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说出“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的法官,如今只是个普通老头

胜晨聊历史故事 2025-04-08 10:11:20

2006年,南京一个普通的公交车站,一位老太太摔倒了,一位好心小伙子把她扶起来,送去了医院,结果呢?老太太反手一指,把小伙子告上了法庭,说我就是被你撞的。那小伙子叫彭宇。

一开始,大家本能地是站彭宇的,可没想到,到了法庭上,法官王浩说了句石破天惊的话——“不是你撞的,你干嘛去扶?”这一句话,像雷一样劈在中国人的脑门上,从那以后,全国人民开始怀疑:以后看到人摔了,我到底扶不扶?

这句话成了金句,也成了王浩职业生涯的分水岭。那么王浩现在情况如何呢?

一、王浩当年的判决

彭宇和老太太的纠纷一案,当时的主审法官就是王浩,他的原话,就是那么说的,“人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从那以后,王浩这个名字就和冷血、不讲理、毁了社会道德这些词,牢牢捆在了一起。

他也不是没辩解过,他说自己判案是有证据依据的,是因为彭宇在现场的言行没有确凿证据,毕竟当时也没有摄像头。其实王浩的意思是要表达:“不是说不能去扶,而是要分清责任”,但根本没人听他解释的。

公众不认这个逻辑,网民更是集体上头:“这不就是在教人以后谁都别去管倒在地上的人吗?”瞬时间舆论汹涌得像是千军万马,铺天盖地。正如网友说的:“你以为你是在主持正义,其实你是在杀死善良。”

从那以后,王浩的仕途就开始走下坡路,他没被处分,但却被安排去了更边缘的位置,法院系统内部很多人也开始回避提起他。后来几年,他一路被调岗、降职,最后到年龄了就退休了。

有人说他是被时代甩下车的人,也有人觉得他是被道德绑架的人,到了今天,他已经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头,偶尔在南京的公园遛个弯,没有人再认得出他了。

据知情人说,他这几年过得很清淡,但他自己倒没觉得被冤枉,只是私下说,现在的社会舆论,不是我们这些搞司法的能左右的。那我们今天回头看,这句话,真有那么离谱吗?

二、案件被媒体放大

彭宇案并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案件,我们先把情绪放一边,只讲逻辑。当时法院的判决是根据几个点来推断的:第一,彭宇其实没有及时报案,彭宇只是把老太太送到了医院。

第二,老太太的说法是,彭宇撞了她才被送到了医院,送到医院是要给老太太验伤,到了医院彭宇又说没有撞到老太太。第三,到底有没有撞到老太太?派出所的警方一开始的笔录中说是有这样的行为的,但是,派出所记下的那份笔录又离奇失踪了。

也因为此,彭宇和老太就对峙公堂,引来了媒体的围观,所以,这件事从一开始,就不是一起普通的案件了,因为只要有媒体存在的地方,就有口舌。媒体炒作的点根本不是案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法官和执法人员的表现,所以王浩的那句话,才让全社会的反应完全超出了想象的范围。

但往大了说,这又真的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它击中了中国人一个非常深层的心理:我们长期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做好事有好报。但突然,有个法官告诉你——“你去扶人是你傻”,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从小吃着鸡汤长大,结果有人往锅里加了一勺砒霜。

一夜之间,大家对见义勇为这件事,开始变得恐惧,以后每次有人摔倒,大家第一反应不是冲过去,而是四处张望:“有摄像头没?”这个细节,一度成了国人面对道德选择时的标准流程。这件事后来带来什么影响呢?

三、社会舆论根本无法平息

其实,彭宇案之后,中国的法律界和政策制定者确实意识到,这个事不能再这么下去了。2011年,深圳出了个“好人法”,名字就叫《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明确写了:只要你是出于善意去救人,哪怕结果不好,也不该被追责。

2017年,全国层面的《民法总则》也跟上了,里面写了一句,“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句话,一下子把扶不扶的法律风险给兜住了。

再到后来的《民法典》,也保留了这条,法律终于明确站在了好人这边,换句话说,18年过去了,中国的法律,终于为扶还是不扶这个灵魂拷问,交了一份答卷。但你说,这就解决了吗?还真不一定。

法律可以兜住底线,比如不让扶人变成被讹,但它兜不住人心的冷漠,也兜不住集体信任的崩塌。比如彭宇案之后,网上就多了很多扶人的冷知识操作:扶人前先掏手机录像;先找路人作证;拨打110让警察见证;实在不敢上手的,干脆打120站边上看着。

这就是当代人的道德自保指南,但你不能怪他们,因为被反咬的恐惧,是真的。而这一切,说到底,其实都是社会信任的一个缺口,这个缺口,是需要时间、制度、教育、舆论,一点点修补的。

王浩到底有没有错?站在法律证据的角度,他可能没错,可站在社会共识的角度,他的这句话,确实说得太冷了。他像是一个在讲制度逻辑的人,突然闯进了一个讲人情味的世界,他说了句太真实的话,但现实世界并不想听这种真实。

他不是恶人,但他成了靶子,也许正因为如此,大家才会一直记得他。而他这18年的人生,从高位跌落到普通退休老头,某种意义上,也像是一种社会的回音:你可以是对的,但你也得承担对的代价。

结语:

有人说,彭宇案之后,中国人的善良变得克制了,不是没善心,是怕被坑。可现实中,也还是有很多人默默去扶、去救、去帮,他们不会上新闻,但他们确实在一点点修补我们曾失去的东西。王浩法官说的那句“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终究成了一个时代的烙印。

参考:

开先河,保义举!是他建议制定了深圳“好人法”

2021-10-05 来源:澎湃新闻

南京市政法委书记谈:不应被误读的“彭宇案”

2012-01-07 来源:中国台湾网

“彭宇案”不是社会“道德滑坡”“标志性事件”

2012-02-17 来源:凤凰网

0 阅读:5
胜晨聊历史故事

胜晨聊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