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大方,必折福”:对这4种亲人不能太大方,否则会害了你

看一苇 2025-03-24 19:48:58

老话说“烧的香多,惹的鬼多”,人和人相处最忌无底线的付出。

特别是在亲人之间,太过大方反而折损福气。

观察身边过得清醒的人,处理家庭关系都有这四个特征。

对总伸手的兄弟姐妹:借钱不过三回

街边要饭的乞丐天天伸手会遭人嫌,但亲兄妹伸手时我们总是不忍心拒绝。

老李家堂弟在省城开了餐馆,乡下的表兄闻讯连夜扛着铺盖来投奔。

起初安排在后厨帮工,五月不到就闹着要当经理:

“咱们可是打断了骨头连着筋!”

最后餐馆因采购吃回扣险些倒闭,堂弟红着眼眶说:

“有些人的穷病,你治不好。”

生活里太多这样的例子:

- 开店帮妹妹安排清闲岗位,嫌工资低四处说你抠门

- 盖房时借钱给堂兄弟,拆迁后对方绝口不提还钱

- 接济离异的表姐三年,她连孩子学费都伸手要

《增广贤文》提醒“亲兄弟,明算账”,这话到今天都管用。

成年人的亲情需要划清底线,三五十块的来往算情分,但车房钱财要按规矩来。

养得起父母是本分,养兄弟姐妹的孩子是情分,别把帮扶变成义务。

对厌学的儿女:护送最多十八里

镇上陈师傅举债送独子读私立高中,儿子却在网吧混到退学。

原想买辆货车让儿子跑运输,见他连驾照都不愿考,索性把钥匙扔进河里:

“我宁可你恨我十年,也不想养废你一辈子。”

六年后,在汽修厂当学徒的儿子终于成了带班师傅。

见过太多父母犯同样的错:

- 孩子初中辍学就给买车跑网约车

- 女儿在美容院混日子,出钱帮她开美甲店

- 儿子啃老五年,还给首付买婚房

《朱子家训》早就说过:“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再心疼也要让孩子去社会摸爬滚打。

广西有个叫李强的快递员,父母坚决不让他回家啃老,现在已经是片区代理。

他说最感谢父母当年的“薄情”:

“要不是我妈死都不给买车钱,我现在还在村里打牌。”

对短视的父母:养老不包全年

巷口张大爷每月领着退休金,却总在儿女发薪日准时“犯病”。

老三曾一次补交五万医药费,后来发现老父亲竟拿钱入股民间借贷。

如今兄妹三人改成每周送菜上门,存折各自保管:“孝顺不是填无底洞,是建防波堤。”

这类父母常见三特征:

- 刚过五十就催着要养老钱

- 存款都给小儿子,看病找大女儿

- 拿着退休金还要子女按月“进贡”

《礼记》讲“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孝顺不等于包办,该明算账的时候要开口。

隔壁刘大爷每月收三个儿子各500块,自己还去厂里看大门:

“孩子有房贷要还,我自己动弹得了就少添麻烦。”

这才是明白人。

对消耗你的亲戚:该断就断

南村周家小女儿考上教师编那日,八竿子打不着的表舅突然登门,要为高考落榜的儿子讨要“教招秘籍”。

连夜赶来的二姑更荒唐:“当老师容易找对象,让他侄子住你家相看女婿去。”

最后周家闭门谢客,窗台上留着字条:“关心请隔一碗汤的距离。”

老话讲“救急不救穷”,但太多人被亲情绑架:

- 表弟赌博欠债找你担保

- 外甥女离婚带孩子要住你家

- 堂哥做生意赔钱要你入股

《省心录》说得好:“结有德之友,绝无义之朋。”

亲戚这层关系最忌当抹布用,擦太脏的桌子用得上,但用久了总是馊的。

小叔子要抵押你家房产证做生意,该让他出门左拐找银行;

表侄女离婚后想来当保姆,该带她去看中介所招聘栏。

亲人间的分寸感就像老裁缝做衣裳,贴得太紧会崩线,离得太远不保暖。

杨绛先生说得透彻:“世态人情,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活得通透的人都明白:

- 给上学的孩子交学费是本分,给游手好闲的表亲找工作是多事

- 给父母买降压药是应该,帮舅舅还赌债是犯傻

- 招待亲戚住三天是热情,收留住三年是冤大头

记住这两条老理准没错:“好亲戚不如烂账簿”、“碗米养恩人,斗米养仇人”。

0 阅读:1
看一苇

看一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