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我申请转业,团首长让我留下,后随部来到深圳,83年就地转业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2024-12-17 03:37:23

投稿:陈晋文,编辑:拾点

回首过去,两个转折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一个是69年选择参军,另一个则是79年申请转业时,被团首长留下。

1948年,我出生四川省绵阳一个普通家庭,那时村里还比较贫瘠,大家都是靠种田养活家人。我出生后,母亲又接连生了3个弟弟,家庭生活困难,所幸父母思想进步,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为此,家里再苦再难,也一直让我上学念书。

我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读书以来,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还因为成绩优异得到学校赏识,高中还未毕业,就被推荐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继而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由于当时高考还未恢复,我返乡进入生产队工作,虽然年纪不大,但一直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当时的愿望也非常简单,就是希望能让乡亲们都过上安康幸福的生活,能吃上白花花的米饭和猪肉。

通过我的自己的努力,1969年,我21岁,已经是当地生产队队长,也是在这一年,我的命运出现了第一次转折。

当时新兵征召工作在我们公社紧锣密鼓地举行,那也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穿着军装的接兵干部,他们浑身散发着凛然正气,身上独有的坚定和气势吸引着我。

当时我就想着能到部队这个所大熔炉去锻造一下,以后能更好的为家乡做贡献。于是我和家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们都表示支持。

那一刻,我也下决心要参军,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

所幸,后来体检也很顺利,由于我的文化程度较高(在当时而言),脑子转得比较快,也得到了接兵干部的欣赏和认可,最后如愿应征入伍。

那年年底,我成功加入基建工程兵一支队,开启了人生的新阶段。

加入一支队后,我很快就适应了部队生活,并发挥自己长处,获得领导的赏识。入伍第2年就当了班长,后又提了干,在部队先后担任排长、连队副指导员、连队指导员,在这期间,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在四川江油、河南信阳、辽宁鞍山都留下我们工程兵的身影。

一路走来,虽然有诸多艰苦,但我们都一一克服了下来。

可到了1979年的时候,国家基本建设战线进行战略调整,当时全国基建战线的形势是“僧多粥少”,任务少,竞争异常激烈。

许多地方施工队伍找不到工程任务,我们工程兵部队的形势也不容乐观,许多部队也没有活干,我这人闲不住,考虑到部队当时的情况,加之感觉这些年亏欠家人和妻儿,当时就萌生了转业的想法,一来可以陪伴在家人身边,二来想着用自己在部队所学能回到地方为家乡做些贡献。

事后,我向首长提及了自己的想法,首长找我谈话,希望我留下来,随部队到深圳参与开发与建设,在哪里不是建设祖国?况且再过几年(满15年就可办理随军)就可以办理随军了,让我克服一下,正是听了团首长的建议,我打断了转业的念头。

而也因此,我的人生迎来了第二次转折。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就在这一年,广东省宝安县的深圳镇,经国家批准改为深圳市,这个边陲小渔农镇有了新的生机,它亟待发展和建设。

可要高速度、高标准的发展建设,没有城市建设,就谈不上工业、商业贸易、科技文化的发展。但当时深圳市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建设施工力量,深圳当地只有一个几十人的建筑队。那会广东省内的大建筑公司都不愿意主动来深圳参加建设,加之当时是计划经济,市政府是成立了,但没有多少计划投资。

没有施工力量,但建设发展是要上的,这时基建工程兵领导看到这个需求,当时基建工程七机部兵一位领导正好认识深圳市委书记张勋甫同志,他们建立了联系,在一番沟通后,一拍即合,让基建工程兵来深圳参加城市建设。

当时七机部兵办就向北京兵种总部做了请示,兵种认为这是一件好任务,但同时又考虑到七机部的队伍是由国防工程兵转过来的,搞民用城市建设经验少,技术力量单薄,要去特区搞城市建设,还需要派一支强有力的部队,打响第一炮,最终决定派第一支队进驻深圳参加建设。

因为我们第1支队改兵前就参加过鞍钢、武钢、湘潭钢铁公司的建设,有搞城市建设的经验,技术方量强,施工装备好。

在此之前,为更好的完成南下深圳的搞建设的任务,1979年6月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一支队领导组成考察组,先行赴深圳考察。

经过考察发现深圳当时严重缺乏有专业、有资质的施工队伍,深圳建市前(原宝安县)只有一个700多人的建筑公司,一个10多人的建筑设计室和三个小型的水泥、红砖、石灰建筑材料生产厂,包括一名工程师,两个建筑员,施工基础十分薄弱,大型的建设项目根本无法开展。

这一次考察,为基建工程兵部队转业深圳提供了决策依据。

考察组通过对深圳社会经济、城市发展、边境管理、社会治安、社情民意、水、电、道路等全面考后为后续部队进驻深圳安营扎赛作好了充分准备。

考察团回去后,上级就决定调第一支队1个团的里抽调了四个连队进入深圳,恰好我所在的的汽车连被抽中,这也是为何首长将我留下的原因。

就这样,我随部来到了深圳,部队来到深圳后,成立1个师级指挥所和个团级指挥所,后为不重复领导,撤消了团级指挥所。

来深圳之前,我也做了心里准备,毕竟这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等待开荒,条件必然艰苦,但现实仍然超出了我的预计。

首先就是住的地方,竹子棚,就是我们的宿舍,大致就是简易的板房,剩下的全是以竹竿做梁、竹篙做墙皮、油毡加竹叶做房顶的竹棚。不耐寒不避雨,一到下雨天,屋里无一处不漏水,鞋子、脸盆都在水上漂……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公厕,距离宿舍约80米,偶遇地方比较偏僻,夜里上厕所经常能踩到老鼠或者蛇,部队驻扎后,营地又新建了一栋竹棚,专门用于接待部队家属。

不过,临时竹棚使用的时间越来越长,也习惯了它的特性,战友们将其戏称为“竹叶宾馆”。

再就是吃的问题,刚到深圳,一切从零开始,吃饭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就作为灶,放一个铁锅上去,再倒一点自己打来的水,就可以做一顿简单的饭了。

但部队吃菜是个难题,因为深圳蔬菜没有供应,只能到附近的淡水,远到虎门的地方买菜拉回来,为此每个连队配备一辆生活车去拉。

说到这,还有一件事,印象特别深,那就是和外贸单位搞好关系,解决了我们一段时间吃肉的问题。

众所周知,深圳是外贸出口鲜活到香港的最后一站,给地长途运输过来的猪牛,到底深圳后,其中一些猪牛会出现伤残,而伤残的猪牛是不能出口到香港的,就交由各个出口公司自行处理,一般他们是杀了煮熟后,然后以低于市场价在市场上卖熟的肉。

由于我们基建工程兵有技术有设备,当地一些外贸单位需要铺路、平场地、修铁门、铁围、烧电焊等,就会找到我们部队帮忙。

渐渐地,我们和这些外贸单位建立了联系,他们知道部队的难处,为此,一些外贸单位就把那些残猪残牛不能出口的,就供给我们部队,整条的残猪牛连队拉回来自己杀,外贸单位不收钱,唯一的条件是整张的猪牛皮送回给他们。

这样一来,他们也省了事,部队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两全其美。

而以上便是我们工程兵来到特区初期艰苦生活的一个缩影。

说实话,刚来到深圳,对于这座“没有路”的边陲小镇,我们内心多少是有些失落的。但在失落之余,我们从没忘记过自己的任务,就是让我们基建工程兵在深圳打响第一炮。

因为我们刚进深圳的时候,深圳对我们基建工程兵还是持着顾虑、怀疑、不踏实的感觉,怀疑我们这些年青的战士能搞城市建设?

但我们是满怀信心的,尽管当时有很多人都不看好深圳的发展,只有我们这些当兵的愿意到这个荒芜的地方来搞建设,即便当时我们也从没想过深圳会变成今天这副繁华模样。

为此,面对初到深圳遇到的这样那样的重重困难,我们从来都没有退缩过,因为我们基建工程兵走南闯北,最擅长的就是克服困难。

刚到深圳,我们急需要一个工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虽然深圳特区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但它是特区,又有市场经济萌生地,因而特区就有特事特办的市场经济的萌芽。

所幸,我们2000多人(深圳当时缺医少药,只有1个镇级的人民医院,无法满足部队的需要,为了保证全体指战员的健康,后抽调了1个较强的卫生队来深圳,加上第36支队调深的两个土建连和我们1支队先遣部队,共计2000多名干战职工)进驻深圳以后,深圳市政府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当时获得了一个计划工程项目,那就是市委(府)大楼的建设。

这也是我们基建工程兵进入深圳以来的关键一战,也是基建工程兵成名之战。

市委大楼工程包括主楼、住宅4栋、综合服务楼等项目,建筑面积12802平方米,在接到任务后,我们也是磨掌擦拳,投入到了施工当中。

最终,我们广大官兵用辛勤、汗水和智慧,高速、优质地用一年2个月的时间,提前竣工。该工程建成后,不仅被深圳市政府评为优质工程,而且市政府还专门召开了一次现场会,来推广我们一支队工程施工和质量管理的经验。

也因此,代表工程兵的一支队在深圳打响了建设的第一炮。

之后,我们部队一支牢记“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十二字方针、艰苦奋斗,不怕困难,连续作战,先后又完成了深圳特区5个重要工程项目。

在实际行动中,我们工程兵部队始终保持着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精神,样样干出好样板,用雄辩的事实,改变了深圳此前对我们的看法,从最初的质疑到深信不疑,也是因为此,才有了后来两万基建工程兵能从各地调进深圳的壮举。

1983年9月15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为了加强特区基建力量,加快特区建设步伐,两万基建工程兵在深圳集体转业,各连队改编成当地不同企业。

转业后,我先后在神华集团、深圳市华旅汽车运输公司任职,并于2008年退休,退休后因单位需求,又被返聘,直到2018年才正式退休,退休时我已70岁。

深圳于我而言,已经成了我第二故乡。

退休后,每到酷暑难耐的夏天时,我便回到四川避暑,在寒风凛冽的冬天时,又来到深圳过冬。

如今回想起来,恍如昨日。两万基建工程兵来深圳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造化,我们在深圳这块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书写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而今无论我们的战友们是在深圳还是已经离开了深圳,但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劳,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史册,这是我最为引以自豪的。

回顾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历程,我深深体会到,两万基建工程兵不过是解放军大学校的一队毕业生,深圳大棋盘中的过河卒子,是改革开放的决策为我们提供了历史机遇,是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全市人民给我们营造了展现才能的工作平台,我们由衷地感谢他们,也很感谢当年首长的建议,也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因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文章来源于投稿作者,作品不代表编者和平台观点,无恶意和不良引导,勿对号入座。文章为原创,全网监控,请勿洗稿搬运!图片源自网络,联删!)

4 阅读:118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76

用户10xxx76

2025-01-22 19:44

作者以自个的亲身经历,见证了深圳市的发展第一步,亦以流畅的文笔叙述了自己的从军路程,祝好运!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