左宗棠在前线大胜,后方那些鼠目寸光的投降主义大臣,又开始作妖了。
如鲍源深、郭嵩焘等亲李鸿章的大臣上奏称,收复北疆已足以彰显天威,西征大军应该就此止步,不必再耗费财力和军力去收复南疆,而应该派一大臣镇守乌鲁木齐即可。
一时间,投降主义的声音再次出现,对左宗棠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可左宗棠不为所动,继续进军南疆,并于1878年1月彻底收复南疆全境。
此后,左宗棠力主从沙俄手里收回伊犁,最终在左宗棠武力的配合下,清廷派出曾纪泽出面与沙俄谈判,于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但迫于实力,加上清政府软弱,仅收回了伊犁部分区域。
期间,左宗棠极力主张在新疆设立行省,这也是当年林则徐的主张,清政府最终在1884年在行省。
左宗棠数年的奋斗,也算是完成了林则徐未竟的事业。
至此,新疆的事情总算告一段落。
烟郭说事实上,左宗棠为了收复新疆,背后是承担了极其高昂的代价的。
当时他的主张属于是少数派,以李鸿章为首的大量投降主义盛行,并且极力反对他西征,而且他要面对的是被英国人武装起来的阿古柏,背后还有英国和沙俄两个列强。
朝野上下,对于此次出征的胜算是没有信心的,最后是左宗棠极力主张收复新疆,他给了朝廷信心。
可他万一要是战败了,那么他的一世英名将毁于一旦,晚节不保。
最严重的是,朝廷的态度非常耐人寻味。
谁都知道,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军费、粮草都很困难,有很大的缺口,左宗棠为此夜不能寐,十分忧心。
可朝廷给他的上谕却说:
如果各该军逗留不前,则罪在主将。倘因粮饷不继,致误戎机,惟左宗棠是问。——《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
这话的直接意思是,如果进军不利,不管是因为粮草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大军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那么朝廷一定会治左宗棠的罪。
言外之意是,一旦西征军出师不利,或者战败,朝廷是不会为此承担责任的,到时候一定会把左宗棠推出来担责问罪。
这就是朝廷的态度。
另一方面,万一战败,那些反对左宗棠西征的投降派,一定会站出来诋毁左宗棠,不把他整垮是不会罢休的。
所以说,一旦战败,朝廷会拿他出来问罪,投降派一定会极力攻击他,这种情况下,左宗棠不仅会身败名裂,恐怕连性命也保不住。
左宗棠64岁的高龄,原本可以退隐还乡或者不去坚持他的主张,以最保险的方式安享晚年的。
他原本不需要去顶着这样压力,冒着如此高昂的风险去打一场胜负难料的战争的。
然而,当他第一次发现新疆局势十分危险时,他毅然放弃了原本计划好要回乡归隐的打算,决定要和敌人周旋到底。
他还说了,如果眼睁睁看着敌国侵占新疆而无动于衷,他过不了自己心里那一关。
他知道新疆关乎中原百年安危,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一环,为了这片国土,他甘愿冒着身败名裂,惨死收场的风险,以64岁的高龄,毅然决定提师西征,收复国土。
在他的心里,国家安危超越了个人荣辱,这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像某些投降主义者,不仅鼠目寸光,而且自私自利,他们根本没有资格和左宗棠相提并论。
参考文献:《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姜涛 / 卞修跃,《清史稿》、《左宗棠全集》、《我的曾祖左宗棠》、《清末新政时期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统合研究》、《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等。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