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彭加木在罗布泊走失,失踪44年,他究竟去了哪里?

博恩话史 2025-01-27 17:16:17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1980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带领队伍在罗布泊探索的过程中,不幸失去了踪迹。

为了营救彭加木,中央组织了5次大规模的搜救。

但可惜的是,五次救援都无疾而终,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这件事情在全世界都掀起了很大波澜,彭加木的去向成为一个谜团,引发了许多猜测。

更有甚者,说彭加木是叛逃了。

事情真相究竟如何呢?

01

一直以来,罗布泊地区都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地方。

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点,诞生过楼兰古国这样的神秘国度,这里曾经水草丰茂,生机勃勃。

但是这样一个地方最终成为了一处死域,罗布泊也完全干涸,昔日欣欣向荣的自然环境变得极其恶劣。

也正是因为它的自然条件和神秘的历史底蕴,吸引着全世界的探险家前赴后继的前往罗布泊。

早在公元5世纪,高僧法显就曾经前往过罗布泊,可惜的是,这一队佛教徒全部在沙海中丧生。

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来到这里探险,但是因为缺水,队伍伤亡巨大。

在二十年代他不死心地又来了一次,但是依旧惨痛而归。

不久之后有一名英国探险家也率队进入了罗布泊地区,但是也遭遇了前辈相同的下场。

这些探险家其实都没有进入到罗布泊的腹地,只是在罗布泊的周围转了一圈,但是依旧获取了大量的资料和历史文物,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罗布泊属于中国,但是世界上仅有的一些关于罗布泊的考察结果却全是外国人做的。

在彭加木之前,没有中国科学家进入踏足。

探索罗布泊成为了中国科学家朝思暮想的课题,这一设想最终在彭加木的带领下实现了。

彭加木出生于1925年,解放后在上海从事科研工作,后来参加了新疆地区的研究工作。

彭加木被美丽的新疆深深吸引住了,前后在新疆考察了15次之多。

随着世界上关于罗布泊的研究越来越多,探索罗布泊成为了彭加木毕生的夙愿。

他一边进行科研活动,一边开始想方设法组织探索罗布泊的科研队伍。

在彭加木带领的罗布泊探险队正式出发之前,他已经进行了两次实地调研。

第一次是在1964年,当时他跟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环绕着罗布泊绕了一周,对流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流做了一些考察。

根据这次考察结果,彭加木判断这个表面上死气沉沉的地方其实是一个宝藏之地,蕴含着大量的钾盐矿和重水。

而当时中国的钾盐矿有90%需要进口,重水则100%依赖于国外。

如果彭加木的这一判断是准确的,那么对于中国国防的意义是重大的。

彭加木兴致更浓,但是由于一些特殊因素,他第二次对于罗布泊的考察直到1979年才开始。

这一年,一个摄制组要进行拍摄工作。

在摄制组进入罗布泊拍摄之前,需要一支由科学家组成的先遣队先行进入探索。

借着这个机会,彭加木再一次探索了这片区域。

这次考察过程中,彭加木考察了孔雀河下游的荒漠,并且穿过了著名的雅丹地貌区龙城。

这次考察之后,他决定组建一个全部由科研工作者组成的队伍,进入腹地进行考察。

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举,他说:

“就算死在罗布泊,要用肉身为罗布泊增加一点中国的有机质。”

想到,一语成谶了。

02 科考队

彭加木的想法得到了中科院的支持,1980年5月9日,彭加木带领的队伍正式出发了。

虽然才5月份,但是罗布泊地区的气温已经高达40℃了,而且队员们还要面对着漫天的风沙。

科考队一共只有三辆汽车,行进十分困难。

罗布泊的湖水彻底干涸之后在湖底形成了一米厚的硬盐壳,表面非常坚硬,一不小心就会将汽车的轮胎割破。

科考队员们感到有一些喘不过气来,但是他们还是坚持工作,一边走一边插着红绸标杆,防止迷路。

彭加木带领着队员们,进入了干涸的湖中央。

他们挖开湖中心,检查了湖下泥土的组成,里面还夹杂着白色颗粒,味道又苦又咸。

科考队还在湖南端的地下发现了盐结晶体,这让彭加木非常兴奋,罗布泊果然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之地。

所有人都将全身心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

白天队员们顶着烈日晒得汗流浃背,夜晚裹着大衣冻得瑟瑟发抖,但这些都没有浇灭大家探索的热情。

经过整整一周的艰难跋涉,队员们终于穿越了这片不毛之地。

这是属于中国科学家的第一次,罗布泊中心地带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

这一次巨大成功让所有队员们都欢欣鼓舞,所有人都有一种想要继续大干特干的豪情壮志。

彭加木决定,增加一些科考计划,东边的疏勒河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巨大的工作热情下,所有人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储备的水源不多了。

03 寻水

鉴于当时的科研条件,组织一次科考并不容易。

彭加木觉得大家还有余力,不如一鼓作气,将附近的相关地点顺带考察一番。

大家再一次踏上了探秘罗布泊之旅。

沙漠中的天气实在太热,而队员们所储备的饮用水却越来越少了。

有时候嗓子干的冒烟的时候,为了节约饮用水,队员们就在地下挖坑,凑在地上呼吸两口稍微带点水汽的空气。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队员都出现了恶心干呕的症状,身体也越来越虚弱。

本来按照计划,他们是准备三天时间到达目的地的,但是因为恶劣的环境以及队员们体力不支,三天时间只走了一半的路程。

看着大家难受的样子,彭加木也是心如刀绞,大家开会商谈是进是退,所有人一致表示:

绝不后退!

队员们的坚持让彭加木深受鼓舞,经历了种种极端天气之后,彭加木终于带着队员们达了库姆塔格沙漠。

时间已经到了6月16日,虽然科考队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但是水却只剩下一桶,而且已经发臭,不能喝了。

整整一天时间,队员们都在附近寻找水,但是什么都没有找到,而他们所处的位置距离营地有400多公里。

所剩的汽油只能让汽车行进几十公里,返回营地也不现实。

彭加木心情非常沉重,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求援。

彭加木起草了电报稿,向当地驻军发出了求救信号。

但是,求援信号迟迟得不到回应,这让队员们心急如焚,彭加木啧不断的在思考对策。

结合所处位置以及他自己的考察,彭加木判断附近应该是有水源的,所以他更主张主动出击去寻找水源。

找到水源之后也可以为以后的科考行动提供一些方便。

解放军给他们送物资是通过直升机运输,这个成本就比较高了,一次就要上万元,平均下来一斤水要二三十元,彭加木有些心疼。

但是队员们很犹豫,原地等待救援是比较保险的做法。

如果出去寻找水源不可得,他们可能会消耗更多的水资源,甚至可能陷入到更危险的情况中。

彭加木觉得也有道理,一时间有些左右为难。

思来想去,彭加木决定独自行动。

6月17日十点半,彭加木留下了一张纸条,然后就独自出发了。

没想到的是,这张纸条成了他的绝笔。

04 失踪

彭加木出发一个小时之后,当地驻军的回电发到了队员们手上,电报上要求队员们在原地等待救援,物资会在18日送到。

队员们都很兴奋,赶紧将电报交给彭加木,但大家看见的却只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他去东边找水井。

当时的气温已经到了50℃,一个人行走在沙漠里危险重重,队员们都紧张起来,赶紧去寻找队长。

但是直到天黑都没有找到彭加木。

彭加木失踪了。

第二天中午,当地驻军的救援物资准时到达。

队员们赶紧借用军方的直升机,在周围进行了一次搜寻,但是结果让人心焦。

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消息传回中央,一场规模浩大、不计成本的救援行动开始了。

几十架次的飞机接连升空,超低空飞行以防止错过任何可能搜索到的线索,围绕着可能出事的地方,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寻找。

一支军民联合的队伍在往库木库都克方向,同时有一支部队在疏勒河地区进行搜索。

但是却一无所获。

从6月底到7月初,搜救队无几乎将彭加木可能出事的地方犁了一遍。

地上的人焦急地呼喊着,天上的飞机一遍又一遍地飞,还从上海、南京等地借了6只高水平的军犬。

7、8月份的时候,罗布泊已经进入了高温季节,地面温度达到了70℃,警犬连走路都困难了。

搜救行动一直持续到了8月25日,附近几千平方公里的范围都摸索过一遍,但是依旧没有任何踪迹。

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承认,但是必须得接受的事实:彭加木,已经遇难了。

科考队的队员们推测,彭加木可能是在出去找水的过程中,因为气候恶劣导致旧病复发,不慎在沙漠中晕倒,随即被流沙掩埋。

还有人认为彭加木可能是不幸掉入了土河中,再也没能爬上来。

“土河”是沙漠中的一种地形,一条条暗沟上面被细沙所掩盖,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区别,深的沟可能有几十米。

人一踩上去可能就会掉入暗沟中,几分钟爬不上来就会直接被沙子掩埋。

如果被黄沙掩埋,确实很难寻找。

由于彭加木在沙漠中失踪,没有留下任何的踪迹,所以针对彭加木的失踪之谜也有不少的说法。

这些说法中有一些相当离谱,比如说彭加木被劫持,甚至有人说他叛变了。

劫持说的支持者认为,彭加木是在独自外出的时候遇上了敌特,可能被截往附近的苏联,也有可能是被杀害了。

这个可能性其实不大,很多探险家都折在了这一险地,这里就不是敌特可能活动的地方。

而且在直升机的搜寻中并没有发现敌特活动的痕迹。

还有人认为他遇上了外星人,这种说法没有任何依据,纯粹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不过有一种猜测,那就是叛逃说。

这些人认为彭加木是贪图美国的优渥条件,借失踪为由叛逃去了美国,还有人信誓旦旦的说在美国见到了彭加木。

这就属于欲加之罪了。

1956年的时候,彭加木就放弃了去国外深造而留在国内。

如今他又将全身心投入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正是大展拳脚的时候,怎么会叛逃呢?

而且彭加木曾经被检查出身患恶性肿瘤,是组织上想尽办法弄来了许多先进的药物,才保住了他的命。

在探索过程中,恶劣的环境又让他的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样一个人叛逃有什么意义呢?

迄今为止,我们依旧没有找到彭加木的遗体究竟在何方。

但是一个将全身心奉献给新中国科研事业的科学家是值得尊敬的,毫无依据的恶意揣测,是对烈士的亵渎。

参考资料

夏杨,王雷.彭加木失踪八说都是谜.科技潮,2006(5):54-55.

林志.彭加木:魂归罗布泊.新西部,2006(9):25-27.

奉献.彭加木塔克拉玛干失踪内幕.柴达木开发研究,2003(1):70-72.

0 阅读:3
博恩话史

博恩话史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