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出名的标签莫过于花园城市,但是,新加坡不只有一面,除了花园城市这一面,新加坡还有相当硬核的一面。常有人把新加坡和香港放在一起对比,相比而言,新加坡综合实力更胜一筹,因为新加坡有比较发达的工业能力。
在新加坡西南部有个裕廊工业区,造船、炼油、化工等重工业一应俱全,硬核指数爆棚。今天,我们就简要回顾一下裕廊工业区的前世今生。
裕廊工业区只占用不到全国十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却贡献了新加坡超过20%的GDP,吸收了全国1/3以上的劳动人口,堪称工业园区发展典范。但是,裕廊工业区没有固有印象中工业区的样子,反而像个大花园,这又能给世界什么启示呢?
新加坡工业区分布
工业裕廊裕廊工业区位处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里,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1961年,新加坡计划在裕廊地区划定6480公顷土地发展工业园区,随后,建设工作火速开展。在建设的同时,不断有重工业企业入驻。
1962年9月1日,工业区的第一家工厂大众钢铁厂奠基;1963年,728公顷土地基础建设完工,24家工厂获得先驱工业证书;1965年裕廊码头开始启用。随后,成衣、纺织、玩具、木器、假发等小型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不久,资本、技术密集性行业,比如炼油厂也搬到新加坡,新加坡工业开始起飞。
裕廊工业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阶段(1961-1979年)。这一阶段入驻工业区的主要是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新加坡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到70年代末,新加坡失业率从1965年的10%下降到3.3%;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
第二阶段是技术与资本主导阶段(1980-1989年)。这一阶段重点发展重化工业,为了支持这些“大家伙”的发展,新加坡提供了非常贴心的支持,为高增长型的企业设计和提供具有差异化的设施和厂房,包括将南部的岛屿开发区开发成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配售中心,将罗央开发成第一个航空工业中心以及建设新加坡科技园区以容纳科技开发型企业。新加坡的炼油厂主要位于裕廊岛,裕廊岛原本是七个分散的小岛,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启动填海工程,把七个小岛合并成一个大岛。今天的裕廊岛已经是新加坡的“化工岛”了。
裕廊岛
在重化工业的支撑下,1986-1998年是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鼎盛时期,具备了从研发到产品设计与生产,到国际销售一条龙作业的整体商业开发能力。
第三阶段是知识经济主导阶段,20世纪90 年代新加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电子业已发展为本地制造业的龙头,到 2000 年其产值已占据新制造 业的 48%,电子产品出口占国内产品出口的 55%,新加坡已是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芯片和磁盘驱动器的生产基地。
整个90年代,新加坡经济增长平均达到 8.5%;金融和商业服务占 GDP 的份额由 1986 年的 20% 上升到 26%;高科技产品出口 1998 年达到 620 亿新元。同时,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数量由1987年的3361人增加到1997年的11302人。
宜居裕廊裕廊工业区位置较远,为了方便工业区职工通勤,新加坡在裕廊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住宅、交通等建设,把裕廊工业区打造成宜居城镇。
新加坡政府在园区建设初始阶段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总长达一百多公里的区内现代化公路网、发电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的裕廊电厂、裕廊港码头、自来水厂以及三百多幢标准厂房等,为工业区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裕廊工业园区还兴建了学校、科学馆、商场、体育馆等各种社会服务配套设施,成功将生产、商务、生活、娱乐、休闲融为一体,充分满足园区内人才的多方位需求。
此外,裕廊虽名为工业区,但却及早兼顾到了环境保护与空气质量。园区将以住宅为代表的生活区域同生产区域隔开,临近生活区域布置无污染工业,重工业在远离生活区的西南部布置。
建园初期,裕廊即有计划地保留10%的土地建设公园和风景区,合理规划和有序推进避免了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冲突。园区内部现已建成10多个公园,使裕廊成为风光别致的工业区兼旅游区,被称为“花园工业镇”。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也曾经借鉴新加坡经验建设了一些工业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苏州的中国新加坡合作工业区,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工业将不再是污染的代名词,而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
zl
李光耀厉害[点赞]
大卫
新加坡非常值得中国学习
用户18xxx52
管理水平高
用户17xxx31
李光耀管理水平牛逼
33个带电小球
…
橙子侃侃侃 回复 01-29 12:41
又看到你了
周李松
曾经在裕郎工作了七年[呲牙笑]
安静
。。。
橙子侃侃侃 回复 02-05 22:50
现在流行这样写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