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叔读东周列国志系列十五:齐桓公归国大戏中隐藏最深的人物

海叔说 2025-04-17 20:15:54

有很多历史上的人物,不是因为不能谋,也不是因为不能战,就在史官们所记载。在很多历史重大事件中,反而是那种越是聪明的人,越不会在史书中留下过多的笔墨,他们往往得以善终,虽是平淡,却无波澜,终究是远离了那些动荡的权力相争中,只在某个偏角留下只言片语,但就这只言片语,却能决定历史的进程。

在《东周列国志》第十五章中,有一个名字被提及二十余次,跟管仲和鲍叔牙等辈相比不多,但要比更多的小喽啰又要厉害得多,而且这个人虽着墨不多,但从那些片语之间,似乎我们能看出其重要性,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存在,齐襄公的死或有转还,而齐桓公小白的归国也是许有变故。他襄、桓两代期间的近臣,雍廪。

为什么我们只说雍廪是近臣而非权臣呢?这实在也是史书中笔墨太少,即便《东周列国志》中,也只在齐桓公归国之事中有所提及,其后则消失无踪。雍廪曾在齐国朝堂之中占有一席之地,书中有“无知又与大夫雍廪争道,主公怒其不逊,遂疏黜之,品秩裁减大半,无知衔恨于心久矣”,公族子弟公孙无知的作乱,看来是与雍廪相关,而齐襄公的偏向性,就说明了问题所在,雍廪很受国君的认同。否则一个庶民,或是普通贵族,怎能与公族子弟“争道”?

那么,作为公族的公孙无知,当然不能直接地向国君齐襄公表达不满,雍廪则成了那个出气筒。《左传》和《管子》都曾载:“公孙无知虐于雍廪”,公孙无知显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雍廪给予了不公正待遇。整个《东周列国志》六十多万字中,能成为虐的也才二十几次,大多是“暴虐无道”“虐于死人”之说,雍廪在那段时间的遭遇多半是很惨的,甚至可能受到诸多朝臣的同情。

雍廪之能力,即也可见于此。雍廪之忍耐,也可见于此。公孙无知如此之对待,雍廪也是坚持到了公孙无知弑杀齐襄公。但雍廪绝非忍气吞声之辈,所谓天要让他作恶,就让他把坏事做尽吧,雍廪显然抱持的就是这种态度。当公孙无知篡位自立后,当高氏称病不朝、众臣心中不服,雍廪却是“再三稽首,谢往日争道之罪,极其卑顺”,果然是聪明人。公孙无知方当即位,需要这样的聪明人,于是才有“无知赦之,仍为大夫”。

其实这个时候的雍廪,多半已是决计要报复公孙无知了。雍廪向众臣透露:“有客自鲁来,传言公子纠将以鲁师伐齐,诸君闻之否”,这对众臣而言是个重磅新闻,因此待退朝而后众臣俱到雍廪家,叩问公子纠伐齐之信。雍廪也才说出心中真意,即为“君若能相助,共除弑逆之贼,复立先君子,岂非义举”。

如果雍廪只是个小臣,恐是难能上朝,而若是个小臣,众臣也不可能屈尊下顾亲自到雍廪家中密谈。后来鲁庄公在战场上,说雍廪“汝首谋诛贼,求君于我,今又改图,信义安在?”这即说明某种可能,在公孙无知篡位之时,雍廪已是派遣心腹到鲁国通达消息,就是要引公子纠归国即位。因此后来是小白归了国,鲁庄公才会咬牙切齿,呼雍廪亲数之,还要挽弓欲射雍廪。

但雍廪对自己的认识还是很清楚的,既非权臣,又非世族,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个在齐国有说服力的人,让这个人成为整场事件的带头人,说是带头人也好,说是替罪羊也好。雍廪是在规避自己的政治责任,更是在找有力同盟。因此当众臣问计时,雍廪便推出了心中人选,“高敬仲,国之世臣,素有才望,为人信服。连、管二贼得其片言奖借,重于千钧,恨不能耳。诚使敬仲置酒,以招二贼,必欣然往赴。吾伪以子纠兵信,面启公孙,彼愚而无勇,俟其相就,卒然刺之,谁为救者?然后举火为号,阖门而诛二贼,易如反掌。”

高氏对公孙无知本有不满,而雍廪的谋略,恰当其时,反正内有群臣,外有鲁国,高氏自己又不用冲锋在前,只是需要摆一场鸿门宴而已,担个责任罢了。失败了那就是担责,成功了那就是超级功劳,况且失败的几率几乎为零,高氏何乐而不为。因此书中仅有“许诺”二字,整场大戏就此拉开了序幕。

公孙无知新立之时,高氏称病不朝,作为新国君的两大近臣管至父和连称,如能赢得高氏的支持,便又是为主公立得大功一件,两人自然亲自赴宴高氏之请。雍廪与群臣则是趁夜直扣宫门,以鲁国大军来袭为由,骗得公孙无知除了宫门,公孙无知在宫里是被环绕的龙,出了宫门那就是虫,怎么可能是这些群臣和雍廪的对手,诸大夫是一拥而前,雍廪则自后刺之,可怜这公孙无知才是当了一个月的国君,就此毙命。

此时之事,对雍廪而言已是基本完成,群臣就只等公子纠归来,即可大功告成。但世事终难相料,谁又能知公子小白能够先到国都城来,又有一位受高氏重视和群众信服的鲍叔牙呢?鲍叔牙为公子小白求见群臣,只一句话就说中了群臣痛点:“鲁君纳纠,其望报不浅。昔宋立子突,索赂无厌,兵连数年。吾国多难之余,能堪鲁之征求乎”,群臣选一个依附鲁国的公子,还不如选择一个避居莒国的公子小白,大国毕竟奢侈,小国再是奢侈也不至于敢跟强国齐国对抗。因此,公子小白成功地回到了都城中。

而在鲍叔牙所见的群臣中,有没有雍廪呢?我们认为是有的,书中又“遍谒诸大夫”, 雍廪也是大夫,所以鲍叔牙一定是见了雍廪的,只是雍廪毕竟是迎立公子纠的首席,此时之变,即可能将雍廪自身推入万劫不复之地。因此雍廪在鲍叔牙面前,不过就是唯诺之辈,就是随波逐流而已,大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果然是高人。

此后就是公子小白即位,即为后来的齐桓公。而雍廪随众臣对阵鲁国,雍廪又为先锋之军,能为先锋之军,可见雍廪为善战之辈。而与鲁庄公对阵之时,雍廪还能“佯作羞惭,抱头鼠窜,”却是要把鲁国主力诱入重围,才是转辕来战,终究是把鲁庄公的大军打得四零飘散,为公子小白归国的第一场战争取胜赢得了先机。

雍廪对公子小白,某种程度上看也是有拥立之功的,战场上又有了军功。所以后来齐桓公对这位近臣雍廪不会亏待,而雍廪自身则从此低调,不再过问过多的朝政之事,只要能保得世族安全,能保得荣华富贵,又有何奢求,雍廪才是那个公子小白即齐桓公归国中隐藏的最深的人物,这个人物至关重要。

0 阅读:1
海叔说

海叔说

出版作品《轻松读三国》、《戒定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