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将至,今年“午日起伏头,热到中秋后”,老人说:小心秋老虎

青丝评文化 2023-02-22 18:18:03

夏至过半,即将迎来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暑,同时也标志着炎热的三伏天即将到来,这段时间暑热愈发明显。而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对气温的关注最为强烈。处在酷热难耐的暑伏天里,盼着快点度过是大多数人心中共同的想法。而每年夏季要热多久也是每个人都关心的热门话题。其实在没有风扇、冰箱、空调的古代,古人对此更是下足了功夫。

在医学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疾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在农业上,俗谚谓之“三朝遍地锄”,还有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关系的夏九九歌。这些说法几乎都源于天文知识,题中俗语也不例外,看似不登大雅之堂,但其中学问却大有来头。

一,午日起伏头

所谓“午日”说的是干支历中逢午的日子,今年入伏的时间是在农历的六月十八,即干支历的丁未月庚午日,所以称之为“午日起伏头”。伏头便是三伏的开始,古人将三伏分为三十到四十天,三十天的三伏相对少见,今年三伏如往年一样有四十天的伏期,要到八月底才出伏,包含了小暑、立秋、处暑三个时节,俗话说“热在三伏”至今依然。如今发达的科学已经能够充分解释三伏天气形成的原因,之所以潮湿、闷热是因为我们东南方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吹来了潮湿的东南风,潮湿的海风使得我国南方出现”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北方则因此变得“高温、干燥”。而高温产生的原因则是副热带高压的加强使得天气晴朗少云,太阳得以长时间直射地表,地表温度俱增而散发得少,如此累积的切身感受就是夏季之后一天热过一天的情况。

二,热到中秋后

民间俗语有“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的说法,所以立秋后是否转凉还得看末伏的具体时间。古人将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定为末伏的起始,如果庚日与立秋同一天则是“伏包秋”,如果在立秋之后便是“秋包伏”,今年七月初十立秋,第一个庚日是七月十八,按俗语所说可见立秋之后依然是“热得哭”的天气。加上末伏有十天的持续时间,所以要到农历七月廿八才出伏,当时已经是公历的8月25日,离中秋只有短短的15天。按理说中秋在白露之后,气温应当急转直下,然而古人发现没那么简单,前面还有“秋老虎”拦路。

三,秋老虎

秋老虎在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气候概念,立秋之后先后有处暑和白露节气标志着气候转凉。然而出伏以后却有一段时间的天气回热,这段时间的气温通常高达35℃以上,几乎每年的公历9月左右都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古人所说的“秋老虎”诚不我欺。如今的气象科学已经找到“秋老虎”产生的原因,在太平洋上空有一套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它位置的变化会对我国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秋老虎则是其逐步南移的同时向北抬,使得我国在这段时间继续出现晴朗少云的情形。秋季本身的凉意只在早晚,午后由于少云导致了强烈的日照便呈现出高温暴晒的情形。而今年出伏离中秋只有15天,所以炎热的天气依旧会在中秋后持续一段时间,待“秋老虎”走后才能安心享受浓浓的秋意。

0 阅读:2

青丝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