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为什么的孩子,潜藏着3种优秀能力,如何挖掘?这几招用起来

墨仔妈妈育儿 2022-05-17 22:00:43

“妈妈,世界上第一个人是哪来的?”

“妈妈,为什么地球是圆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地面却是平的?”

“妈妈,为什么我要上幼儿园?”

“妈妈,为什么猫咪的眼睛和我们人类的不一样?”

最近,儿子进入了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各种脑洞大开,出其不意的问题,我根本回答不上来,甚至会觉得有点烦,怎么这么多问题,我又不是百科全书。

但同时又有点小惊喜,因为这个阶段虽然有点烦人,但却是提高孩子学习兴趣、思考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好时机。

孩子爱提问行为的背后,是这几项重要能力的发展需求

为什么幼儿阶段的孩子总爱问为什么?这些关于为什么的问题都体现了一个关系,即“因果关系”,幼儿在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的发生。

皮亚杰将儿童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划分成了三个阶段,2-6岁的幼儿,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前因果期,幼儿会不断尝试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解释周围事物的过程,探究事物变化的机制和原因。

儿童“为什么”的提问表明他们对自己的知识抱有积极的兴趣,并直接关注这些问题是否:(a)正确,(b)足够,(c)清楚明确-----《读懂幼儿的思维》

孩子在探究“为什么”的这个过程中,这几项能力会得到发展:

1、强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珍贵能力,之所以说它珍贵,是因为它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基础,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孩子自发的动用自己自己的感官不断探索周围的世界。

因为好奇,所以才想要一探究竟,找到答案。

好奇心在幼儿阶段的重要性可能不是那么“功利性”,所以总是被家长用“不许、不让、不知道”等手段打压下去,但是上学以后,好奇心的关键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好奇心意味着学习热情、兴趣以及求知欲。

2、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因为对这个世界抱有极大的新鲜感,孩子经常在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场景中观察到令人惊叹的细节。

之前儿子指着我们经常路过的一个广告牌问我:妈妈,为什么这个广告牌不一样了,之前不是这个画。

我看了半天,愣是想不起来之前是什么海报,所以我压根就没发现它的变化,这就是我们不如孩子的地方,孩子绝对是“细节控”。

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才能让孩子发现很多有意思的问题。

3、善于思考、推理的思维能力

有时候孩子问的问题会很荒唐,比如我儿子会问:为什么我们住在西安,而不是住在中国?

因为孩子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是受自己知识经验的影响,所以问出这种不合理的问题很正常。

我们没有必要把关注点放在问题本身是否合理之上,而是要觉察到孩子问出这样的问题,所运用的能力:推理和思考。

为什么地上有井盖?

为什么有的树长得高,有的树长得矮?

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了某些感兴趣的现象,然后尝试着用因果关系去解释,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在无数个问号的驱动下,不断向大人提问。

每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孩子是优秀、认真的提问者和思考者,但是做为回答问题的家长们,并不都是优秀的解答者。

其实,家长并不需要成为百科全书,答案正确与否也不重要,引导孩子寻找答案的过程和方法才重要。

家长如何做,才能让爱提问的孩子,也爱思考

面对孩子抛出来的一连串为什么,我们在回应的时候,要明确两个目标:

保护孩子不断提问的能力

引导孩子发散思维深入思考

这两个目标是孩子这个阶段思维发展的要求,就像敏感期一样,只有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他们才能获得发展。

1、先认可、再反问、再讨论

我们需要把孩子当成一个认真的思考者,那么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是有价值的,而不是幼稚的。

当孩子开始发问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下面这几个步骤,让孩子参与到解答的过程里:

认可孩子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趣啊”、“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值得想一想。”

把问题抛给孩子,反问他:“那你觉得是为什么呢?”或者“这个问题我得思考一下,我想先听听你的想法。”之所以要反问,是因为很多孩子只是想快速知道答案而已,孩子问家长答,最后磨练的都是家长,但是如果我们反问回去,就变相的让孩子从提问这层台阶上,再往上走一步,让思考流动起来。

和孩子交谈,引导着孩子进行思考。有的时候,孩子被反问以后,会说我不知道,那么我们家长需要做的是,用列举等办法,给孩子一点线索、方向,引导他思考起来。

就拿“为什么有的树高,有的树矮”这个问题来举例子,我们可以这么回答孩子:

你观察得很仔细啊,发现有的树高,有的树矮,很有意思的问题。

通过你的观察,你觉得会是什么原因呢?(读过科普类绘本的孩子可能会说,因为有的树喝水多,有的树喝水少,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孩子可能会直接说我不知道)

面对说不知道,或者只说了一个原因的孩子,我们可以引用“小朋友”是如何长个子的具体事例作为类比来引导,小朋友是如何长高的呢?通过谈论,得出好好吃饭、睡觉、运动、遗传这几个结论,再运用到树上,树也需要吃饭(施肥、阳光)、喝水(浇水)、遗传(种类)

这样一来一去的交谈,让孩子的思维得以不断发散和深入,我们不能用“因为就是这样”、“不为什么”、“我哪知道为什么”、“我不知道”这样的回答来搪塞孩子。

2、允许孩子有天马行空、荒唐、魔幻的解释

由于幼儿还处在“前因果”的思维阶段,加上其科学知识、生活经验不足,对事物的解释往往会天马行空,脑洞大开,在大人看来,甚至有点荒唐。

面对这样的解释,我们不要充满嘲笑、鄙夷、质疑的口吻对孩子说:“咋可能呢?胡说八道。”正确的做法是,我们也进入孩子的魔幻思维中,展开一场魔幻的交谈,如果孩子能够自圆其说,也挺厉害的。

再次强调,结论正确与否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够运用自己的经验去尝试思考和解释的过程。

3、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如果孩子问的问题,家长回答不上来,也没有任何思路进行引导怎么办?那就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吧,比如我们翻翻相关的书籍,或者做一个科学小实验。

通过这种途径,让孩子知道大人也有不懂的知识,所以不知道不丢人,我们可以查资料、做实验、请教专业的人,有很多方法可以答疑解惑。

说到这我想起来儿子之前特别着迷军事类书籍,其中有一本书讲的是潜艇,儿子问我潜艇为什么能浮上来潜下去,它又不是鱼。

这个问题可把我这个文科生难住了,虽然书上有解释,但是太抽象了,刚巧爸爸给他买了一套STEM儿童科学套装玩具,里面就有潜艇,通过针管抽出、输入空气展示下沉、上浮,孩子一抽一拉,就看明白了。

爱因斯坦曾说过,探究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

在“双减”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家长不得不去考虑一个问题:让孩子尽可能学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题、学更长的时间、考更高的分数重要,还是让孩子具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更重要。

其实两者不冲突,而且属于“因果关系”,前者是“果”,后者是“因”。

理清这个因果关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核心。

0 阅读:11

墨仔妈妈育儿

简介:专注婴幼儿睡眠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