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

同事甲或许不算很优秀,但非常靠谱。
大部分的工作任务,关键节点交代清楚之后,都可以放心地交给他。
与此同时的对照组,就是同事乙。
论到外在的条件和表现,他并没有比同事甲更好。但他的自我感觉特别好,觉得自己特别优秀。逢人便吹嘘自己的业绩。了解的人,清楚里面的水分,出于面子,也懒得反驳。不了解的人,有时便会当真。后面有机会合作,找上了他,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这种就是愚而不自知,坑人也坑己。
坑人,会在工作中,造成对别人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坑己,愚而不自知,反倒以为聪明,就失去了变聪明的可能。只能在愚蠢的坑洞里,继续爬行。
和同事甲的“可以沟通”相比,同事乙看似可以沟通,实际难以沟通。
无论你说什么,他的回应都很简单:好的,可以啊,行。在正常情况下的正常思路里,得到这样的回应,谁不放心呢?这里所谓正常情况,就是行走职场的默认设置。比如,说话算话,做事出力,等等。
但把工作交给他之后,才发现,这些职场默认值,都不存在。他说“好的可以行”,就是说的,没有约束力,可以不算话;做事,是不会的;责任,是不担的。
……
然而,有一个很吊诡的现实。
就是同事乙,反而爬到了高一点的位子。虽然没有很高,但在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就是比同事甲高了那么一点。相应地,收入也会高一些。
为什么呢?或许是因为,他更会包装自己。
就像前面说的,当上司下达一个任务时,马上接收到“好的,可以,行”的答复,通常是更加舒服的。芥菜树下看,哪怕上司本人并不是傻子,也不是喜欢溜须拍马的人;得到正面积极(哪怕是伪装)的回应,多半还是会心花怒放,从而对这个人的印象加分。
虽然后面迟迟没有行动,但同事乙很会找理由,——时机不成熟,别人不配合,工作有难度等等等。等不及了,急匆匆再找他人。有的时候,便无暇再去追究这个人的问题。多数不是很大的事情,为这些跟小虾米计较,也不值当。也因此,就算事后觉得这人不咋地,也就是自己不用他而已,不至于到处唱衰。
此外,工作上的事情,也不是一样都做不成。偶尔做出点成绩,同事乙的自我感觉,便会格外良好。到处跟人讲自己多优秀,把这事儿也办成了。许多人的耳朵里,听到的,就是好像这人做事还行。
总之,他包装出来的形象,就是敢于挑担子(虽然很快甩锅给别人),有行动力(虽然后来发现只有嘴上的行动力),能做事(虽然只能做一点点)……一眼看到的,是包装出来的“优点”。而括号里面的内容,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看得出来。
公平吗?但现实就是如此,不是人人都能看得长远,也不是人人都愿意看得长远。
原创不易,一见你就happy。转载需本人授权。不想错过职场趣聊,关注:<芥菜树下>,闲话职场,南北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