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东汉的衰落,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黄巾起义和董卓入京,导致东汉朝堂力量迅速衰落,群雄并起,所以最后东汉就亡了。
这个看法,既对又不对。
如果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这个看法确实是对的。但如果从东汉整体历史的角度来看,黄巾起义和董卓入京,其实都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这两件事,其实是导致东汉崩溃的导火索。但真正堆出这个火药桶的,其实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所以,如果从东汉整体历史的角度来看,东汉整个衰落过程,其实可以分为六个阶段。而这个六个阶段,最初其实要从汉桓帝在位时期开始的。
第一个阶段,叫做打破政治平衡。
在整个东汉中期的历史上,东汉其实一直保持着一种很特殊的权力平衡。在汉朝中央,外戚、宦官和士族,三股力量相互平衡。而在汉朝地方,各地的世家豪强,虽然在当地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但同样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正是这两种平衡,保持住了东汉皇权的稳定。所以在东汉中后期,尽管多次出现小皇帝甚至是婴儿皇帝即位,然后外戚一家独大的情况。但结果,因为这种平衡,小皇帝长大之后,总是会夺回皇权,重新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平衡。
在东汉的历史上,汉和帝、汉顺帝、汉桓帝,登基之初都是这么过来的。
但是到了汉桓帝时代,有两件事的发生,却打破了这个权力平衡。
一个事,叫做凉州军事集团的崛起。另一个事,叫做党锢之祸。
先说凉州军事集团的崛起。在汉桓帝在位后期,汉桓帝为了彻底解决常年作乱的西羌,决定开始大规模对羌作战。但是在以往东汉前期和中期的历史上,在前线领兵的,一般都是出自那几个顶级大家族的人,比如说马家、耿家、窦家、郭家……
但是到了汉桓帝时代,汉桓帝为了改变这些家族过于势大的局面,所以就不愿意再用这些家族的人。于是最后,汉桓帝启用了以凉州三明为首的一些将领。
客观来说,这帮被汉桓帝启用的将领,确实很能打。而且,因为他们不是以往的既得利益者,所以打西羌的时候也格外的努力!最后确实也把西羌给灭了!
但同时,这也导致整个凉州派系的武将,迅速崛起!尽管最开始的时候,这些凉州派系的武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团体。甚至像凉州三明内部的段颎和张焕,有可能还是政敌。可是总体上来看,这些凉州派武将的崛起,还是打破了东汉的军事力量平衡。
在之前的时代,东汉都是从全国征兵,那些地方上的士族豪强,每一个都平均拥有对军队的影响力。但是凉州派武将崛起之后,他们在军队这个领域,迅速压倒了其他所有传统世家豪强。因为他们在边境,手里有更多的嫡系军队。
而再之后,这帮凉州派的武将,为了谋求自身的政治地位,就开始不断抱团。而这种抱团之后,最后选出来的代表人,就是后来开启乱世的董卓。
总之,汉桓帝打西羌,虽然确实暂时解决了羌族的袭扰,但却意外打破了东汉原有的军事力量平衡,导致了凉州军事集团迅速崛起。
然后是党锢之祸。
在汉桓帝在位末期的时候,以陈蕃为首的一些士族,忽然就对当时的政治结构很不满!这些士族认为,朝政应该完全由他们说了算。
而接下来,这帮士族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也确实开始行动了起来。在他们的干预之下,汉桓帝在人生末期的时候,废了自己的第二位皇后邓猛女,后来又立窦妙做第三位皇后,同时扶持窦家做了新的外戚。
通过扶持窦家,士族集团第一次和外戚集团联手,开始准备解决接下来的宦官集团。但是接下来,就在士族集团刚刚开始对宦官们施压的时候,汉桓帝却察觉到了异样,随后逮捕了上百位大臣,说他们结党营私!
但最后,因为汉桓帝寿命不长,在这次逮捕之后,不到一年,汉桓帝就不得不释放了他们。再之后,汉桓帝就病逝了。
而汉桓帝病逝之后,士族又开始和窦家这个外戚家族联手,拥立了汉灵帝。同时,他们又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准备诛杀领头的几个宦官,彻底解决掉宦官集团。
但结果,在清理宦官集团的时候,士族和外戚内部,产生了意见冲突。以陈蕃为首的一群人,主张把宦官全部斩尽杀绝。而以太后窦妙为首的一群人,却想只清理掉那些有威胁的宦官,同时再用一批自己觉得不错的宦官。
就是在这样的拉扯当中,最后,消息被透露了出去。而接下来,得知消息之后,宦官集团迅速开始反扑。他们直接打着汉灵帝的名义,迅速调动军队,把窦家这个外戚集团,和以陈蕃为首的高层士族,全都干掉了。
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汉灵帝即位之后,不得不高度依赖宦官们。如果没有宦官们支持,士族随时可能会架空他。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汉灵帝才会说出‘宦官是我爸妈’的话。
就这样,因为这场党锢之祸,汉朝高层三方制衡的平衡,也被打破了。接下来,到了汉灵帝和汉少帝、汉献帝时代,就再也无法恢复这种平衡了。
总之,打西羌扰乱了地方军事平衡,党锢之祸打破了高层权力平衡。这两个平衡被打破之后,东汉就开始迅速滑向了灭亡的深渊。
再之后,就是第二阶段。
第二个阶段,叫做士族插手军权。
汉灵帝登基之后,面对之前汉桓帝时代搞出来的问题,其实也很头疼。而且,面对被打破的平衡,他其实也想重新恢复。
所以接下来,为了恢复平衡,汉灵帝其实也做了几件事。比如说重用宦官、削弱外戚势力、开启第二次党锢之祸。
简单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汉灵帝想要重新恢复平衡,但并不打算恢复以往‘外戚、宦官、士族’三足鼎立的状态。他想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平衡,也就是皇帝领导宦官,然后宦官压制外戚和士族。
为了形成这种平衡,汉灵帝即位之后,首先重用十常侍,重用自己信任的宦官。同时,汉灵帝后来又以巫蛊为名,废了自己的第一任皇后宋氏,此后改立出身‘屠户家庭’的何氏做了新皇后。
在汉灵帝看来,何家出身底层,没有任何家族影响力。这样的何家,就算是成了外戚,也很难成为有强大影响力的强势外戚。
而对于那些士族,汉灵帝同样也没放过。在第二次党锢之祸期间,汉灵帝大肆逮捕和监禁那些士族大臣,搞得士族人人自危。
面对这样的局面,士族这边,自然也不甘被打击。于是接下来,很多士族高层的领袖,开始纷纷接触地方将领,开始扶持和插手地方军事力量。
这无疑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在之前的历史上,东汉的士族集团,或者说东汉的文官集团,一直没有任何军权,他们手里只有行政权。所以在之前的历史上,东汉的士族官员们,只能通过自己的行政权去进行政治斗争,不可能将斗争进一步扩大化!
但接下来,随着士族们开始尝试接触军权,局面开始进一步失控了。
而接下来,到了汉灵帝在位后期的时候,东汉的崩溃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就是黄巾起义。
公元184年,以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忽然揭竿而起,发动了起义。从这个时候开始,历史就进入了大家熟悉的‘三国开篇阶段’。
不过,和很多人的传统印象不一样,历史上真实的黄巾起义,其实仅仅只闹了不到八个月左右,就被直接镇压了。公元184年二月,张角在冀州一带起事。八月,张角就病逝了。而张角病逝之后,仅仅只过了不到两个月,黄金军的主力,就被彻底镇压了。
如果从时间上来看,黄巾起义持续的时间,其实远没有后来的黄巢起义或者太平天国起义长。黄巢后来闹了七年,太平天国则是闹了十四年。所以,黄巾起义本身,其实并没有对东汉整体国力,造成太大的损失。
但同时,这场仅仅持续八个月的起义,却依然造成了一个足以推翻东汉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东汉的地方士族,开始逐渐拥有了兵权!
为了迅速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之前不得不下旨,允许各地官府和地方豪强家族,自行募集军队,抵抗黄巾军。而等到黄巾军被镇压下去之后,起义军虽然没了,但这些以地方士族为核心的军队,却依然还存在!
而且,军队这种东西,组建容易,削减可就难了。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东汉各地的豪强士族,几乎都开始拥有各自的武装力量。这就为接下来的大乱世,埋下了伏笔。
除此之外,在各地豪强开始崛起之后,东汉还发生了两件大事。这两件事,无疑加速了东汉军事力量的失控。
其中一件事,就是西园军的设立。
为了解决地方豪强势大的问题,汉灵帝其实也是做过努力的。汉灵帝一直都很清楚,想要削减地方豪强的军事力量,首先得有一支自己可以完全指挥,不受其他任何力量影响的军队!
于是后来,汉灵帝在京城周围的西园,募集壮丁组成了一支‘西园军’。这支西园军,直接由汉灵帝的心腹宦官蹇硕控制。然后蹇朔下面又管了几个年轻的校尉,直接控制了这支军队。
在这几个年轻校尉里面,有两个名字后来我们特别熟悉。一个叫袁绍,另一个叫曹操。
另一件事,则是凉州叛乱!
尽管当年凉州三明打残了西羌,暂时解决了西羌的袭扰。但是同时,那些内迁的羌族,以及迅速崛起的凉州军事集团,依然是一个不稳定的大雷。所以,等到黄巾起义闹起来之后,没过多久,凉州这边的很多军阀,也开始就地起兵造反。
在这些起兵的军阀里面,大家最熟悉的一个名字,可能就是韩遂。在《三国演义》里面,曾经多次提到过这个名字。但实际上,这个名字在东汉末期的正史上,其实是影响极大!
和那些被迅速镇压的黄巾军相比,这些凉州军阀的起兵,显然更不好对付。后来,汉灵帝虽然第一时间派军队前去镇压,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后来一直到天下彻底大乱,也没人能真正解决凉州的问题。
总之,到了第三阶段,因为黄巾起义和凉州之乱,东汉京城这边,已经逐渐对地方失去了控制。很多地方上的世家豪强,开始纷纷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建自己的部曲和军队,开始逐渐走向了独立。
但同时,事情发展到这里,情况其实依然还有挽回的余地。因为至少到这个时候,汉朝中央还控制了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掌握了基本的国家机器。如果汉灵帝是一个刘秀级别的明君,此后花十年时间,四处带兵平定叛乱,其实还有机会延长东汉的国祚。
但结果,公元189年,就在凉州那边刚刚闹大的时候,汉灵帝忽然驾崩了!
汉灵帝的突然去世,无疑彻底让局面无法收拾了。所以接下来,东汉的崩溃就进入了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就是董卓入京!
接下来的剧情,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大家都比较熟了。在汉灵帝去世之后,他的那位何皇后变成了何太后,开始出来临朝称制。然后何皇后所生的刘辩,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汉少帝。
再之后,士族这边的袁绍,就企图联合何皇后的哥哥何进,直接武力除掉宦官。但对于这个行动,何太后并不支持。
很多人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都曾经对这段剧情很不理解,不明白为啥何皇后不支持自己的哥哥,却要相信那些宦官。如果只看《三国》,确实不太好理解这里面的逻辑。但是如果我们看过了之前东汉的这段历史,这些问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何太后此时作为太后,最想做的是稳住局面。而想要保持住平衡,就必须得留下宦官。否则的话,如果任由何进和袁绍诛杀宦官,那么接下来,何进和袁绍就会彻底掌握所有权力。就连她这个太后,接下来都成了一个摆设。
而在双方拉扯期间,因为之前的西园军,大多由宦官控制。何进和袁绍,在京城这边能指挥的军队有限。所以接下来,他们就开始从外面调兵入京。在这些被调入京城的军队里面,带头的就是董卓。
然后,因为双方相互拉扯,宦官们逐渐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接下来,宦官们首先下手,趁着何进入宫,在宫里刺杀了何进。但何进被刺杀之后,袁绍又很快得知了消息,所以他又很快带着自己的人手,入宫去干掉了那些宦官。
于是在那一晚,整个洛阳京城内,乱成了一锅粥。
而在这个乱局当中,就有宦官挟持着汉少帝,跑到了京城外面的邙山上!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董卓到了。
再之后,董卓就带着军队,挟持着汉少帝进了京城。而董卓入京之后,自然也就很快接管了京城的守卫,开始成了头号权臣。
在董卓之前,东汉京城这边,宦官、士族和外戚,都曾经轮流掌握过大权。但从始至终,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武将,能够直接杀到京城。哪怕当年凉州三明当中最猛的段颎,后来入京之后,也得和宦官们联手,才能勉强坐稳位置。
但是董卓的入京,却打破了这一切。
从这一刻开始,东汉全国,彻底失控了。
于是接下来,历史就进入了第五阶段,这个阶段,叫做董卓之乱。
在董卓入京之后,接下来的剧情,大家自然都很熟悉了。但有一件特别关键的事情,《三国演义》里面,并没有明确说明。
这件事,就是董卓到底是如何控制京城的?
作为一个地方军阀,董卓入京的时候,带的军队其实并不多。所以接下来,董卓入京之后,展现出了一个非常华丽的操作,这才控制了局面。
在这个操作过程当中,董卓先是诛杀了宦官集团,然后又趁乱除掉了何家。同时,董卓又开始极力招揽士族集团。在他的操作下,很多士族集团的名人,都被提拔了起来。
而且,最重要的是,董卓入京之初,对士族集团展现出了极大的容忍和妥协。甚至对于那个拿剑指着他的袁绍,董卓都没有追究,反倒是给了对方一个太守的职位。同时,董卓还以皇帝的名义下令,征召那些在地方上的士族领袖入京,和他‘共扶汉室’。
客观来说,董卓的这一波示好,其实非常管用。尽管当时很多人都知道,董卓不可能是真心想要扶持汉室,很多人更是将董卓视为乱臣贼子。但董卓的这番操作,却让他们误判了一个情况:他们觉得,董卓还愿意在已有的政治规则下,继续和他们进行斗争。
正是因为这个误判,接下来,一大堆士族中的代表人物,都选择回到了京城。比如皇甫嵩、卢植、朱儁、黄琬等人,当时都在士族当中,拥有巨大的能力。但结果,他们却无一例外,全都选择返回了洛阳。
这个结果,其实特别重要。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后来关东诸侯联合讨董的时候,是袁绍做了盟主。很多人读这段剧情的时候,其实都曾经好奇过一个问题:为啥联军要让年轻的袁绍做盟主?那些年龄更大的名士去了哪里?如果说,袁绍是凭‘四世三公’的身份做盟主,那袁家的长辈为啥不出来做这个盟主呢?
答案其实就在这里。
因为在关东联军起兵之前,那些有威望的士族领袖,基本上都被董卓给叫回京城了。比如说黄琬,他是那个‘扇枕温衾’的黄香的曾孙,人家的家世丝毫不逊色于袁绍。而且,当年他还曾经和陈蕃一起战斗过,人家才是真正的士族领袖!
如果黄琬不回京城,盟主这个位置,注定只能是他的,根本就轮不到袁绍。
但可惜的是,当时因为董卓操作太好,导致所有的士族领袖,几乎都误判的局势。包括袁家的那些长辈,也都误判了形势,他们全都返回了京城。
而回到京城之后,他们就只能任由董卓拿捏了。
再之后,董卓见到自己已经控制住了局面,终于开始露出了自己的獠牙。此后不久,董卓就废了汉少帝,改为拥立刘协做了皇帝,这就是汉献帝。
董卓的轻易废帝,标志着之前东汉所有的政治规则,至此已经彻底失效。到了这个阶段,战争已经无法避免了。
于是接下来,就进入了第五个阶段,董卓之死。
在董卓废帝之后,关东地区的地方豪强和官员,很快就开始起兵,大家联合起来讨伐董卓。而董卓为了控制局面,则是直接带着整个东汉中央政府,从洛阳迁往了长安。
再之后,联军这边,因为袁绍镇不住场子,再加上大家都是各怀鬼胎,所以很快联军就崩溃了。而且接下来,大家开始纷纷割据自立,东汉彻底分崩离析。
而长安这边,后来则是发生了著名的‘刺杀董卓事件’。
在《三国演义》里面,这段故事比较精彩,大家都比较熟。主要就是王允利用貂蝉,拉拢了吕布,然后刺杀了董卓。
但在正史上,其实并没有貂蝉这个人。而且真实情况,也远比《三国演义》里面说的复杂。
简单来说,这个局其实是由王允和黄琬等士族领袖,共同策划的,并不是王允一个人就能搞定的。而随着董卓被刺杀,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长安这边就暂时由王允等士族大臣,联手控制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王允其实本来可以成为那个扭转乾坤的人。尽管当时东汉已经彻底分崩离析,但至少东汉中央的手里,还掌握了一支庞大的军队,而且独占了整个关中。
如果说,当时天下已经彻底分崩离析。那么到了这个阶段,东汉中央其实才是最强的割据枭雄。如果王允能够利用好所有的力量,其实是有机会逐渐平定各地的。
但结果,在这个关键时刻,王允玩脱了。
在董卓被刺身亡之后,王允在处理董卓余部的时候,没有下定决心。而且,当时外面很快就传出了消息,说王允想要把所有董卓麾下的士兵,全部处死。
所以接下来,董卓麾下的西凉军,就开始直接杀向京城,去找王允拼命去了。最终,以李傕和郭汜为首的西凉军,轻易打进了京城。吕布仅仅带着一些亲随,逃离了京城。而以王允为首的一些士族大臣,则是全部被干掉。
至此,东汉中央手里的军事力量,也彻底折损殆尽。从这时候开始,东汉京城就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反杀群雄了。
所以,严格来说的话,董卓虽然是个乱臣贼子,但是他在世的时候,东汉中央其实还有一定实力。可是他被刺杀之后,东汉中央反倒是彻底衰落了。
而随着董卓被刺杀,接下来,东汉的衰落就进入了第六阶段,也就是最后的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汉献帝被曹操挟持。
这段故事剧情,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在西凉军的混乱当中,没人去管汉献帝和那些朝臣们的死活。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曹操挺身而出,带着军队接走了汉献帝。
但结果,曹操也没带着什么好心思,他之所以接走汉献帝,主要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而随着汉献帝被曹操接走,此后汉献帝就只能做一个傀儡。
再之后的剧情,就是群雄混战,然后魏蜀吴三国逐渐开国的故事了。
因为《三国演义》太有名,这段剧情大家基本上都是耳熟能详。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其实在被曹操挟持期间,历史其实还曾经给了汉献帝三次机会,反杀曹操。
这三次机会,分别是:衣带诏事件、伏皇后之死,以及耿纪起事。
公元199年,当时刚满十八岁的汉献帝,面对曹操的强势,第一次有了刺杀曹操重掌大权的念头。而且,当时袁绍已经统一了北方四州,官渡之战即将开打,曹操个人压力极大!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汉献帝悄悄通过衣带诏,让自己宠爱的董贵人的父亲董承,去联系下面的大臣,准备直接刺杀曹操。董承当时其实是一个特别关键的人物,他既是汉献帝宠妃的父亲,同时又是车骑将军,属于当时汉献帝身边唯一掌兵的人。
而且,董承还是汉献帝奶奶的侄子,所以从亲戚关系上来说,汉献帝其实还得管董承叫表叔。
但结果,这次衣带诏事件,最后以失败告终了。而且,以董承为首的一群人,也被曹操直接干掉!
如果当时汉献帝能再蛰伏一段时间,等到曹操去和袁绍对峙的时候,再忽然从背后发难,原本是有成功的机会的。
下一次机会,则是伏皇后之死。
在董承被杀之后,汉献帝唯一能依靠的人,就只剩下了自己的皇后伏氏,以及她身后的伏家。尽管伏家和汉献帝的血缘关系,并不像董承那边近,但伏家也是有家底的。
伏家是典型的文化世家,他家世代都是皇帝的老师。而且,这位伏皇后的父亲,还是汉桓帝的大女婿!
所以,尽管伏家当时没有任何兵权,但如果他们家愿意,凭借他们家的威望,也是可以为汉献帝争取到一定筹码的。至少,当时在汉献帝周围,还是有一些心向汉室的大臣。
但结果,最后伏家怂了。尤其是在董家被杀光,伏家更是完全不敢再针对曹操。而汉献帝,也没能说服自己这个老丈人支持自己。
而且,就算伏家没敢搞事情,依然没能逃过曹操的屠刀。后来,在去打汉中之战以前,曹操还是逼着汉献帝废了伏皇后,同时杀光了伏家满门。
就这样,伏家的机会,汉献帝也错过了。
而最后一个机会,则是在公元218年。这一年,就在曹操和刘备打汉中之战,曹操亲自坐镇长安,黄忠阵斩夏侯渊的时候。有一个叫耿纪的人,忽然站出来带着自己的亲信,在许昌发动政变,想要营救汉献帝。
当时曹操远在长安,许昌这边,汉献帝其实是有机会的。而耿纪作为名门耿家之后,手里也是有很多资源的。如果汉献帝能用好耿纪这种心向汉室的大臣,也是有机会绝地翻盘的。
当年在东汉稳定时期,耿家号称是‘东汉六大家族’之一,权势丝毫不逊色于那几个顶级外戚世家!但讽刺的是,在整个东汉时期,耿家是六大家族当中,唯一一个没有出过掌权太后的顶级家族。
而到了这个时候,其他那几个外戚世家,没有任何一个站出来,敢于为汉献帝进行最后一搏。唯有耿家和耿纪,敢于拼死一搏。
但结果,因为汉献帝手腕太差,再加上他事先也不知道这件事。所以最后,耿纪很快就被镇压了,而且连带着耿家也被完全清理干净。
至此,最后心向汉室、并且敢于为汉献帝牺牲的家族,也没了。
客观来说,这三次机会,汉献帝翻盘的机会都不算大。但如果汉献帝真能抓住所有机会,把所有支持自己的人,都很好的利用起来,他还是有翻盘的可能。
但结果,这三次机会,汉献帝全都失败了。
所以最后,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了。然后曹丕上台,直接逼迫汉献帝禅位。而随着汉献帝禅位,东汉也就算是彻底亡了。
这就是东汉衰亡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