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晚年回忆曾言:倘若当时让30万人撤至缅甸,后果实难预料

历史微有趣啊 2024-12-12 17:23:3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49年12月,大渡河畔。一位两鬓斑白的将军举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手指扣在扳机上。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国民党名将,如今却沦落到要自杀的地步。他就是宋希濂,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传奇人物。

从黄埔军校到“鹰犬将军”

要说这宋希濂的来头可不小。1907年,他出生在湖南湘乡,跟陈赓是老乡加同学。这俩人啊,就跟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兄弟似的。1924年,他俩一起进了广州军校,后来又转到了黄埔军校。

宋希濂可是黄埔一期里最嫩的学生,这小伙子当时才17岁。刚开始他跟陈赓一样,都是共产党员。可后来不知怎么的,这小子就跟着蒋介石跑了。

抗战时期,宋希濂可是一员虎将。打仗勇猛,指挥有方,大家都说他是抗日名将。可这人就是太耿直,得罪了不少大佬。结果呢,被发配到西北当了个新疆警备司令。

等到解放战争打响,宋希濂又被调回来,在四川带兵跟解放军干仗。这会儿,他已经成了国民党在西南地区的顶梁柱之一。

国民党的末路狂奔

1949年,国民党的日子不好过啊。北方丢了,东北丢了,长江以南也丢了。蒋介石只剩下西南几个省了,就想靠着四川、云南这些地方再挣扎一下。

蒋介石让宋希濂和胡宗南会合,死守西南。宋希濂带着兵马往四川赶,路上就开始琢磨咱要是把这三十万大军撤到缅甸去,解放军能追到国外来吗?

8月11日晚上,宋希濂偷偷摸摸去见胡宗南。两人一合计,觉得这主意不错。他们觉得,只有跑到缅甸去,才能保住这些兵力,说不定哪天还能东山再起呢。

蒋介石打死也不撤

宋希濂和胡宗南把这个“滇缅计划”告诉了蒋介石。哪知道蒋介石一听就火冒三丈,把这两人臭骂了一顿。蒋介石说什么也不同意撤退,非要死守四川不可。他还带着儿子蒋经国亲自跑到成都来指挥。

蒋介石的想法是,要是把大陆全丢了,国民党在国际上就没面子了。他宁可打光最后一个兵,也不愿意主动撤退。

其实早在济南战役的时候,就有将领建议蒋介石收缩兵力。可蒋介石就是不听,非要死守城市。这回也一样,他把宋希濂和胡宗南的计划给否了。

大渡河畔的最后时刻

1949年底,解放军像猛虎下山一样冲进了西南。宋希濂的部队节节败退,最后被赶到了大渡河边上。12月19日,在沙坪地区,宋希濂觉得实在没希望了,就想举枪自尽。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警卫团的排长袁定侯冲上来,一把夺下了手枪。两个大男人抱在一起哭得稀里哗啦,看得人心里直难受。

宋希濂后来回忆说“那一年是我这辈子最倒霉的一年。老爸死了,老婆也走了。我自己打仗接连失败,弄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才42岁的宋希濂,头发都白了。洗个头,掉下来的头发能装满一盆。他和老朋友钟彬的部队,被人嘲笑叫“国民党送终兵团”。

就在兵败前夕,蒋经国带着他爹的亲笔信赶到前线。信里要求宋希濂和钟彬“打到最后一个人”。宋希濂看完信,只能无奈地说“尽人事,听天命吧!”

在大渡河边上,有个士兵念叨着“七十二战,战无不利,忽闻楚歌,一败涂地。。。”宋希濂听了心里一颤,觉得自己可能要步楚霸王和石达开的后尘了。

宋希濂被俘后,死活不让记者拍照。他宁愿被枪毙,也不愿意留下狼狈的样子。在监狱里,他经常唱“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每次唱到这儿就泪流满面。

1959年,宋希濂获得特赦。出狱后,他坚决支持两岸统一,反而被骂成“中共鹰犬”。到了晚年,他回想起当年的“滇缅计划”,觉得自己考虑得不够周全。他说,要是真带三十万大军进了缅甸,后果真不敢想象。

有人说,宋希濂这一生,从黄埔一期的天之骄子,到晚年被骂作“鹰犬将军”,简直就是一部现实版的大戏。他的经历,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疯狂与无奈。这段尘封的往事,让人不禁感慨历史啊,真是比小说还离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29
历史微有趣啊

历史微有趣啊

用现代眼光看历史,发现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