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我部转战新疆,一天夜里睡得正香,战友大叫一声:吃哈密瓜喽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2024-11-02 02:53:53

文:王荣华,编辑:拾点

2006年年底,当时我们部分从丰县、睢宁县入伍的铁道兵组织了一次聚会,在济南中铁十四局的一些战友也不远千里赶来,数十年未见了,再次重逢,还是格外亲切。

大家畅谈了这些年来各自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而后你一句我一句回忆着当铁道兵时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思绪一下就拉到了军营。

1972年底,我和丰县几十名天充满生气的小伙子一起满怀壮志,蹬上了闷罐车,踏上了不寻常的军旅生涯。

到了部队才知道是当了铁道兵。

当了兵才知道,军人英姿飒爽的表面,那都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在那个年代,部队的生活就没法和现在相比,还是比较艰苦的,尤其是铁道兵的生活条件,更为艰苦。

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季,既没有降温的设备,更没有取暖的条件。冬天,身着老式的两年一换的棉衣。工作服也是从其他部队换下来的洗净的老式棉袄,床上没有棉垫,更无热炕,冬天都是大通铺,铺板上铺上干青草或麦枯,初来乍到,我们这些20岁不到的小伙,大都不会铺草,铺不平,一高一低,一觉醒来,腰酸背疼。

这时班长就会像个知心大哥一样,手把手教我们一些生活技能,让我们感到很是温暖。

那时,部队伙食标准每天4角5分,几乎餐餐吃掺半高梁米煮的饭,或玉米面窝头,不过到了老连队要好不少,连里空闲时候会组织搞生产,种菜养猪,以此改善伙食。

新训结束后,我被分到了施工连,在连队没过多久“清闲”日子,我们就参加了施工,那时机械化还不普遍,施工全靠肩扛和手推,要抡大锤,打钢钎,打眼放炮,特别是风枪手,更艰苦。说实话,堪比苦工,甚至比他苦工要辛苦,当然唯一的区别,我们是光荣的。

军人的天职,就是奉献,我们这些新兵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也受到了潜移默化地的影响,慢慢铸就了铁道兵那种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在蜿蜒数千公里,纵横交挫的铁路线上是没有8小时工作概念的。为了钢铁大道向前延伸,早日建成通车,战斗16小时以上是家常便饭。

每月的津贴入伍第一年6元,第二年7元,第三年8元,第四年10年……从来没有什么现在所谓的加班费。

夏天的时候,在桥墩基坑施工的温度能达到40多度,为了补充体能,最多也只能喝点开水。严冬季节耳朵冻伤了,手和脚冻破了,冻肿了。但大家仍无怨无悔奋斗在铁路的第一线,把一条条长龙铺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入伍第二年,我也是凭着实干入了党。

铁道兵四海为家,哪里需要往哪里走,记得那是1975年秋,我们团刚完成了了通古铁路的建设任务,又接到上级命令,前往新疆,参加南疆铁路的建设任务。

随后大部队马上打起背包,告别了河北省丰润县,乘上火车直奔祖国的大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上火车,大家都兴致勃勃,毕竟我们很多人还没去过新疆,也只是听说过新疆地区一些异域风情,都怀着一颗“抱着火炉吃西瓜”的心情,想尝试新疆的风味。

为此,大家坐在闷罐车里是嘻嘻哈哈、谈笑风生。

结果,当火车过了进入新疆地区时,我们傻了眼,遍地无人烟,戈壁滩是一眼望不到边,“真是天不见飞鸟,地不见青草”,心凉了一半。

抵达吐鲁番时,正好是上午10点,骄阳似火,地面都冒着热气,好似要把人烤化了。下车后,我们又经历了3个半小时的颠簸,才到达目的地。这时的气温高达38度,水壶的水喝净了,汗也流干了,吐个唾沫都不利落。

为了避暑,炊事班临时搭了一个灶,烧了一大锅绿豆汤,没等开锅,同志们都跑过去争着要喝,一边往碗盛,一边往里面加水。

然后又临时搭帐篷解决住宿的问题,到了晚上七点钟,各班才各自把帐篷简单搭好,待开完晚饭后,已是晚上九点钟了,吃了饭倒头就睡,紧接着新的一轮的挑战也开始了。

我们团主要担负南疆铁路的上新光隧道掘进任务,该隧道全长2032米,隧道的进出口都在这座山上,上下落差距离高达35米之多,隧道犹如弹簧垫片一样在山里转了一个圈。

由于大部队刚进驻山里后,这里一穷二白,什么也没有。首先吃住是个大问题。怎么办?在我们铁道兵中有句话:不靠天,不靠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为此,我们积极学习当地的经验,就地取材,自己亲自动手,搭起了新疆特有的“干打垒”房,这活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非易事,如今一提起干打垒,都是记忆犹新。

干打垒首先要解决土源的问题,可驻地附近遍地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子、石头,哪里有土源,即使有点土源的地方,也被场矿的老百姓种上了青菜。

而部队还严格规定:不许侵占老百姓的利益,不能与老百姓争土。

为此,我们只好挥镐找小的石子层,然后汇拢在一起,看能否粘合拖成土坯,经试验可行,再开始做。

各班都在周围划地盘,你争我抢,把刨好的石子层汇聚在一起进行掺和,才能脱坯。建一个土房要不少土坯,每个人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手上拧起了血泡,指甲倒戗,血肉模糊。

三天下来,我们班的战友病倒了4个,任务更重。一个星期后,我们每个人都瘦下去好几斤,而且一个个晒得跟非洲人一样,手上、身上也脱了一层皮。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家辛勤的劳动后,一栋栋干打垒的土坯房搭建好了。待各连队战友们住进去以后,你还别说,大家普遍感觉良好。特别是到寒冷的冬天时,屋子里暖呼呼的,战友们更觉得这干打垒新房还真不错。

这就是我们铁道兵战士,个个都是吃大苦,耐大劳,出大力,流大汗的人,越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候,越能充分体现出来。

另外就是吃的问题,地方比较偏僻,又无法展开生产,连队各方面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差,有的连队有时连蔬菜和油都没有。

后来大雪封山,汽车运不进来,无奈我们只好每顿饭把盐水煮黄豆当菜吃,加之施工强度大,我们这些小伙子消耗也大,经常饿肚子。

记得有一天晚上,大家吃完饭,回到住处,大家实在太累了,倒头就睡了,深夜的时候,战友周福明大叫一声:“吃哈密瓜喽!”

全班的战士惊醒过来,听到说有哈密瓜吃,都齐刷刷坐了起来,结果发现是战友周福明在说梦话呢,此刻嘴里还呱叽呱叽吃着梦中的哈密瓜呢?

一战友上前给周福明拍醒,并笑着调侃道:“怎么样,哈密瓜甜吗?”

周福明擦着朦胧睡眼,一本正经得说道:“那可不,甜着呢!谁让你把我叫醒的。”

这时,另一个战友说道:“我看,瓜是没吃着,砂子倒吃饱了!”

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俗话说见微知著,可想而知,当时战士们亏空有多少?

不过,后来,我们还真吃上了一次哈密瓜,记得当时我们是帮助一个维族老乡盖了房子,事后他为了感谢我们,用马车给我们送了一车哈密瓜。

每班分了10个,几乎每人1个,领到手后,大家还拿周福明调侃:这下真的尝到你梦中的哈密瓜了!

而后都迫不及待地吃起了哈密瓜,吃法各不一样,有的象吃西瓜、有的削皮抱着吃,还有的连皮一起吃。

看了让人啼笑皆非!

而我们铁道兵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险阻,积极而努力地奋战着,靠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一次次完成了铁路修建的任务。

聚会上,战友们回忆着这些往事,数十年过去了,已然没有苦涩,全都是美好的记忆,现场也是笑声不断,掌声四起。

尤其是张德忠向大家讲述前段时间他和部分战友重返南疆铁路时的一段话,尤其令战友们激动。他说:“站在当年隧道旁,看见一列列火车从身边飞驰时,我们感到骄傲自豪,我们的心里都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话音一落,引起全场战友们的共鸣,暴风雨般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这是因为他真实地说出了我们广大铁道兵战友们由衷的心声。

回首往事,72年入伍到82年转业回到地方,在铁道兵部队十余年,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累,枯燥单调,苦闷寂寞,严重缺少文化娱乐,又要应对恶劣的环境,作业中存在的危险,修通了一条铁路,造福一方百姓,留下美好的同时,也留下了一座座烈士陵园。

但谈起这段经历,大家都无怨无悔,因为正是有了这段经历,锤炼了我们的意志,塑造了伟大的品格,最后实现了各自的人生价值。

人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精神的存在。没有理想,没有崇高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就不可能有追求和成功。而我们铁道兵的精神的最核心就是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不怕困难,勇于奋进,这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崇高的精神。

铁道兵虽然已经撤销数十年了,但铁道兵的精神应该世代相传下去,我为自己曾是一名铁道兵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军旅岁月难忘!

(素材来源于投稿作者,作品不代表编者和平台观点,无恶意和不良引导,勿对号入座。文章为原创,全网监控,请勿洗稿搬运!图片源自网络,联删!)

0 阅读:1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