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中央政府,运行体制,在清朝初年有这种部落首领共和制的传统,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制约皇权,防止它产生独断的行为。入主中原后,到了雍正年间确立了军机处,它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了清国的决策机构,从此以后清朝才真正是皇权专制的中原帝国。
内阁是由满汉大臣所组成,满汉大臣人数相等,主要是汇报工作,因为决策机构是军机处,决策权既然不在这,内阁就相当于秘书处,是一个执行机构,管辖下属的工作决定权还是在军机处在皇帝。清朝明显比明朝改进的一方面清朝没有特务体系,另外一方面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明令禁止太监干预国家政治。
明朝取消了丞相位置之后,从体制内消除了,唯一可以威胁到皇权的犬臣的出现,但宰相所有的工作都压到皇帝身上,这个制度对皇帝的精力和体力,挑战性是非常大的。借鉴了明朝的亡国的教训,历代的清朝的皇帝都是非常的勤奋,不像明朝的那些皇帝,玩这玩那几十年不上朝,后面练丹,做家具做木匠等。
清朝的地方机构主要管辖关内18省,称之为汉人18省或者汉地18省,基本上沿用明朝的体制,每一个省有一个巡抚,两个省之上有一个总督,但是总督和巡抚之间并不存隶属关系或者上下级关系,汇报关系,各自都独立汇报。因为两个职位所管辖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巡抚管理的是各省民政,如收公粮,管理税收等等,而总督主偏向于军事,清朝国策是首重满洲,军权首先要掌握在满人手里,因此绝大多数总督都是由满人所担任,而总督之下包括巡抚,还有县令等,各级管理官员基本是由汉人所担任的,因为满洲人没那么多。
清朝官府到县一级是最低的,没有乡镇级别。当时全国大概有1500多个县,县令全部都是由朝廷委派,为了防止,县令在各自区域形成地方势力。清朝明确规定,县令不得在他的籍贯所在省去任职,而且保证离开自己的家乡有500里以上。如果两个县之间没有超过500里,也不能够去上任。
在清朝一个县只有十几个在编的职员,最多的县,人员也不过就20来人,其中还包括衙役这些人,而且必须胜任法官、警察局长、卫生局长、消防局长、税务局长、宣传部长,还有教育局长等等所有职务,都归县令一个人管。所以县令一般自己掏钱,雇佣一些专门的人才,跟着上任。
在县城之外的治理,主要是依靠当地的士绅来完成的。说到清朝的士绅阶层,先来说说清朝的科举制度,抛开科举制度的内容不说,科举制度本身实际上是真正中国能够值得夸口的一个文明制度。因为科举制度是普遍还处于这种世袭阶层的时候,第一个为社会下层提供了一个可以通过公平考试,通过公平的竞争来进入上层社会的一个机会。
清朝的科举制度也是继承了明朝,统编教材官方办学,不允许私方办学等等,考试分成三级,要考上举人,考上进士,才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你考取了秀才,已经算是有功名了,可以享受社会的各种特权,比如免除徭役,又如可以直接见县令,见了县令之后不用下跪。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清朝废除了明朝开创的对人的体罚羞辱的制度。在清朝只要考取了功名是免于刑罚的,秀才犯错,打他的话,必须先报请上级部门,上级先把这个人的秀才的名号给夺去,然后才可以打。所以清朝的士绅阶层,主要是有功名的人所组成的。
并且清朝官员已经不是终身制待遇了,退休了国家就不管了,回到原籍的乡下去做乡绅,另一方面清朝的官府的编制很小,大批的考取举人的只能后补,要等到有了空缺,才能够上任去接替做县令,在候补期间只能回到家乡去做乡绅,
而清朝的基层管理就是靠这些士绅阶层的,在1800年时代的清朝教育,是一个高消费的活动,如果考秀才,去考举人,考进士的话,首先要去上私塾,在私塾教书的就是秀才,有的秀才自己教学生,有的秀才就是受雇于有钱人当家教,或者是大家族当职业的教书先生,这些秀才还要教化劝解乡亲们的纷争,帮助乡亲们去写信写公文诉状,而当时百姓普遍都非常信服这些有知识的有文化的这些人。
从明代开始书院被压制,取而代之的是官学,官学是遍布各地的文庙,是最基层的官学了,中国传统是尊崇孔子,各地都有文庙,就是孔子庙,文庙不仅仅是祭祀和供奉孔子的地方,更是一个学校,类似于地方的历史博物馆,如这个地方出现的大人物,出现贤人的事迹,还有孝子烈女,都要写入地方志里面,放到文庙作为一个记录。
士绅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运作和维护文庙。哪个乡出现了贞洁烈女,丧夫之后被逼着改嫁,一直不从,宁愿自己去吃苦守寡,士绅们肯定会夸奖他,再弄一个牌坊,把她当成好榜样。通过层层上报批准之后,进文庙的节孝祠,还要写进地方志,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士绅又多了一个任务,组织地方上的乡友民团保境安民,日后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就是起源于这个传统,总结1800年之前的清朝的统治阶层。首先满人是高高在上的,中间是阶层的官员,主要是汉人来管理,最后到了乡下,依靠士绅阶层进行管理。
士绅层里固然是有一些有钱的地主,但是同样还有一些靠教书育人,还有谋生的这样一些穷苦人的秀才。另外一方面,如果你是有钱的地主,没有知识,也没有文化,是无法成为乡亲们信服的乡绅的。社会民众对有功名的读书人,心里面是怀着一种敬畏和顺服的心态的,认为他们是知书达理闲人。
今天,为大家主要介绍了清朝历史上真实的官员以及士绅阶层的划分,但让作者感触最为深刻却是平凡人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的美好愿望,不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特有的产物,这个产物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并还将继续下去!是好是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