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爆发之后,俄罗斯的S - 400防空系统、R - 37M不断创造出新的击落距离纪录,这已然是极为显著的迹象。前苏 - 30SM运用R - 37M,在130千米的距离将乌克兰的苏 - 27击落这一战绩得到确认之后,空空导弹射程的又一次提升就已成为不可扭转的态势。值得庆幸的是,此次国内不但紧追这一趋势,而且还与美俄拉开了距离。
1958年,美制AIM - 9B的出现标志着空空导弹时代的开启。不过,当时其红外导引头既不稳定又存在诸多使用限制,差不多过了20年才在战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在此期间,美国空军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在越南战场上遭受了惨痛教训。令人难为情的是,国内因为有越南战场的亲身体验,对“空空导弹不可靠”的印象极为深刻,这种情况导致在80年代时状况十分不佳,甚至发生了巴基斯坦购买歼 - 7后重新改装以挂载空空导弹这样的事情。到80年代末期,雷达导引头的可靠性达到合格标准,空空导弹的射程突破了50千米这一界限,“超视距作战”也成了热门词汇。
自海湾战争起,盛行达40年之久的红外格斗弹不再占据主力地位,各国纷纷竞相研发新一代的空空导弹,最终催生出全球三大顶尖装备,即AIM - 120C/D、“流星”以及霹雳 - 15。虽然这三者在技术方面存在些许差异,定位也各有不同,但它们均能在有效射程120千米的范围内,给战斗机类目标构成极大威胁,其性能水平显著超越其他型号。国内见证了空空导弹的诞生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就确定要发展“超视距空空导弹”,于本世纪开始装备霹雳 - 12,不过直至霹雳 - 15发展成熟,才算是真正步入世界顶尖行列,出口型的霹雳 - 15E就连使用过AIM - 120C的巴基斯坦空军都颇为青睐。
就在霹雳 - 15现身之后不久,网络上便出现了关于“歼 - 16挂载新型空空导弹”的含糊资料,众人议论纷纷,却又都讲不出个门道来——说到底还是难以想象空空导弹射程达到250千米以上,甚至达到300千米是怎样一种情形。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很早之前就宣称,他们在苏联遗留的R - 37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射程达300千米的R - 37M,并且打算将其挂载在苏 - 57和苏 - 35S上,当作杀手锏来运用,可大家却都不太相信。直至俄乌战争爆发,R - 37M多次将远距离目标击落,外界这才惊愕地发觉,原来的三巨头恐怕要让出位置了。
只是,R - 37M的设计并非十分出色,其实际上是R - 33历经多次升级后的型号,R - 33与F - 14所挂载的AIM - 54相同,都是冷战时期的特殊产物,是典型的凭借强大动力实现性能的类型。在R - 37M崭露头角之后,美国也坐不住了,推出了更为简单直接的AIM - 174B——这是对舰载“标准 - 6”进行的简易改进。可以说,AIM - 174B和R - 37M的设计理念相近,所呈现出的技术状况也极为相似——说到底依旧是40多年前美苏的截击理念。相较而言,国产的“霹雳 - 17”才是真正的通用型超远程空空导弹,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唯有仍处于研发阶段的美制AIM - 260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AIM - 54,其诞生之时射程在全球范围内独占鳌头。然而,这背后却是极为复杂的发射程序,并且它主要是针对轰炸机、侦察机之类的大型目标,还存在只能被F - 14挂载使用的窘境。AIM - 120在初期的时候,射程与AIM - 54相比差得很远,但是它却能够被所有的美制战斗机挂载,最终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而AIM - 54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如今的“霹雳 - 17”属于新一代的通用型空空导弹,AIM - 174B和R - 37M则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光鲜,实际上却存在诸多限制的特殊装备,看似处在同等水平,实际上在未来发展的潜力方面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我们老是提及美国军工产业的衰败是全面性的,“歼 - 36”与076相继出现,这一情况已相当显著。不过,像“歼 - 36”和076这类大型装备,要真正对世界产生变革性影响还需要漫长的时间。相较而言,已经装备在歼 - 16战机上的“霹雳 - 17”,确实具备在短期内改变世界格局的实力,传闻中的AIM - 260目前是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态。
书同文车同轨
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