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天然有机茶业公司董事长王勤和她女儿贾思瑶(现成都宽窄巷子•井巷子“古今茶语”总经理)共谋发展峨眉山天然有机茶的故事传颂多年,名闻遐迩。
先说王勤,1982年从西南农大农学系毕业,回故乡峨眉山从事基层农业工作。1997年的一天,她同丈夫去爬峨眉山,偶遇当地村支书。闲聊中,村支书得知她是农业专家后,热情地邀请到村里参观。
图中为王勤,左一为贾思瑶当时,正值峨眉山申请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要求退耕还林,村民因此失去耕地几乎没有生计来源,不知如何是好?迷茫中的村支书希望王勤帮他们寻一条生存之路。目睹村里的萧条景象、村支书求贤若渴的神情,王勤更理解村民们的苦衷,便一口答应了。可王勤还在单位上班,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帮助想对策。这个颇为疾首的问题在她脑海中萦绕多日。一天,她终于理出了解难题的思绪:村里有许多废弃的茶园,何不带领他们恢复呢?但有个问题还是困扰着她:峨眉山已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按“现代农业”方式发展茶园,有可能污染这片净土。咋办?王勤左右为难,辗转反侧,不得良策。她满怀期待地说,自己是个农业技术员,不善于商业,希望有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加入,并带入先进的理念,共谋有机农业发展,以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好资源。
再说贾思瑶, 2008年考取美国太平洋路德大学,开始选修的专业是金融和国际研究双学位。但随岁月的推移,她慢慢发现自己学习甚至逛街时碰到的任何事物,都会下意识地和茶叶联系在一起,看来与茶有缘,于是索性把所修的金融专业改为市场营销。海外留学归来,她放弃一线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茶园当“茶农”,决心干一番茶事业。因为,自打初中起就与茶结缘,茶即成为她血液里挥之不去的美好印记。
图为贾思瑶(中)到英国学习时与该国茶业专家的合影王勤非常如愿,学历高、理念新、见识多的女儿贾思瑶第一个爽快加入,母女俩都很欣慰,共谋开启了他们的有机茶发展之旅。
有机的概念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德国提出,已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有机标准体系,从种植土壤环境、空气质量到农药残留,均有严格的检测程序。九十年代,有机的概念在我国方兴未艾。王勤到多处查阅国外有机农业资料、参加培训、组织当地村民学习,在她的带领下峨眉山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近五千亩有机茶园。与此同时,贾思瑶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东渡日本学茶道,看到关于茶叶的纪录片专程飞往英国了解西方人对茶的看法;为了实践市场营销,扩大有机茶的影响,她把峨眉山有机茶体验店开进成都宽窄巷子。
图为成都宽窄巷子•井巷子“古今茶语”一角峨眉山有机茶园全部分布在原始密林中,位于1200~1800米的高山,与各种珍稀动植物共生。这里:春天,万物生长;夏天,云雾缭绕;秋天,五彩斑斓;冬天,冰雪笼罩;没有污染,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完全遵循自然生长规律。
这些茶园,不像印象里被修整得规规矩矩的茶园,更像是多种生物共生的小生态系统。只在必要时,人工除去一些杂草,待到秋冬大雪覆盖凋零腐烂,又成了绝佳的养分。峨眉山保存了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有8万个/cm³的负氧离子、亿万年的腐质土壤催生出世界独有的茶叶品种——小叶种茶,是地道的峨眉原生茶品种。小叶种茶因为产量低、生长周期慢而渐渐被茶农抛弃,已到了绝种的边缘。王董和女儿慧眼识珠,发现了其中隐藏的巨大价值:虽然产量低、生长周期慢,但分配到每片茶叶上的营养物质就多,且原生品种的DNA本身就是个基因库,通过有性繁殖产生变异,更好地保护了品种多样性。峨眉山有机茶即是这种土生土长的小叶种茶,上千亩原种茶园在春秋交替中得以延续,对保护原种老川茶基因库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古老的先民,在每块土地连续耕种两年后都要修养一年,通过土地所拥有的自然修复能力保证出产。峨眉山有机茶遵循自然节律,不求快,不贪多,让茶树自然地休养生息,积累养分,一年只采一季,从三月中旬开始采摘,到五月中旬一年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尔后茶农仅做修剪枝丫的工作。
高山出好茶。阳光经云海反射,折射的漫射光、短波光有利于茶树生长的条件,两种光导致高山茶的口感更醇厚柔和,淡化茶叶苦涩感;高山气温低,病虫害难于发生,茶树生长慢,有足够的时间储蓄营养。因而,高山茶园比山脚茶园的茶叶香气更浓郁,冲泡后香味持久、杯底留香。
峨眉山有机茶园系西南地区首家认证有机茶基地,也是最大的一家,连续20年通过国内OFDC有机认证、连续17年通过IFOAM国际有机标准认证,探寻发展有机茶业卓有成效,但他们并不满足,又谋划了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在国际市场叫响峨眉山天然有机茶品牌。
笔者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