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足迹,父母错过了就无法挽回,如果可以的话,请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2月6日,来自湖北的一位妈妈于年后准备外出打工
因为每次走的时候女儿都会哭,所以妈妈就在女儿上学时偷偷离开了
女儿放学回家,得知妈妈已经外出打工后当时就失声地痛哭起来
哭了大概有几分钟后,懂事的女儿平复完情绪又对着监控留言说:
“妈妈,你到了吗”
“妈妈,你看我什么毛病啊,你刚走我就开始想你了”
“你开车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你看谁家小姑娘和妈妈见面,一年就一回呀”
…
简单的几句话,深深地流进心窝瞬间让人破防了
而这位懂事的留守女孩,也算将对妈妈的思念不舍、还有留守辛酸体现得淋漓致尽
都说为人父母者,对孩子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他们可以开心、快乐、幸福
可对于孩子来说,最大幸福莫过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美好生活共享,尤其是平凡岁月里的每一个细微陪伴,都是孩子成长里所需要的幸福
可惜的是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简单,现实和理想也往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我们都希望每天可以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但生活却是不允许你任性
之前看到这样一段话感触蛮深:“巷子里的流浪猫看起来很自由,但它却没有家庭的归宿,院子里的看门小狗有归宿,但它却要一辈子被拴上铁链,人生这道选择题呀,好像怎么选都会有遗憾”
生活如此,其实养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尤其是在进退两难的年纪里,在家带娃挣不到钱,出门打工又陪不了孩子
生活需要挣钱养家,孩子也需要陪伴成长,可在这道选择里很多家长都无奈选择后者,毕竟生活没钱处处不行,而孩子的陪伴思念却可以通过生活弥补
所以,每当看到那些留守儿童的孤寂、自卑、还有思念画面时,除了心疼、还有无奈
也不要说,在离家近的地方找个工作,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到孩子,若可以的话有哪个妈妈舍得留下自己的孩子呢
更多的是生活中的无奈、还有无法选择,也只能说尽可能地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吧
当然,如果实在无法避免也并非是绝对性的伤害,注意关爱孩子的内心、注重情感连接,只要我们和孩子在一条心上,那么教育和陪伴这件事同样也不会缺位
不过,这是一条更加辛苦的道路,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多体力、耐心和时间,还要掌握和孩子相处的沟通技巧,因为留守儿童要比其他孩子更加缺爱、敏感一些
那么,在不可避免的留守教育里家长需要掌握哪些沟通技巧呢?01
遇事一定要商量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爱本来就分为很多种,其中最不求回报、最无私的爱,便属父爱母爱
可在我看来,这种美好的爱不光是不求回报、无私奉献,还有来自“父母爱孩子,孩子也爱父母”,这种双向奔赴的爱才是一段教育、一个家庭里的真正幸事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掏心掏肺地说:“我为了孩子什么都愿意做、什么也都牺牲了”
那这种“愿意”和“牺牲”,孩子到底能不能懂、又是否能理解呢?
所以,我们在“爱”孩子之前一定要考虑到孩子是否能够消化这种爱
正如留守儿童和爸爸妈妈分别一幕
对于爸爸妈妈来说,见不得分别时的哭闹追赶,可能会选择偷偷离开来避免这种难舍难别,可思念和不舍哪里是可以通过“偷偷离开”就避免了
像开文提到的湖北妈妈,是因为家里有监控的情况下,才看到女儿失声痛哭、和思念留言的不舍一幕
那如果家里面没有条件装监控、或者没有监控呢?孩子指不定在哪里哭泣、悲伤着
既然这种难舍难别是不可避免的,那家长所谓的“偷偷离开”就没有任何爱护意义,反而还会给孩子造成一种瞬间被抛弃的恐惧感
分离的场面固然很不舍,但这也是迟早的事情
记得遇到每一件事情前都要和孩子好好商量,包括离家打工
当我们试着把孩子当成一件事情的参与者时,他们通过参与更能切身体会,同时也会理解爸爸妈妈的不容易,尤其是共同商议的结果远比单方面决定更容易接受
因为,在参与中孩子得到了尊重、也获得了安全感!
02
称呼可以多元化
传统的亲子关系相处,大多数都是“儿子”、“闺女”,“爸爸”、“妈妈”的单一称呼
其实,我们跟孩子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再近一些
比如,想要跟孩子无话不谈,那就先跟他们把关系当成朋友去处、把称呼多元化吧
举个例子
单位同事小梦,她是一个特别乐观开朗的姑娘,还有一个人见人爱的幽默性格
一次聚会,她让我体验了不一样的母女关系
记得那天晚上聚餐到很晚,小梦的手机响了好几次,等到陆续回家时她才发现漏接了好几个家里打来的电话
她一边拨通电话、嘴里一边重复着说:“完了,完了,母后大人该着急了”
电话接通后,手机那头传来了温柔的关心声音,没有刨根问底、也没有唠叨嘱咐
她们就像是一对好朋友一样,两个人的对话也是时而调皮、时而幽默
听小梦说,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都会接到老母亲电话,她们能聊一路,直到小梦回家后才放心地挂断电话
我知道,这是来自一个母亲对女儿的关心,但我更佩服能每天都保持聊一路的无话不谈
而小梦和她的母亲,之所以能处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我看来都少不了轻松而欢快的相处气氛
小梦告诉我,记忆中母亲从来不呼喊她的小名,不是“梦丫头”、“大宝贝”,就是“小皮猴”
也因为有了母亲多元化的称呼,小梦也给老妈备注了不少称呼,有“母后大人”、“皇后娘娘”,还有“大美女”、“老妖精”
总而言之,亲密无间的母女情少不了幽默称呼来活跃气氛,这才是打开话匣子的必要环境调节
像留守儿童和远在外地父母之间的联系,本来就缺少互动,如果彼此间的称呼过于传统很容易造成压抑感,也不利于亲子沟通
倘若我们对孩子的称呼幽默而不见外,那相对于轻松愉悦的沟通气氛,就可以起到一定的破防效果,尤其是对谨言慎行、防备心理强的孩子有着很好的性格改善效果
所以,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记得先从多元化的称呼开始!
03
每天聊一聊八卦
好的关系相处最需要的是什么?我认为少不了三个基础需求:
第一,彼此尊重,遇到事情时先征求对方的意见,有事一起商量
第二,守住诚信,答应的事情就要尽量做到最好,这是重视对方
第三,保护隐私,分享的隐私就要“上锁”保护好,不要辜负信任
朋友相处该当如此,亲子关系相处也是如此
在这方面,我们在遵循尊重、诚信、隐私的同时,还不要忘记和孩子之间保持相处的吸引性
而所谓的吸引性呢,其实就是建立可沟通的气氛活跃
除了上述介绍的遇事尊重、称呼多元化之外,还少不了和孩子聊一些突破话题之外的有趣事情
比如,跟孩子每天聊一聊八卦
这一点,对于留守儿童和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来说,意义非凡
首先,孩子每天的活动除了学校就是家庭,两点一线的学习容易陷入枯燥状态,聊聊学习之外的有趣话题,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减少负担、舒缓心理压力
其次,聊八卦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当我们跟孩子分享很多有趣的事情时,孩子自然也会主动分享他们的趣事,而密不可分的感情也往往是在分享中产生的
最后,共同话题越多的亲子关系,彼此之间的可聊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未来哪怕孩子出了社会,这份情感需求也不会变,这就是双向奔赴的感情、也是家长教育里的一大幸事
所以,远在外地的爸爸妈妈在跟留守儿童沟通时,记得要注重沟通气氛的调节
04
和孩子谈谈理想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像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可能就不占据优势了
有些孩子甚至跟爸爸妈妈之间,一年才见一次面,在如此隔岸相对的情况下,也缺乏了很多实践和带动性
当然,外出打工的爸爸妈妈也不是没有一点优势,我们可以跟孩子谈谈理想目标呀
比如,爸爸妈妈每天在大城市的所见所闻,就是其他孩子所体验不到的眼界开阔
和孩子多聊一聊外面世界的八卦,可以用拍视频、拍照片的方式为孩子留下足迹,这些都能有效激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规划
尤其是大城市沿途所经历的新鲜事件,对于孩子来说或许就是一件开阔眼界的大事
如果拥有一个共同理想和目标那就更好了,大家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去努力
像很多留守儿童存在的共同心结,就是“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丢下自己去那么远的地方工作”
如果让孩子在眼界开阔中看到不一样的生存法则,既有了感同身受、又有了感情融洽的和谐,而他们对爸爸妈妈的选择也就有了更多的理解
10岁女孩萱萱,是我见过所有留守儿童里最乐观自信的孩子了
她的成绩一直位列班级名列前茅,因为在她心中有一颗被理想包围的种子
萱萱还告诉我,她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好好学习、精通多国语言,有了经济和语言实力之后,才可以带着妈妈去环游世界
原来,妈妈外出打工时不管有多忙、有多累,她都会在暑假和寒假抽出时间带着女儿去旅行
美好的相处虽然很短暂,但给萱萱留下的幸福和影响力却是久远的
尤其是经过生动而真实的旅行生活了解后,萱萱也知道,如果没有爸爸妈妈的辛苦工作,也没有她环游各地的旅行体验
所以,萱萱的内心是感恩、也是积极向上的
与此同时,这些事情也让我渐渐明白,关爱留守儿童就要像超市上新的产品一样,既要保证外包装的吸引力,还要注意产品的有效质量
遇事商量的尊重、称呼幽默的带动、聊八卦的气氛调节,以及和孩子谈谈理想的眼界提高,这些都是外出打工家长需要为孩子掌握的有效沟通话题
那么,关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教育,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和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