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6号,印度媒体报道,印度政府将终止与韩国签订的,价值30亿美元的,K-30“飞虎”自行高炮订单。并改为采购,印度本国生产的自行火炮。
据悉,这笔价值30亿美元的订单,早在2018年的10月,印度就与韩国政府签订了。除韩国的K-30“飞虎”高射炮外,还包括104辆K-30战斗车,97辆弹药补给车,39辆指挥车,以及17万2千枚炮弹。
如此数额巨大的订单,被印度单方面毁约,自然引发了韩国政府的极度不满。但很多熟悉印度军购过往的人都清楚,这已不是印度第一次“出尔反尔”了,在和印度合作的过程中,他们的“毁约”行为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聊。作为地区大国的印度,为何如此缺乏契约精神,屡屡毁约?被印度毁约过的国家,为什么不采取报复呢?
自2014年莫迪上台以后,“印度制造”就成了他的主要宣传口号,莫迪宣称要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因此,在2018年初时,在本国防空炮严重落后的情况下,印度军方计划投入30亿美元,打算采购200多门全新的国产高射炮,布置在边境地区,以弥补在防空领域的短板。同时也能响应莫迪的号召,借此扶持国内军工企业的发展。
但是,理想是好的,可惜以当时的印度军工水平,根本无法生产出合适的防空炮,于是,印度军方只能再次将目光,瞄向国际市场。
当时参与竞标的国家有很多,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俄罗斯生产的“通古斯卡”和韩国的K-30“飞虎”,这两款防空系统让印度军方最为中意。其实在二者进行对比时,可以发现,俄罗斯的“通古斯卡”性能更为先进。
被誉为世界上最强的低空防御系统的“通古斯卡”,单价约7000万美元,具有炮弹和导弹双发射系统,同时兼备E波段搜索雷达,与J波段跟踪雷达。这让“通古斯卡”,不但拥有远高于韩国K30的射程,更是凭借先进的光学控制系统,以及出色的抗干扰性和准确性,可以实现全天候打击能力。毫无疑问是补齐印度防控短板的最佳选择。
但是熟悉印度的人都知道,他们从不按照常理出牌。
K30飞虎系统,是上世纪80年代初,韩国研发的一款自行高炮,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研发了十几年,直到2000年前才交付军方服役。而韩国这款防空炮和印度国产的武器一样,虽然“慢工”但没“出细活”,他重量高达25吨,却仅有2门30毫米机关炮,每分钟600发的射速,跟俄罗斯的“通古斯卡”5000发每分钟相比,也差得很远。
虽说这款韩国防空炮,其各方面的指标都不出彩,但拥有一个重要的优势:便宜!不但价格优惠,为了成功拿下这笔30亿的订单,韩国更是跟印度承诺,会把K30的生产技术同时转让给印度,让印度拥有完整的生产线,可以自己独立生产制造。
同时还配备K-30所需的,配套设备、专用车,以及17万枚炮弹等大礼包。因此,一向以“占便宜少就是吃亏”为信条的印度,毫不犹豫的和韩国签订了合同。
然而很可惜的是,尽管韩国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销售额不断攀升,甚至达到了出口量世界第四的位置。但他们显然对印度还是缺乏了解。毕竟,无论任何国家,在和印度签订军购合同后,都不会感到轻松,因为印度有一个让人头疼的坏毛病:毁约。
果不其然,自韩国和印度,在2018年签完合同不到2年后,如咱们前文所述,2020年,印度政府决定终止这份价值30亿美元的订单,理由是,在当年印度国防部长辛格颁发的,《101种武器进口禁令》,明确要求推进"国防自主化",以响应总理莫迪提出的“印度制造”号召。
因此,印度军方决定毁约,改为采购印度国产的自行火炮。
这一下让韩国猝不及防,在痛苦的同时,韩国人也终于回想到了,之前曾和印度合作的,那一次次的“痛苦经历”。
在2017年,印度曾和韩国签署过一个,价值6.46亿美元的订单,内容为韩国生产的100台K-9自行火炮。其中前10辆K-9将由韩国生产,而后90辆,则由韩国提供生产资料和设备,指导印度进行本土组装生产。
按常理说,这笔性价比不错的买卖,应该能让印度和韩国实现双赢,但事实却让双方差点撕破脸皮,闹出很多矛盾。
原来,这款被韩国宣传为“亚洲第一火炮”的K-9,在实战中的表现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反而十分“拉胯”。在此前的一次韩国例行军事演习中,他们向南北争议海域发射了数十枚炮弹,然而紧接着,朝军就炮击了韩国的延坪岛炮兵阵地,之后双方火力升级,最终导致几十人死伤的惨剧,一时令半岛局势陷入极度紧张。
在这场延平炮战中,韩国部队所使用的武器,就是配置在延坪岛的6门K-9自行火炮。不过这六门K9,除了其中一个在朝军第一轮炮弹中,被精准命中提前退场外,还有一门K-9关键时刻掉链子,突发设备故障也无法参战。最终,韩军只能用4门K-9迎战,且仅发射出了80多发炮弹。更要命的是,从之后韩方拍摄的卫星图片显示,韩国反击的炮弹,一大半根本连朝方阵地都没够到,而是都掉在了大海里,剩下的,也都落在朝方阵地附近的农田中。
这些卫星图片一经发出,便引起了国际舆论轰动,让韩国军方简直是无地自容。这也让外界对这款“亚洲第一火炮”的性能,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尽管后来,韩国方面宣称是由于雷达的性能落后,才导致的射击不准。但这显然让印度不太满意。
再看印度方面,在接收了韩国的K9大炮后,他们一直想脱离韩国的指导,自行生产制造,于是不停的要求韩方提供全部的生产技术。这让韩国为难了,因为这款K-9自行火炮,尽管号称韩国制造,可其中的关键技术掌握在美国手中,韩国只是负责组装而已,因此无法满足印度的需求。这下,印度只能自行研制改造了。
然而,以印度的本土军工能力,经过他们改造的武器,无论质量还是安全性必然大打折扣。果然没过多久,外国媒体就传出了,印度改造后的K9频频炸膛的消息。印度自然把责任归结于韩国身上,双方为此闹了不少冲突。
韩国和印度的“恩怨”还不止如此,2013年12月4日,由于海军操作人员的“失误”,导致正在船坞中维修的,印度扫雷舰“康坎”号,机轮舱发生严重起火事故。尽管全力抢救,但经此大难的“康坎”号,还是要长时间无法使用了。
本来这种因失误导致起火的事故,在印度海军根本不算新闻。但这次不同,因为“康坎”号是当时印度海军,唯一一艘能拿出手的扫雷舰。现在“康坎”号长期大修,印度在水面扫雷就会无舰可用了。
于是他们慌忙中只能四处求购,并最终和韩国签下了扫雷舰订单。不过,自从双方签下订单后就麻烦不断。
首先在签订不久,莫迪就带着他的“印度制造”计划上台了。在这项计划的影响下,印度军方要求韩国要将扫雷舰的制造,教给印度方面来合作完成。
但韩国表示,印方的要求很有难度,不过如果能加钱就可以商量。于是双方进入了长时间的讨价还价,最终在商量了三年后的2016年,就联合制造扫雷舰双方达成协议,但价钱也从开始的十几亿,涨到了50亿美元。尽管涨价不少,但印度认为这能算是“印度制造”了,也就咬牙答应了。
不过很快,印度又反悔了,他们认为花了这么多钱,不能是一锤子买卖,扫雷舰的核心技术必须提供给印度。
这就让韩国彻底为难了,因为韩国的这种600吨扫雷舰,是针对美国“鹗”级扫雷舰的高仿版本,其最核心的“扫雷”技术,还是由美国提供的,而韩国只能提供船身的制造技术。但是,印度却表示绝对不行,要求韩国必须提供扫雷舰的全套技术,不然就取消订单。
这下搞得韩国欲哭无泪,因为他们真的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可如果告诉印度真相,那势必影响自己的国际形象。最终又耗了两年,到了2018年时,印度以无法提供核心技术为由,撕毁了这笔价值50亿的订单。
尽管印度一次次的毁约,但韩国还是“锲而不舍”的和他做生意,足以说明韩国世界第四大武器出口国的名号,不是白来的。也足以证明,印度世界第二大武器进口国的购买欲望。
从印度和韩国这些“恩怨过往”,我们可以发现,印度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不断毁约,表面上看是占尽便宜,但其实吃亏的是他们自己。
因为按照印度一贯的标准,永远是不断的买各国先进武器,想通过买来再仿制的方法,实现本土化生产。但是以印度的军工水平,在技术上根本无法实现。他们连维修冷战时期的米格21都做不好,导致频频坠毁,更别提仿制当下最尖端的武器了。
因此印度如果还不能改变眼高手低的毛病,那么他们买来再多的武器,也无法让本国的军事水平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