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志不穷,越是艰难越向前”,这句老话用在我们村的李巧梅身上再合适不过。很多人总说农村寡妇命运可怜,可我却亲眼见证了一个寡妇如何从一贫如洗到身价上亿的故事。
我叫王建国,今年52岁,是沙河镇大河村的一个普通农民。1995年我结婚后,一直和父母住在老屋,直到2010年我们搬进新房,那座破旧的老屋就一直空着。要说这老屋,那可是见证了我们全家三代人的生活变迁。青砖黑瓦,歪歪扭扭的木门,门框上还留着我小时候的身高刻度。
记得那是2012年的春天,村里飘着细雨,我正在院子里给新栽的果树剪枝。这时候,李巧梅托着个竹篮子来了,篮子里还放着几个新鲜的茶叶蛋。她站在院子门口,欲言又止的样子。
说起李巧梅,村里人都知道她的遭遇。38岁的年纪,三年前丈夫在工地干活时意外去世,儿子15岁,女儿才12岁,一家人全靠她撑着。丈夫走后,她借了一屁股债去做小买卖,可是赔得连本带利,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建国哥,你家老屋,能租给我吗?”李巧梅把茶叶蛋递过来,说话时眼睛里带着期盼,“我想在院子里种点菜,房租好商量。”
我看了看她被风吹得发红的脸,想着反正老屋空着也是空着。“一个月一百块钱,你要是觉得行,明天就可以搬进去。”
李巧梅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连声说着谢谢。可是这事让我婆婆知道后,当场就炸了锅。
“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那李巧梅命硬克夫,你让她住咱家的房子,是想让咱家也遭殃是不是?”婆婆指着我的鼻子就开骂,“再说了,一个寡妇住在咱家的房子里,村里人会怎么说?”
我想说点什么,但看到婆婆气得脸通红的样子,只好把话咽了回去。倒是我爹在一旁说了句:“人家巧梅也不容易,咱们帮人帮到底。”
就这样,李巧梅搬进了我家的老屋。她是个能吃苦的,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收拾院子,把原来杂草丛生的地方都清理出来,种上了各种时令蔬菜。那些长得歪歪扭扭的黄瓜、茄子,成了她最初的收入来源。
可是第一年的收成并不理想。村里的菜贱,她种的菜又没什么特色,常常是卖不完就烂在地里。我经常看到她蹲在地头发呆,有时候还偷偷抹眼泪。
村里人背地里说闲话:“看吧,寡妇就是命苦,种个菜都种不好。”
“王建国真是瞎操心,让这样的人住在自家房子里,也不怕晦气。”
这些话传到我耳朵里,我心里也打鼓。但每次看到李巧梅带着两个孩子,头顶烈日在菜地里忙活的样子,我又觉得自己做得对。
转机出现在第二年春天。那天,县城里一个搞有机农业的专家来我们村调研,无意中看到了李巧梅种的菜。专家说她这块地的土质特别适合种植有机蔬菜,建议她改变经营方向。
李巧梅听了这话,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她跑到县图书馆借了一堆种植技术的书,还专门去参加了培训班。很快,她就把菜地改造成了有机蔬菜基地。
那时候,县城里的小区住户都愿意花高价买安全放心的蔬菜。李巧梅每天早上骑着电动车,把新鲜的有机蔬菜送到这些小区。慢慢地,她有了固定的客户群,收入也开始好转。
到了2014年底,她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供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村里人的议论声小了,我婆婆也不再唠叨了。
可是好景不长。2015年春天,有人告到镇政府,说李巧梅违规占用农田搞经营。镇里派人来查,虽然最后没发现问题,但这事让李巧梅心里很受伤。
“建国哥,要不我还是放弃吧。”有天晚上,李巧梅在我家门口碰到我,眼圈红红的。
我拍拍她的肩膀:“你现在的日子不是过得挺好的吗?别听那些闲话。”
就在这时,县里一家生鲜连锁超市找上门来。超市老板看中了李巧梅的经营模式,提出要和她合作。这一下,李巧梅的生意有了新的转机。
在超市的帮助下,她注册了公司,开始规模化种植。后来她又借了一笔贷款,把周围的荒地都租了下来,建起了现代化的温室大棚。到了2016年,她在市里开了第一家生鲜超市,专卖有机蔬菜和农产品。
短短几年时间,她的连锁店就发展到了15家。如今她的身价已经过亿,还在村里建了扶贫蔬菜基地,带动了不少贫困户致富。那些曾经说她闲话的人,现在都成了她超市的员工。
去年春节,李巧梅在村里摆了几十桌酒席,请全村人吃饭。我婆婆坐在主桌上,脸上笑得像朵花。酒过三巡,李巧梅站起来说话,声音有些哽咽:“要不是当初王建国租房子给我,就没有今天的我。这十年来,我一直记着这份恩情。”
听到这话,我心里暖暖的。其实当初租房子给她,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应该帮一把。这世界,终究还是努力的人会被温柔以待。你说,一个农村寡妇能白手起家做到这个地步容易吗?那些说她命硬克夫的人,现在都成了她的员工,这是不是就是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