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战国末年至秦朝初期这段风云激荡的岁月里,李斯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且充满争议的关键人物。他从楚国上蔡的一介布衣,凭借自身卓越的才学与胆识,登上大秦帝国的权力巅峰,为秦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世之功;然而,其晚年却深陷权力的泥沼,做出诸多为人诟病之事,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李斯的一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又充满跌宕起伏的史诗,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出身平凡,志存高远寻机遇
李斯出生于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家境贫寒。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平凡的出身意味着上升的道路布满荆棘。然而,李斯从小就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志向与抱负。他不甘心于在这平凡的生活中沉沦,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年少时,李斯在郡里担任小吏,负责掌管文书等琐碎事务。这份工作虽然平淡无奇,但却给了李斯观察社会的机会。一次,他在吏舍的厕所中看到老鼠,这些老鼠瘦小枯干,毛色灰暗,见人便惊慌逃窜,在污秽的环境中艰难觅食。而后来他在仓库中看到的老鼠却截然不同,这些老鼠个个肥硕光鲜,在堆积如山的粮食间悠然自得,毫无顾忌地享受着美食,也不怕人来打扰。目睹这两种老鼠的巨大差异,李斯不禁感慨万千,他由此悟出了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的道理。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成就高低,就如同这老鼠一样,关键在于所处的环境和平台。这一感悟如同火花,点燃了李斯心中追求卓越的熊熊烈火,坚定了他外出求学、寻找机遇的决心。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李斯毅然辞去小吏之职,踏上了求学之路。他听闻荀子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荀子的思想融合了儒、法等多家之长,学识渊博,声名远扬。于是,李斯长途跋涉来到齐国,投身于荀子门下,学习 “帝王之术”。在荀子的悉心教导下,李斯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深入研究治国理政的方法和策略。荀子注重现实,强调 “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法律的约束来规范行为。这一观点对李斯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更加倾向于法家的理念,即通过严明的法律和有效的统治手段来治理国家,实现富国强兵。
在稷下学宫,李斯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知识,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后来同样名震天下的韩非。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才华横溢,对法家思想有着深刻的见解。李斯与韩非在学术交流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虽然他们后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这段同窗之谊在他们的人生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荀子门下求学的时光,为李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他日后在政治舞台上的崭露头角做好了充分准备。
初入秦国,崭露头角展才华
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斯自觉学有所成,决定离开稷下学宫,寻找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当时的战国局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七国中的霸主,展现出了统一天下的趋势。李斯敏锐地察觉到,秦国将是自己实现抱负的最佳选择。于是,他告别了恩师荀子,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
公元前 247 年,李斯来到秦国,此时正值秦庄襄王去世,年幼的嬴政即位,吕不韦以相国身份把持朝政。李斯深知吕不韦在秦国的权势和影响力,于是设法投到吕不韦门下,成为了他的门客。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李斯很快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被任命为郎官。这一职位虽然品级不高,但却让李斯有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机会。
李斯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向秦王嬴政上书,阐述自己对天下局势的看法以及秦国统一天下的策略。他在书中指出,秦国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实力,如今正是统一天下的绝佳时机。他建议秦王嬴政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采取 “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的战略,通过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方式,逐步消灭六国。秦王嬴政读了李斯的上书后,大为赞赏,认为他的见解独到,分析透彻,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于是,嬴政立即召见李斯,与他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谈。在交谈中,李斯凭借其出色的口才和卓越的见识,进一步赢得了秦王嬴政的信任和器重。嬴政当即任命李斯为长史,让他参与秦国的政治决策,并按照他提出的策略,积极开展统一六国的准备工作。
此后,李斯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他积极为秦王嬴政出谋划策,协助嬴政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治、军事和外交策略。在政治上,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提高君主的权威;在军事上,他建议嬴政派遣谋士携带重金前往各国,收买、贿赂各国的权臣,破坏各国之间的合纵联盟,为秦国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在外交上,他倡导 “远交近攻” 的策略,即与远方的国家保持友好关系,集中力量攻打邻近的国家,逐步扩大秦国的领土。在李斯的辅佐下,秦国的统一进程不断加速,先后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等国,为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助力统一,位极人臣掌大权
随着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不断加快,李斯在秦国的地位也日益提升。公元前 237 年,秦国国内发生了嫪毐叛乱事件,吕不韦因与嫪毐有牵连,被免去相国之职,不久后自杀身亡。李斯因在平叛过程中表现出色,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进一步重用,被任命为廷尉,负责掌管秦国的司法审判工作。廷尉作为秦国的最高司法长官,位高权重,这充分显示了秦王嬴政对李斯的信任和倚重。
在担任廷尉期间,李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对秦国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完善。他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细致的法律法规,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秦国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备,为秦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李斯还积极参与秦国的政治决策,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他不仅在军事战略上为嬴政出谋划策,还在外交谈判、情报收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前 221 年,秦国终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秦王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李斯被任命为丞相,成为秦朝的最高行政长官。此时的李斯,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位极人臣,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作为丞相,李斯协助秦始皇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制定国家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他积极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同时,李斯还建议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文字。这些措施对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李斯的辅佐下,秦朝的国力日益强盛,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秦始皇对李斯的才能和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他信任有加。李斯也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成为了秦朝政治舞台上的核心人物,对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沙丘之变,一念之差铸大错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降临。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临终前,留下遗诏,让公子扶苏继位。扶苏为人宽厚,贤明仁德,他对秦始皇的一些严刑峻法持有不同看法,因此与秦始皇产生了一些分歧,被派往上郡监军。而赵高,作为秦始皇的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掌管着皇帝的印玺和诏书。赵高心怀不轨,他与公子胡亥关系密切,企图拥立胡亥为帝,以便自己能够掌握更大的权力。
为了实现自己的阴谋,赵高找到李斯,对他进行威逼利诱。赵高深知李斯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家族命运的担忧,他对李斯说:“皇上驾崩,遗诏赐给扶苏,扶苏一到咸阳,就会立为皇帝,而您的丞相之位必将不保。公子胡亥仁慈善良,若能拥立他为帝,您的地位和荣华富贵将得以延续。” 李斯起初坚决拒绝,他认为篡改遗诏、拥立胡亥是大逆不道之举,会危及国家的稳定和自己的声誉。然而,在赵高的步步紧逼和软硬兼施下,李斯最终动摇了。他想到自己多年来为秦国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所付出的努力,想到自己家族的利益和前途,心中的天平逐渐向赵高倾斜。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李斯最终选择了与赵高合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赐死扶苏,拥立胡亥为帝,史称秦二世。
沙丘之变成为了李斯人生的转折点,这一错误的决定不仅改变了秦朝的命运,也为他自己埋下了祸根。秦二世即位后,在赵高的操纵下,变得昏庸无道,荒淫无度。他大肆诛杀皇室宗亲、朝廷大臣,导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而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不得不迎合秦二世和赵高,参与了一些迫害忠良的活动。他的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和反感,也使他逐渐失去了人心。同时,随着赵高的权力不断膨胀,他与李斯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赵高为了独揽大权,开始处心积虑地陷害李斯,试图将他置于死地。
权斗失败,腰斩咸阳终成空
随着秦朝政治局势的日益恶化,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李斯作为丞相,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内心十分忧虑。他多次向秦二世进谏,希望秦二世能够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停止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局势。然而,秦二世不仅对李斯的建议置若罔闻,反而对他心生不满。此时的赵高趁机在秦二世面前诋毁李斯,说李斯对秦二世的统治心怀不满,企图谋反。秦二世生性多疑,在赵高的挑拨下,对李斯的信任逐渐动摇。
公元前 208 年,赵高诬陷李斯的儿子李由与农民起义军勾结,意图谋反。秦二世信以为真,下令将李斯逮捕入狱。在狱中,李斯遭受了残酷的折磨和审讯,但他始终坚称自己无罪。他怀着一丝希望,向秦二世上书,陈述自己对秦朝的忠诚和贡献,希望秦二世能够明察秋毫,还他清白。然而,他的上书被赵高扣留,根本无法送到秦二世手中。赵高为了坐实李斯的罪名,派人对李斯进行严刑拷打,逼迫他承认谋反。李斯不堪忍受痛苦,最终被迫屈打成招。
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腰斩之刑,行刑地点在咸阳闹市。临刑前,李斯望着一同被押赴刑场的次子,心中充满了悔恨和悲痛。他对次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曾经,他从楚国上蔡的一个平凡小吏,怀揣着远大的抱负来到秦国,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而如今,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随着刽子手的刀落下,李斯的生命戛然而止,他的一生充满了辉煌与荣耀,也充满了遗憾与悲剧。
李斯死后,秦朝的局势进一步恶化。秦二世在赵高的蒙蔽下,更加昏庸残暴,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李斯,这位曾经在大秦帝国的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一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他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措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他在沙丘之变中的错误抉择,以及晚年为了保住权力而做出的种种不光彩行为,也让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李斯的故事,成为了后人反思权力、道德和历史发展的生动教材,时刻提醒着人们在追求权力和成功的道路上,要坚守正道,不忘初心。
历史影响,功过是非任评说
李斯虽然身死,但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极为深远,其功过是非也成为后世长久以来争论的焦点。
从功绩方面来看,李斯对秦朝的建立和巩固居功至伟。在政治体制构建上,他力主推行郡县制,彻底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制下诸侯割据的局面。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央政府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地方,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政治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历代王朝,虽在具体行政区划上有所调整,但郡县制的基本框架始终得以延续。例如,汉朝初期虽曾部分恢复分封制,但很快就引发了 “七国之乱”,之后便逐渐削减封国势力,强化郡县制;唐朝的州县制、元朝的行省制等,都是在郡县制基础上的发展与完善。
在文化领域,李斯建议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推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得政令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文化典籍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这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治理,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后,汉字虽历经演变,但始终保持着统一的体系,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的举措意义重大。统一的度量标准,消除了各地贸易往来中的计量差异,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它方便了国家对税收、工程建设等经济活动的管理,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物资流通和经济交流,为秦朝以及后世王朝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李斯的过错同样不容忽视。沙丘之变中,他为了个人私利,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拥立昏庸的秦二世,这一行为严重破坏了秦朝政权传承的合法性和稳定性。秦二世即位后的倒行逆施,使得秦朝迅速走向衰败,各地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李斯虽然后期试图劝谏秦二世改变政策,但为时已晚,他自己也深陷权力斗争的泥潭,为了保住丞相之位,参与了一些迫害忠良的行动,进一步加剧了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混乱。他的行为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和政治准则,也损害了自己的声誉。
此外,李斯在文化政策上的一些做法也备受争议。秦始皇时期的 “焚书坑儒” 事件,虽然主要决策者是秦始皇,但李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事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巨大损失,许多珍贵的典籍被焚毁,大量的学者被杀害,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尽管这一举措的初衷可能是为了统一思想、维护秦朝统治,但手段过于极端,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李斯的一生,是在权力与理想、道德与欲望之间不断挣扎的一生。他的功绩和过错都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研究和反思的重要对象。他的故事警示着后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追求权力和实现抱负的过程中,必须坚守道德底线,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否则终将被权力所吞噬,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而他所推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政治实践,无论其动机如何,都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