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在原某炮兵师政治部宣传科当报道员时,与郭干事奉命到某团采写小故事。
在该团政治处,我们见到了一位上尉军官,1.7米左右的个头,板寸发型,厚厚的嘴唇,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时常在团政委面前出现,看得出很受器重,他就是老兵的军旅生涯“贵人”之一,时任团政治处组干股长,那时只有30岁。由此,老兵与老科长长达20多年的缘分开始。
军改后,师改旅,已升任正营职的组干股长,在分流或转业名额较多的情况下,平调旅政治部保卫科科长,与老兵同在一个政治部工作,相互办公室不远。
作为毫无背景的农家子弟,作为第一学历仅为中专的老科长,不怕吃苦,善于学习,当保卫科长期间,转发的材料竟然比组宣科室都多,还积极撰写新闻稿件,被解放军报社评为优秀评报员。不久,保卫科长改任干部科长。
作为年度优秀老兵标兵代表,老兵曾上台为全旅部分官兵作报告,重点讲了如何从炊事员兼饲养员成为合格报道员的自学之路。台下老科长坐在第一排,认真倾听。我认为,正是这次作报告,给老科长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为日后把老兵调到“家门口”部队服役留下伏笔。
不长时间,老科长提升为兄弟部队的政治处主任。老兵牢牢抓住机会,按照程序,调到“家门口”部队工作。
新单位以训练强度大著称,老科长虽然是炮兵出身,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的“笔杆子”,但先天身体素质好加后天坚持不懈的加压训练,军事训练课目毫不逊色新单位的同志,其他工作也有突出的表现,迅速打开局面。以前该部的政治处主任一年一换,唯独他任职3年,接任团政委。后又任旅政委、某集军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某预备役步兵师政委等职。
当某集军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期间,老兵专门给老科长写了一封信,汇报了退役后的一些情况,并对多年的培养之恩表示感谢。正是老科长把老兵调到“家门口”部队工作,早早在家乡安家落户,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老科长收到信后,根据老兵提供的手机号码,专门发了一条鼓励短信。
老兵退役后,与老科长的联系越来越少。据战友们说,老科长由某预备役步兵师政委高升军委某重要部门的副部长,真为老科长感到高兴。一位保卫科长起家,从四川大山走出来的农村娃,逆袭进京委以重职,堪称励志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