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根据美国媒体消息,美国航天专家张闾琳于8月13日去世,享年94岁。
这一则消息在美国和中国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因为抛开张闾琳航天专家的地位,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张学良将军最小的儿子。
张学良的儿子为什么会是美国国籍?他与大陆有什么样的渊源?
01 远赴美国张闾琳的故事,要从他父母的传奇爱情开始说起。
张闾琳的父亲张学良,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母亲赵一荻,也是民国时期的名媛小姐,两人门当户对。
不过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得到祝福,因为当时张学良已经有家室了,两人属于偷食禁果。
赵一荻的父亲很愤怒,采用了很传统的棒打鸳鸯的方法——软禁赵一荻。
但是没想到,赵一荻对“爱情”的向往如此激烈,在兄弟姐妹的帮助下离家出走,直接与张学良私奔去了。
这一去,赵一荻便与父母断绝了关系。
但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也没那么好说话。
赵一荻虽然得到了爱情,但是却没有名分,还要忍受外界的风言风语。
张闾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因为母亲不是父亲名义上的妻子,所以张闾琳也进不了大帅府,只能跟母亲住在附近。
不过张闾琳的出生,让母亲赵一荻的处境好了不少。
于凤至不是认死理的人,眼见得不到丈夫的心,不如以退为进。
恰逢张闾琳出生,于凤至干脆借此机会与赵一荻打好关系,还帮助赵一荻照顾孩子。
这让赵一荻感动不已,赵一荻获得了实惠,于凤至获得了好名声。
后来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被骂的最多的是赵一荻,不少人说她是红颜祸水,让张少帅陷入温柔乡,连国难都顾不上了。
口诛笔伐之中,赵一荻还不忘安慰张学良,她说:
“我不计较,更不悔恨,只因为我有了两个‘他’。”
这里所说的两个“他”,就是指她的丈夫和儿子。
不过后来为了张学良,她还是忍痛割舍了儿子。
兵谏之后,张学良遭到了幽禁,赵一荻选择一同被幽禁,那9岁的孩子该怎么办?
摆在赵一荻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第一是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
但是赵一荻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未来,不希望他在年幼的时候就遭受牢狱之灾。
这也就意味着第二条路,她得将孩子送走。
谁也不知道蒋介石什么时候会放张学良自由,会不会放张学良自由,这一送走很有可能就意味着母子诀别。
伊雅格是张作霖手下的官员,很早就来到了中国,与张学良非常熟稔。
张学良掌权之后对伊雅格更是依赖,后来战争结束之后,伊雅格移民旧金山。
伊雅格是一个很好的托孤对象,而伊雅格也没有让他们失望。
为了报答张氏父子的知遇之恩,伊雅格将张闾琳看作了自己的亲生孩子,带着张闾琳移居了美国。
张学良和赵一荻托孤之时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将孩子的身世说出去。
伊雅格非常明白夫妻二人的顾虑,所以在年幼的时候,张闾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什么身份。
02 亚裔美国人为了孩子能够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张学良和赵一荻忍痛与孩子分别。
此后,张闾琳就从中国远赴美国生活,这一年,他只有9岁。
为了安全起见,伊雅格平时从来不与张闾琳谈论家乡的事情,在张闾琳幼时的记忆中,伊雅格夫妻就是他的父母。
在美国,张闾琳并没有用自己的本名,而是用的英文名,平时与养父母交流的时候也从来不用中文,全部都用英文交流。
旧金山是美国华人比较聚集的地方,张闾琳所读的也是华人小学。
自从带着张闾琳来到旧金山,伊雅格夫妻就很担心旧金山的华人中会不会有人知道他们曾经在中国的经历,继而将这个孩子联想到张学良身上。
为了保险起见,伊雅格夫妻决定搬去洛杉矶,为此他们宁可放弃自己在当地的家底和生意。
伊雅格一家搬到洛杉矶之后没多久,埃娜就因病去世了,此后抚养张闾琳的重任就落在了伊雅格一个人身上。
他雇佣了一名印第安女佣人,来分担照顾孩子的重任。
在伊雅格的精心照顾下,张闾琳一天天长大,考入了名校,成为了航天领域的专家。
在读大学的时候,张闾琳认识了一个姑娘,叫做陈淑贞,双方一见钟情,陷入了热恋中。
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女朋友是陈济棠的侄女。
而对方也不知道自己的男朋友是张学良的儿子,一个粤系军阀,一个奉系军阀,这也算是歪打正着吧。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读大学,在美国的多年生活渐渐抹去了张闾琳身上的中国印记。
他已经不会说中文了,是亚洲人的脸,内心已经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了。
虽然记忆已经模糊,但是张闾琳对于父母依旧有一份眷恋,他很希望有一天能够见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03 寻亲政治局势的变化以及蒋介石所受到的舆论压力,使得张学良的幽禁力度慢慢减少了。
此后,张学良和赵一荻终于得到了与外界联系的机会。
赵一荻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阔别十几年的儿子,很希望有生之年还能找到他。
思来想去,赵一荻最终将寻子的委托交给了董显光的夫人。
董显光原本是蒋介石派到张学良身边去监视他的。
但是在监视的过程中,两人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成为了好友。
董显光还花了不少的力气去劝说蒋介石,给张学良一定限度的自由。
而董夫人对赵一荻艰难困苦之中对丈夫不离不弃很是感动,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她深知骨肉分离的痛苦。
所以在接到寻子委托之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保证一定会找到孩子。
张学良和赵一荻被幽禁了十几年,完全没有与外界联络的方法,所以赵一荻也不知道伊雅格已经搬离了旧金山,给董夫人的地址还是他曾经在旧金山的旧址。
董夫人找到这个地址,却发现那里已经没有居民区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尔夫球场,于是只能找到旧金山市政当局求助。
当她得知这片居民区之所以被改造成高尔夫球场,是因为一场火灾烧光了这里,造成了很多人员伤亡,她非常担忧遇难者中有伊雅格一家。
董夫人翻遍了旧金山市政局的档案,没有在那场大火的遇难名单中看见伊雅格。
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在心中暗暗发誓,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一定要找到那个孩子。
她发动了许多在美国的朋友,连美国国务院都惊动了,终于得知了伊雅格的下落。
1956年5月,张学良和赵一荻在幽静生涯中第一次收到来自邮局的一封信,是董夫人从美国寄给他们的,信中有一张黑白照片。
照片中就是张闾琳,是他在加州驻地拍的一张照片。
照片中他穿着白衬衫、西装裤,通过酷似张学良的一副眉眼,赵一荻一眼就认出这是自己阔别多年的儿子。
几个月后,张闾琳的亲笔信从美国加州寄到了台湾,送到了亲生父母的手上。
在信中张闾琳向父母讲述了自己多年的经历,还告诉他们,自己正在与陈淑贞热恋。
张闾琳表示自己非常希望有一天能够去台湾,去见一见自己的亲生父母,这让张学良和赵一荻又期待又紧张。
在董显光的劝说和斡旋之下,蒋介石终于同意张闾琳来到台湾探望幽禁中的父母,骨肉至亲得以团聚。
1962年,长子张居信在美国出生。
在张居信1岁的时候,张闾琳夫妻就带着孩子,来到台湾探望张学良和赵一荻。
此后每一年,带着孩子看望张学良成了夫妻二人的固定行程,祖孙三代同堂共享天伦之乐。
只是在张学良的心里还有一件事情放不下,那就是他心心念念的家乡。
04 归乡晚年的张学良一直想回大陆、回家乡看看,去祭拜一下自己的父亲,但是这个愿望始终没能实现。
这里面有台湾政坛的特殊原因,也有赵一荻的原因。
大陆曾给张学良发去邀请,但是由于李登辉从中作梗,张学良不得已放弃了回乡的机会。
再加上早就接受了基督教洗礼的赵一荻对大陆、对共产党抱有敌视态度,也不愿意张学良回乡。
张学良身陷囹圄几十年,离不开妻子不离不弃的陪伴,自己亏欠赵一荻良多,赵一荻的想法,他不得不顾及。
再加上年岁已高身体不便,张学良最终只能放弃,默默遥望家乡。
峰回路转,1994年张闾琳接到了大陆邀请,张闾琳接受了,这也是父亲的心愿。
出发前一天,张闾琳特意去跟父亲告了个别,张学良非常开心,还让张闾琳替他去沈阳看看。
带着父亲的盼望,张闾琳携陈淑贞来到了北京。
在路上,张闾琳还有一些忐忑,因为他本人是不会说汉语的,十分担心来到大陆之后交流不畅。
但是,中方接待人员为他的旅途安排好了一切。
工作结束之后,张闾琳便奔赴沈阳,这是父亲的家乡,也是父亲晚年魂牵梦萦的地方。
他代替父亲回到大帅府,看着保存完整干净整洁的大帅府,张闾琳也是感慨万千。
说来有意思,因为母亲没有名分,当年张闾琳都没资格进入大帅府,如今已经是时过境迁了。
缅怀了一番,张闾琳去祭拜了祖父,之后又去参观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了解到了那一段历史,也了解了父亲为何放不下这里。
后来,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和重庆红岩村纪念馆的代表们来到沈阳,见到了张闾琳夫妻,并通过他们向张学良将军赠礼。
礼物并不贵重,但是却非常有意义,几十块雨花石组成了一个“寿”字,盒盖上是周总理对张学良的评价——千古功臣。
来自大陆的礼物缓解了张学良的思乡之情,也让张闾琳颇感欣慰。
后来,张闾琳好几次来到大陆,他应邀参加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还向烈士们献了花篮。
这一次,他去参观了张学良公馆,这也是张闾琳幼时居住的地方,如今里面已经挂满了父亲的生平事迹。
在这里,张闾琳终于找回了一些模糊的记忆,对自己的血脉更有认同感。
张闾琳膝下有两子。
大儿子张居信,幼年在硅谷长大,在斯坦福学计算机,毕业后成了一名软件工程师,还获得过美国全国科学奖学金。
小儿子张居仰,从事的是新闻行业,也是业内响当当的人物。
张闾琳活了94岁高龄,一生传奇,家庭幸福美满,两个孩子都很争气,算是人生赢家了。
参考资料中国侨网:张闾琳逝世!系张学良最小的儿子,航天专家
【世界听我说】第二期 张居信 演讲
窦应泰. 寻找张学良失散十多年的儿子[J]. 世纪, 2002, (4):4-8.
新华网:看张学良如何追求15岁的赵四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