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功劳而言多尔衮才是第一亲王,何以会排在礼亲王之后?

春引百花竟放 2025-04-14 09:54:52

【太祖时期的大贝勒代善】

在努尔哈赤众多子嗣之中,代善位列次子,其兄为褚英。于女真各部统一进程里,从军事功绩层面审视,作为长子的褚英与次子代善,几乎亲身参与了每一场战役,相较于其他皇子,他们为统一大业所做出的贡献更为显著,此乃无可置疑之事实。

储英于早期行事表现颇为出众,鉴于此,努尔哈赤遂册立其为太子,使之襄助自身料理日常政务。然而,储英为人却心胸狭隘且生性残暴。在对待兄弟及异姓大臣方面,缺乏应有的宽厚包容,给人以倨傲凌人的印象。

鉴于储英多次公然对努尔哈赤的统治权威予以挑衅,努尔哈赤遂采取果断举措,褫夺储英的太子之位,并将其囚禁,直至其最终离世。

在努尔哈赤众多子嗣之中,代善与储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代善以其敦厚之品性,于诸弟及大臣群体里,备受敬重。自努尔哈赤构建八旗制度后,代善凭借卓越能力,独掌正红、镶红两旗,进而荣登四大贝勒之首的高位。彼时,努尔哈赤虽未以传统“太子”之名册立代善,但其被视作后金政权未来的接班人这一地位,实则已昭然若揭。

在努尔哈赤统治的晚期,诸皇子对汗位皆有所图谋。彼时,代善因与大妃之间存在不清不楚的关系,陷入了皇太极等人精心设下的陷阱,进而丧失了太子之位。然而,代善的情形与储英有所差异,即便他已不再拥有太子身份,但其人品与功劳在众人眼中无可指摘,在诸贝勒之中,他的权威与影响力依旧处于领先地位。

天命十一年,即公元1626 年,努尔哈赤溘然长逝。彼时,其遗诏中确立以八王共同商议国政之制。然而,该遗诏并未明晰指定具体的继位人选。此情形为后续汗位的激烈争夺埋下了隐患。

在彼时的政治格局中,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与皇太极这四大贝勒处于权力架构的顶端,地位尊崇至极。若从这一众显贵中遴选出大汗之位的继任者,无疑,候选人将限定于这四人之间。然而,需明确的是,阿敏并非努尔哈赤亲生之子,仅为其侄辈。基于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继承规范,血亲关系在汗位传承中具有关键意义,故而阿敏并不具备继承汗位的合法资格。

从势力范畴考量,代善及其子嗣掌控着正红、镶红两旗。与此同时,莽古尔泰与皇太极各自执掌一旗。而多尔衮与多铎兄弟,虽亦坐拥正白、镶白两旗,然而因兄弟二人彼时年纪尚幼,在实力竞争层面,尚难以与诸位兄长相抗衡。

代善凭借累年积淀的崇高威望与雄厚实力,于彼时后金政权的权力格局中,若对汗位有所图谋,从现实态势分析,其成功获取汗位的可能性无疑是最大的。然而,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代善基于对后金当时纷繁复杂局势的审慎考量,深刻意识到自身尚不具备驾驭全局、胜任大汗之职的能力。于是,他以顾全大局之姿态,主动推举皇太极承继汗位。

得益于代善的坚定拥护,其他贝勒即便心生异议,亦难以付诸行动。在历史的长河中,鲜有如代善这般之人,自身具备称帝的资质与实力,却甘愿放弃皇位,主动让贤。

【太宗时期的代善】

皇太极继登汗位伊始,对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秉持尊崇之态。其即位之初,便以王兄之礼敬称此数人。朝堂之上,皇太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四人并坐南面,一同受宗室王公大臣朝拜,尽显对这几位王兄的敬重之意。

从客观视角审视,皇太极于朝政治理层面展现出的才能,相较于代善更为卓越。彼时,后金政权在努尔哈赤晚年的苛政统治下,遭遇严峻挑战。一方面,辽东汉人因不堪暴政而举事反叛;另一方面,蒙古各部面对后金局势,亦采取了观望态度。此外,宁远之战的失利,致使八旗军队士气受挫,战斗力大不如前。

皇太极凭借不懈经略,有效化解后金所面临的内外部困局。其间,他着力强化皇权,持续对诸贝勒势力予以抑制。阿敏与莽古尔泰先后遭议罪,旋即革除爵位并被囚禁。代善虽亦受其规制,但根基未损。

皇太极于建立大清国后,着手构建全新的宗室爵位体系。在此体系中,原有的“大贝勒”名号被规范为“和硕亲王”,而“贝勒”这一称谓则细化为“多罗郡王”。至此,清代的宗室爵位制度初步确立,渐成定制。

代善获封礼亲王,于诸王中地位尊崇,位序居首。与此同时,皇太极明确了诸王朝会班次之制,其中礼亲王位列首位,睿亲王次之,郑亲王居第三位。

代善凭借其长久以来在宗室与异姓贵族间积累的崇高威望,以及敦厚之品性,构建起广泛而稳固的人脉网络。此情形引发了皇太极的隐忧,致使其认为代善这位兄长难以掌控。基于此,皇太极遂将培养重心置于多尔衮身上。

多尔衮在政治与军事领域展现出卓越才能,不负众人期许。至皇太极统治后期,多尔衮所拥势力渐盛,已然超越代善。此一态势,成为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觊觎皇位的关键肇因。

皇太极驾崩之后,于皇位继承这一关键问题上,宗室内部旋即展开了一场激烈角逐。彼时,以豪格为核心的两黄旗势力,与多尔衮兄弟统领的两白旗势力,剑拔弩张,局势几近兵戎相向。在这场僵持不下的争斗中,双方均将获取皇位继承优势的期望,寄托于代善身上。

代善素有深谋远虑之能。彼时局势错综复杂,立豪格或多尔衮为帝,皆存诸多不妥之处。在此情形下,经由代善建言,年仅六岁的福临得以登上皇位,此即日后的顺治皇帝。

然代善秉持以国家根本利益为至上原则,彼时福临尚处幼年,实难肩负主持国政之重任。而多尔衮之才具与谋略,朝野共睹。从战略层面观之,唯有在多尔衮的襄助之下,大清方有胜算战胜大明,进而获得入主中原之契机。基于此形势,代善力推多尔衮出任摄政王,以统摄全局,引领国政走向。

自多尔衮执掌政权后,因其在即位一事上未获代善支持,内心遂生嫌隙。代善步入晚年后,便遭受多尔衮的政治打压,旋即被排挤出权力中枢。然而,鉴于代善在朝中威望隆盛,且为兄长,多尔衮有所忌惮,故未像对待豪格那般,对代善采取过激的报复举措。

在清朝创业之关键时期,礼亲王代善功绩卓著,堪称不世之功。彼时,从局势与实力而言,代善本具备继承皇位之条件,然其以大局为重,毅然将皇位禅让于皇太极。其后,在摄政王的人选考量上,代善又一次展现出非凡格局,放弃自身潜在摄政之位,拱手相让于多尔衮。此两次关键的权力让渡,对清朝江山社稷之稳固与发展意义重大,极大地推动了清朝政权的巩固与延续。鉴于代善所做出的这些卓越贡献,礼亲王于诸王之序列中位居首位,实属当之无愧。

0 阅读:38
春引百花竟放

春引百花竟放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