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斌
“九江文史”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发布,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本公众号自动回复。
本篇首发于《九江日报·长江周刊》2024年3月17日,总第979期,经作者授权转发。
行行小路口,驻马访先贤。
不种河阳树,来培蜀国田。
渠功周四载,水利注西川。
石鼓留遗迹,摩挲出紫烟。
这是清代宁州举人、诗人刘显祖专程拜访潘衡故居写下的《小路口访潘使君拙叟逸事》一诗,潘衡就是修水潘氏宗谱上有名的石鼓知县潘玉珩。
潘衡,《义宁州志》有传。其传曰:“潘衡,字金峰,号拙叟,西乡人。宣德间,以岁贡筮仕辰州,有善政。后调成都县,力行所学,政教大行。县故有堰,山水陡迅,堤不时毁,为各县灾。衡罄囊为民,筑石堤数十丈,范之以铁,名“铁爪堰”。时其启闭,旱潦有备,至今赖之。卒于任,邑人为建祠,岁时奉祀。”
从传记中可以看出,潘衡是修水西乡人。
宗谱所载潘衡的内容
翻阅熊金望主编的《修水县姓氏志》知道,修水潘姓的迁宁(修水)始祖为潘克敬,他在元代至元年间(1333—1339)携子万五,从浙江省金华县蔡家墩迁来分宁县西乡七十都汤冲社松溪源(今路口乡黄桥村井头源),至今已有690年了。
明朝宣德年间,潘衡出外为官。宣德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的年号,从1426年到1436年,朱瞻基在位10年。
潘衡做官的身份不是进士,而是岁贡生。明清时,每年或二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成为岁贡。如此录用的读书人便是“岁贡生”,如蒲松龄、吴承恩都是岁贡生。潘衡以岁贡生的身份到辰州为官。
明太祖甲辰年(1364),改辰州路为辰州府,治沅陵,领沅陵县、卢溪县、辰溪县、溆浦县。洪武九年(1376)增领卢阳县、黔阳县、麻阳县。
为什么在“仕辰州”之前加一个“筮”字?筮的意思就是用蓍筮草卜吉凶。古人为官,上任之前先要请人占卜求问吉凶,后来引申为初次出仕之意。就是说,潘衡这是第一次出去做官。做什么官,传记没有明确。《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一》中有一段话:“湖广辰州府溆浦县考满知县潘衡奏所辖三十四里征粮一万五千余石设粮长十二名领之粮少役多徒尔扰人乞革去为便事下户部覆实从之”。
这段话翻译为:湖广省辰州府溆浦县任满知县潘衡上奏:溆浦县所管辖的三十四里,每年征粮一万五千余担,设置十二名粮长管理。粮少管理人员多,白白地扰民,增加老百姓的负担,把这些粮长裁撤为好。此事下达给户部,户部派员复查核实后按潘衡的建议办理。
湖南省溆浦县地图
从明英宗朱祁镇这段朱批中可以看出几个事情:一、潘衡筮仕辰州,具体是任湖广省辰州府溆浦县知县。溆浦是屈原文化发祥地,2300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求索于溆浦并生活9年之久,写下《离骚》、《九歌》、《涉江》等楚辞名篇,尤以“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闻名。二、潘衡是一个政绩突出的知县,是通过了年度严格考核的知县。三、潘衡是一个一心为民,不忍加重百姓负担的好官。四、潘衡是一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办事的能臣。五、潘衡是宣德年间到溆浦当知县的,这个朱批是宣宗的儿子、英宗朱祁镇写的,说明潘衡在溆浦知县任上已经好多年了。
查民国十年编纂的《溆浦县志》也可以看出潘衡政绩突出政声颇佳:“潘衡持体端方,而貌和易,决事尤明敏,豪猾为之敛迹。赈恤孤独,慈惠备至,一时称为良牧”(转自《辰州府志》)
因为上面所述的这些原因和政绩,因而,《义宁州志》上称潘衡“有善政”,朝廷把潘衡重用到成都县。
成都县和溆浦县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的溆浦是湘西一个山多人少、经济极不发达、文化极不开化的山区县。而成都县地处天府之国四川的核心区域,是四川的首府首县。
四川从三国时期,经济文化就进入了非常发达阶段,经过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近1200年相对和平的发展,经济已经到了鼎盛时期。两千多年前,秦国灭蜀,成都设县。到唐朝前期,成都县东部被划出,另设华阳县。明朝时期,成都府管辖成都、华阳、双流、郫、温江、新繁、新都、彭、崇宁、灌、金堂、仁寿、井研、资、内江、安共16县。
潘衡到任成都知县后,极力推行自己所学的治术教化等儒家治国理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都县原来有一座堰,山间洪水来得非常快非常大,堤堰被洪水冲垮,成了城西各县的灾难。为了老百姓的生计,潘衡把私人钱财不留一分全部拿了出来,修筑石质堤堰数十丈,为了使其牢固,不被洪水冲毁,又在堤堰的外面适当的部位,包裹一些条形的厚铁块,就像爪子一样,因而称其为“铁爪堰”。铁爪堰修好后,洪水来时开启闸门,洪水过后,把闸门闭上。使得干旱和洪涝都有了办法,到现在铁爪堰还在发挥着作用。潘衡后来死在了成都知县任上,家乡宁州的老百姓为他修建了祠堂,年年岁岁都祭祀他。
《溆浦县志》有关潘衡记载
从明英宗的朱批和《义宁州志》的记载,我们仅知道潘衡在溆浦裁撤粮长和在成都县拿出自己的私蓄修建铁爪堰这两件功德之事,其他的就一概不知。那我们再看看刘显祖的诗,看能不能从诗中寻找出潘衡其他的政绩来。
从《义宁州志》可以知道刘显祖考中举人是清朝雍正壬子(1732年),离现在将近300年,离潘衡首次出仕的明代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6),也是300年左右。明清改朝换代相对平和,除“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腥事件外,相较元末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乱世惨剧景象,几乎可以说是和平过渡。典籍未受大的损毁,文化未受惨痛的浩劫。因而,三百多年前明代潘衡的事迹及有关资料得以保存到清代。刘显祖应该掌握了潘衡的有关资料,才写出“不种河阳树,来培蜀国田。渠功周四载,水利注西川。”的诗句。其意思是,不在山南水北之地栽种树木,做一些这样的表面文章。而是通过四年时间修建铁爪堰和引水渠,使洪涝干旱灾难全部消失,变水患为水利,使蜀国西川成为旱涝保收的千里沃野。
想到先贤潘金峰这些宦业功绩,刘显祖特地骑马来拜访先贤的故里。看到他留下的石鼓,禁不住用手在石鼓上反复长久地摩挲,直至石鼓上冒出淡淡的紫烟。
为了进一步考证潘衡的有关事迹,我于4月5日下午特地到路口乡井头源拜访了潘衡的后裔潘乐轩先生。
井头源是潘氏迁宁(宁州)始祖潘克敬的老居吉地,古称松溪源。修水及通城等周边潘姓都是从这里迁出。井头源地处苍翠如屏的汪源岭的鹰嘴崖下,汪源岭像一架巨大无比的屏风耸立在北面,挡住了冬天凛冽寒冷的北风,东西两边由汪源岭伸出的两道逐渐降低的山梁,将井头源紧紧地搂抱在怀中。村居民舍依山而建在左右两边的山脚之下,只有潘氏宗祠居于源中的中央,显得高贵庄严。
潘玉珩就是《义宁州志》上的潘衡,他是潘氏迁宁第五代。《潘氏宗谱》(首卷上·总序·九)载:“玉珩公由拔贡登贤书出仕辰州府之溆浦县知县因修官圳四十里惠民遗爱水泽犹存勒石建庙州志现在可稽告老解组归家门建石鼓遗迹。”从2013年续修九届宗谱可以看出,“潘玉珩,字金峰,官名潘衡。明永乐三年(1405)乙酉八月初九生,明宣德四年(1429)己酉科拔贡举人,宣德八年(1433)擢授三楚辰州溆浦知县,由于政绩突出,朝廷锡敕诰封,赠以石鼓遗惠。天顺二年(1458)戊寅三月十五殁。”潘衡死时仅有53岁。潘玉珩死后葬于修水县白岭镇太清开口龙睡虎流涎宝地,有石郭石碑。
因朝廷赠以石鼓,潘衡遂被称为石鼓知县,居住地被称为石鼓潘府,后裔被称为石鼓潘氏。其石鼓虽经近600年,至今犹存,堪称一奇。
皇帝赐予潘衡的石鼓
据说,路口、白岭、黄龙三地交界之处的金峰山是为了纪念潘金峰知县而命名的。《义宁州志》载,“金峰山在仁乡六十五都,高峰特峙,其上多产兰蕙。”《白岭镇志》说,“金峰山位于白岭镇东南部,与黄龙乡金峰村交界。土质金黄色,故名。面积3.5平方公里,海拔714.9米。植被为松、杉、杂木、茅草。”州志和镇志均没有说金峰山与知县潘金峰有关。但既然民间这么传说,定有其来源根据,断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的空穴来风,但有待证据的寻访。
潘玉珩在乡期间,还主修了迁宁潘氏第一届宗谱,修谱时间是明宣德五年庚戌(1430),地点就是路口松溪源(即今天的井头源),潘玉珩当时的衔头是文林郎、溆浦知县。
潘衡是拔贡出身,其文笔诗才也非常了得。《潘氏宗谱》(九届续修)载其诗作四首,现照录于下。
七 律
笃志芹宫不记功,修身养性处时中。
居官自拟追杨震,报国难言效太公。
老我一身闲富贵,饶伊几个呈英雄。
年来勘破世情事,留取清明振古风。
别同僚
暮云春树几相思,忆彼朝中听选除。
判袂遥闻官饷乐,挂冠方信抵家书。
陶情拟是吟山水,课子仍将训典谟。
我亦闲观无别事,焚香同祝帝王都。
吟归(一)
天上归来守旧林,山林何事更关心。
日长渴饮三杯酒,月下间敲一曲琴。
厌听黄鹂深处语,静闻玉漱涧中音。
余今年迈囊空乏,得种黄花满地金。
吟归(二)
黜职归宁笃圳徭,利人损己任功劳。
千年水泽滋依地,诸命冤魂辜自招。
有味黄韭充枵腹,无愆赤胆剖君朝。
老天屈我英雄志,暂倚东篱进酒瓯。
《吟归》二首似有隐衷,好像是蒙冤黜职,只好归家种黄花进酒瓯。暂无资料,事实如何无从考证。
潘衡的事功,宗谱和州志所载有较大出入。一是宗谱仅载潘衡在溆浦做知县,而州志载因政绩突出,被重用为成都知县,应为可信。原因一是潘衡不可能一生一世仅在溆浦知县任上;原因二是潘衡在成都县修造铁爪堰,官修的《义宁州志》言之凿凿,不会没有根据。查清嘉庆丙子二十一年(1816)纂修的《成都县志》没有潘衡任县令的记载。整个县志非常粗疏,明朝276年,仅记载了几个县令的名字。原因三是刘显祖的诗也应证了这一点。二是宗谱载潘衡告老解组归家,州志说其“卒于任,邑人为建祠,岁时奉祀。”明代地方官员一般都是60岁退休,而潘衡死时才有53岁,因而因病“卒于任”是很有可能的,并且邑人还为之建祠,岁时奉祀。所以,州志所载似乎更为可信。
修水潘氏宗祠
因时代久远,史料湮灭,想完全还原一个完整的潘衡出来,似无可能。但不管怎么样,从现有的资料,我们还是能够模模糊糊地看到潘衡这个清官好官的形象,看到他敢言敢干一心为民罄囊筑堰的形象。石鼓知县潘金峰不仅永远活在潘氏子孙的心中,也会活在修水人的心中。
周斌(作者像)
【作者简介】周斌,1962年6月出生,江西修水人。江西书院研究会会员、东华理工大学修水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顾问。作品散见有关平台及书籍。
【读后记】周斌老师的创作力和史料挖掘能力令人敬佩,他专注于修水文史,心无旁骛,是地方文史研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