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很少联系的人结婚,要有勇气拒绝随份子

周蓬安闲谭 2019-10-03 21:18:57

周蓬安:很少联系的人结婚,要有勇气拒绝随份子

国庆长假前,刚工作一年的贺珮就已经收到8份婚礼请柬,加起来光份子钱就得花掉近7000元。“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人情往来特别重要,关系好不好,就看这些关键的时刻你有没有到场,关系有多深,份子钱给的就要越多。”不过七八年没有联系的同学,一打电话就是发结婚邀请的行为,你会随份子吗?(10月3日《微博热议话题》)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看到题为#很少联系的人结婚要随份子吗#的话题,不禁让我联想起去年参与过的一个类似话题,即#结婚给全公司发请帖#。在那个话题中,我是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感觉不爽就“拒绝随份子”。我当时写的长微博内容如下:

遇到这样的事,确实非常纠结。人家请帖发来了,你不去吃喜宴不要紧,但不掏钱“恭贺”则被视为小气,不合群,得罪发请帖的同事。如果掏钱吧,心里也不是太服气,因为平时与这位发请帖的既不是好朋友,此前也没有“来往”,掏钱喝喜酒心有不甘。而更为纠结的是,如今的一些地方,掏钱还不能掏得太少,一个月工资也经不住几张请帖折腾。因此,这种请帖又被说成“红色通缉令”。这样发“红色通缉令”非常不妥,实质上就是“请帖绑架”,就是“强捐”。

如果大家都不给她这个脸,会不会能起到消除“请帖泛滥”的社会效果?笔者所在的城市,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先给钱,后发请帖”,这样也就能有效避免这种尴尬。而经济最为发达的广东,一般随礼却很少,意思意思即可,一般同事间仅100元。那么参加婚礼的人越多,新郎新娘经济上花费就更多,这样也可以消除借婚礼敛财的冲动。笔者认为,婚礼还是从简比较好。可以邀请一些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参加,大家都养成“不收礼”的习惯。

就以上这两个话题,中国有句俗话,叫“来而不往非礼也”。也就是说,你朋友给你送了礼,你得适时回礼,这叫做“礼尚往来”。如果只有朋友一方送,你只管收,那就很不地道。我是一贯不太喜欢凑这个热闹,即使同学、战友甚至天天见面的同事间,家里有什么事也尽量不给大家知道。一个多月前老母亲在老家去世,我就没有通知任何同学、战友、同事、朋友。当然,同事、朋友家里若有事,我知道了还是会积极到场的,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礼尚往来。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但如果过分在意礼尚往来,并不断加码,就会影响自己的心情甚至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实在是得不偿失。因此,如今一些热衷于搞“宴请”的地区,如果你并不热衷于“宴请”,讨厌弄得人精疲力竭的“宴请”,就有必要表现出一些胆识,那就是首先自己家里遇到事情需要“宴请”时,也尽量将范围缩小,没有必要通知那些可到可不到的朋友,然后是有勇气拒绝一些参加不参加都无伤大雅的“宴请”,比如很少联系的同学、朋友发来短信、电话甚至电子请帖,你回应一个“祝贺”、“恭喜”也能说得过去,不一定非要给礼金。还有就是与一些企业界朋友交往时,礼金尽量不要随得太多,和给同事的礼金差不多就可以了,否则朋友关系会弄成“金钱关系”。

对于该话题中提到的“七八年没有联系过的同学”,如果此前你家里有事,收过人家的礼金,你如今得知人家结婚,那肯定要随礼,而且礼金还必须高于当初收到的礼金,参加不参加婚礼就无所谓了。但如果此前没有任何礼金往来,如今打电话或发结婚邀请,你完全可以谢绝参加,也没必要随礼。大家都能这样,“随份子”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小,至少你自己的“小环境”会一步一步得到改善,时间一长,绝对不至于出现“国庆节”前就“收到8份婚礼请柬,光份子钱就得花掉近7000元,相当于她一个月的工资”这样的尴尬事。

我不习惯于有些人随意发请帖的做法。我们这里一般是除了特别好的朋友、此前有礼金往来的朋友外,一般是先随礼,后给请帖。如果人家不太愿意掏这个钱,你主动发的请帖就是“红色通缉令”了。

我希望婚丧嫁娶“宴请”从简,最重要的是缩减规模,不要把涉及面弄得太广;不太赞成以孩子满月、上大学、孩子出国、乔迁新居甚至买车等由头“宴请”朋友。当然,对坚决不收礼金甚至发红包的“宴请”,我虽然也不提倡并不积极参加,但也并不反感。

3 阅读:158
评论列表
  • 2019-10-03 22:30

    那周先生 七八年前我同学结婚我去了人情 后来这七八年都没怎么联系 这次我快要结婚了 这个还需要邀请他吗?

    qzuser 回复:
    送出去的肯定要邀请啊,人家说是很久没联系的人邀请你,你可以不去

周蓬安闲谭

简介:为您提供不一样的时政、财经等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