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众所周知,中国有四大领海。
但是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海只有渤海,没有任何外国船只能够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进入渤海海域。
而中国之所以能将渤海化作自己的内海,离不开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陆权国家,尤其是近代以来的闭关锁国,导致了新中国在刚刚建立的时候海上力量非常薄弱。
不论是清政府、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眼睁睁的看着中国1万多公里的海洋线无动于衷,一直都没有完善自己的领海界限。
所以,在中国的海域中,时不时就会出现外国军舰,还有外国渔船简直把中国海域当成了自己的后花园。
当时就有不少日本渔民仗着自己船大还有机器动力,将中国近海的渔业资源当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中国渔民只能无奈悲叹,而没有反抗的力量。
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需要加快发展海防力量,保护领海主权。
对于领海宽度,世界上并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只是按照之前的习惯,默认是3海里。
三海里是18世纪末定下的,当时西方的大炮射程就是三海里。
因此西方国家将三海里定为领海宽度,要求全世界都遵守这一规定,还写进了海牙协议里。
但他们却凭借更强的经济军事实力肆意侵占别国的生存空间,抢夺别国的资源。
新中国在刚刚建国的时候,就经常发生发达国家的军舰入侵事件。
比如美国在没有经过中国允许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两岸统一。
为了更有效地防止发达国家的入侵,12海里的宽度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只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反对之下,无法推行。
1931年,国民政府曾经颁布过三海里的领海制度,但是以国民政府的实力连三海里的领海都保护不了。
1958年毛主席将大家聚集在一起研究领海问题,究竟是沿用国民政府的3海里,还是由新中国去力推12海里的制度。
毛主席仔仔细细地倾听了每一位专家学者的意见,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主张12海里会不会影响到海上商业的活动。
专家们向毛主席解释,国际上有无害通过权的说法,专门针对非军事船只的,可以放心的主张12海里。
但是毛主席所思考的不仅仅是要帝国主义远离中国海域,他看着中国地图问了一句:
“如果成功将领海宽度定为12公里,渤海会不会成为内海?”
渤海海峡中间其实有着33海里宽的距离,也就是说,12海里的领海宽度计算会导致一部分真空地带。
但是在山东省烟台市的北部,有一片非常重要的群岛,叫做庙岛群岛。
庙岛群岛是由三十多个星罗棋布的岛屿组成,它们从南向北分布着形成了一条岛链,互相之间的距离很近。
我们注意一下庙岛群岛最北端,这个岛叫北隍城岛,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
但是这个小岛所处的位置却非常精妙,距离它最近的陆地是老铁山脚,距离是22.2海里。
这也就是说只要定下12海里的领海宽度,有庙岛群岛的存在,就能将整个渤海海域纳入中国所有,让渤海成为中国的内海。
除了内海,还有领海,双方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为了促进世界商业交流的顺利进展,领海内一般只是不允许外国军事船只进入,商船不在此列。
但是内海不行,没有经过允许,任何外国船只都绝对不允许进入。
专家看着地图思索了一会儿,陡然发现了这其中的巨大惊喜:
如果领海宽度是12海里的话,中国就可以拥有渤海这一资源丰富的内海,继而开发渤海资源。
那么,如何让国际社会承认12海里的领海宽度呢?
毛主席认为我国的海岸线漫长,而且新中国建国伊始国力不强,需要拓宽领海宽度来维护海防安全。
为此毛主席几次召开相关会议,同各路专家研究制定12海里的方案。
在会议上专家们有一些犹豫,虽然国际上对于领海宽度一直没有准确的规定,但是一系列国际法都是更倾向于3海里的。
不少专家都非常担心,如果中国主张12海里,英美国家必然会跳出来反对,摩擦升级甚至可能会引发一轮新的战争。
所以部分专家还是主张依据海牙协议,以三海里为领海宽度。
毛主席思考了专家的意见,但是他考虑的更多。
海牙协议是英美人按照自己的利益诉求定下的规矩,我们不能总按照英美人的想法去做事。
不论是考虑到经济效益还是领土安全,扩宽领海面积都势在必行。
当然,宣布扩宽领海面积之后,还要有国防力量去推行这一政策。
而当时我国海岸炮已经可以打到12海里之外的地方了,这是毛主席敢于推行新制度的底气所在。
综合这些现实,毛主席最终力排众议,放弃了3海里的制度,将中国领海向外扩展了一大圈。
当时,大陆与台湾方面正在对峙。
而美国却支持台湾的蒋介石当局加大对大陆的轰炸力度,还派遣军舰以护航为理由,进入了中国内海。
大陆一次次挫败了蒋介石的阴谋,美国见挑衅不成又生一计,开始鼓动蒋介石与大陆划海峡而治理,企图分裂中国。
这也是毛主席决定扩宽领海的直接原因。
为了挫败美蒋联盟,毛主席下令炮击金门。
一轮炮击结束,全世界都在观望新中国的下一步举动,而此时中国政府发布了新的领海制度。
按照这一声明中的规定,美国军舰再也进不了中国内海了,中国的领海面积也比原来翻了几番。
西方国家和日本虽然在口头上表示反对,但他们的反对行动也仅限于打嘴炮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行动。
于是后来12海里的领海宽度成为了国际标准,正式被纳入到国际海洋法公约里。
毛主席的一句话,成为了世界新的标准,最终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渤海成为中国内海,外国的军舰全部被拦在渤海海峡之外,极大解放了渤海海域的国防压力。
在中国的北部海域,渤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防御要地,尤其是作为京津地区的屏障和黄海地区的后勤,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旦发生战争,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就是拱卫京津地区的门户。
尤其是环渤海地区拥有不少天然良港,比如旅顺港。
环渤海城市群不仅在中国北方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全国经济都有着强大的辐射能力。
黄河、海河、辽河等最终都奔腾流向渤海,将来自陆地的大量营养物质带进了渤海,还降低了渤海的含盐量。
这就给了渔场形成的条件。
所以在渤海的经济组成部分之中,渔业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里有很多举足轻重的大型渔场。
目前在这一地区发现的物种种类大概有180多种,其中有130多种是鱼类,渔业总资源量有50多万吨,其中不乏一些经济价值比较高的种类。
有了渔业,自然会催生出海产品加工业。
在几千年前渔业刚刚诞生的时候,海产品加工就已经出现了,如今渤海地区的海产品加工正朝着工业化的方向迈进。
发展到现在,渤海的海产品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每年都能创造几十亿美元的外汇。
靠海吃海可不仅仅是指海洋中的鱼类,渤海的油气资源储量同样丰富。
从1965年开始,中国便有了在渤海地区勘探油气资源的计划。
到2000年为止,发现了将近80个含油气的构造,探明了30多个油气田。
除了油气,渤海还能产出不少的滨海砂矿。
目前我国在渤海地区已经有了九处砂矿产地,还有许许多多可供开发的旅游风光。
而这些都得归功于毛主席当年的高瞻远瞩。
不过想要保护这些资源,仅仅靠国际法规定是没有用的。
国家领土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去保障,所以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毛主席就在思考如何增加我国的海防力量了。
1950年10月8日,毛主席专门给斯大林写信,想要从苏联购买一些海军装备。
经过几轮谈判,中国从苏联买到了一百多艘舰艇,初步将中国海军武装了起来。
与这些舰艇一起购买的还有技术图纸资料,这让新中国迅速具备了能够自行装配军舰的能力。
而毛主席后来能够制定12海里的战略,也是建立在海军力量能够保卫如此大规模海域的基础上。
不过当时海军的威慑力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够保护拓展之后的海域,毛主席立即将研制核潜艇的项目纳入了议程中。
1959年新中国10周年国庆的时候,邀请了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周总理便向赫鲁晓夫提出了核潜艇技术援助的事情。
但是赫鲁晓夫并没有将新中国放在眼中,他表示核潜艇的技术实在是太复杂了,中国没必要搞。
还说苏联有核潜艇可以保护中国。
顺着这个话题,赫鲁晓夫提到了组建联合舰队和电台的事情,这完全是视中国主权为无物。
毛主席否决了赫鲁晓夫的提议和要求,振臂一呼,中国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核潜艇。
1970年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核潜艇,这是中国海军建设史上的一次里程碑。
近些年来,我国海军取得的成果越发喜人,正朝着建设深蓝海军的目标不断迈进。
国际认可的12海里领海原是毛泽东亲定.共产党员(下半月),2012(10):28-28.
新中国首次宣布12海里领海线内情.天津政协公报,2011(10):44-45.
朱瑾.中国的内海——渤海.海洋世界,2006(4):6-11.
刘征鲁.毛泽东心系海军建设.湘潮,2016(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