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7次科考不中,凭什么办学校做老师,还被宋仁宗封为高官

肖邦青史谈 2020-06-05 11:39:36

胡瑗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然而他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考中,但是他却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并被宋神宗称之为“真先生”。

这就有点奇怪了,一个七次科考不中的人,怎么会受到皇帝的赞誉呢?胡瑗又有什么能力和成就,让宋神宗如此看重他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对科考内容不擅长

胡瑗虽然对教育很擅长,但他对科考的内容,并不擅长。我们知道,宋朝的科考的内容主要是考策论,也就是向当时的朝廷献治理之策的文章。

我们再来看看,胡瑗小时候都学了些什么?胡瑗7岁时就会写文章,13岁时就理解了五经,而且胡瑗读书很勤奋,很好学,且志向远大,大家都称他为奇才,连胡讷都认为他是一个有成就的人。

这样一个人怎么不会写策论呢?因为他小时候,由于家里穷,并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教育,他虽然在儿童时代会写文章,可是一个儿童恐怕是不会写策论的。

20多岁后,他和孙复、石介去了泰山栖真观求学,但是他学的是圣贤经典,这些书虽然有治国的内容,但是大部分还是讲的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这就为后来他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从他的受教育的经历来看,他接触治国的内容很少,而科举又主考这方面的内容,因此他的学习内容与可考的内容不符,所以他多次没能考中,是意料之中的。

2、得到朝中名臣的帮助

没能考中科举的胡瑗,放弃了科考,他在泰州办起了一所书院,起名为“安定书院”(今江苏省泰州中学)。

但是他办的书院,皇帝如果不知道,也就不可能引起皇帝的重视。要想让皇帝了解他,就一定要有朝中大臣的引荐和帮助。那么帮助他的朝中大臣都有谁呢?

首先就是范仲淹。那么范仲淹怎么会认识胡瑗呢?因为范仲淹反对宋仁宗废黜郭皇后,而被贬到苏州,而此时的胡瑗也正好在苏州讲学,胡瑗在苏州还是有一点名气的。

范仲淹在南园开办郡学后,就请胡瑗为首席讲师,并让他的儿子拜胡瑗为师。胡瑗在苏州讲学讲得非常好,而且学生们都能严格执行校规,使得苏州郡学成为了当时全国各地学院的楷模。

范仲淹对胡瑗非常满意,并向宋仁宗引荐了胡瑗,这样胡瑗就以布衣的身份受到了宋仁宗的召见,并奉命制作钟磬(古代礼乐器)。之后胡瑗被升任为了校书郎,胡瑗就此进入仕途了。

胡瑗在保宁(浙江金华)为官时,又受到湖州太守滕宗谅的邀请,要他在湖州学院任主讲,并创立了“湖学”。宋仁宗晚年时,胡瑗做了天章阁侍讲,成为了太子的老师。

所以我们从以上几件事来看,帮助胡瑗最大的是范仲淹。我们知道范仲淹本来就是一个很重视文教的人,胡瑗的学识让范仲淹很欣赏,并帮助胡瑗进入朝廷。

胡瑗在朝廷为官也都是做的文教方面的工作,治理朝廷的事,皇帝也不会问他,所以这给胡瑗在教育方面提供了场所,胡瑗也能展示他的才华。

使他的教育思想得以实施,范仲淹是功不可没的。

3、重视教育

胡瑗虽然对治理国家并不精通,但是在教育领域,在当时来说算是一个专家了。胡瑗非常重视教育,是因为他从小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他认为要把国家治理好,关键在人才,但人才要通过教育培养。但办好教育就要以孔孟之道为基础,并且要普及教育,地方上要举办官学。

胡瑗不仅重视理论学习,而且他还提倡社会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比如他提出来,学生不但要学课本知识,而且还要组织学生到户外游历,让学生看一看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风土人情等社会,自然现象,还要求学生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比如射箭,投壶等娱乐活动。

总之,胡瑗提倡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不仅说到,而且还做到了,堪称是提倡全面教育的先驱者。

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可以说是沿用了胡瑗的主张,也证明了胡瑗的教育方法在当时是先进的,而且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胡瑗在科考中屡次失败,但是在教育领域无疑是很成功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从胡瑗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的特长是不同的,所走的路也不同,因此不需要大家都走同一条路,但是要走最符合自身发展的路。

现在有很多家长认为上大学是孩子唯一的路,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比如有些孩子不擅长理论研究,但动手能力很强,那么职业技能学校,可能更适合他。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所以孩子的路要怎么走,还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考虑。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是最合理的发展模式。胡瑗就是一个很好的人生发展案例。

参考文献:

《宋史·列传一百九十一》

作者介绍:

肖邦:喜欢中国历史,对历史人物、事件有独到见解。希望通过文字还原历史的真相,揭开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秘密。了解历史,掌握现在,拥有生活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15
肖邦青史谈

肖邦青史谈

了解古人的故事,增长我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