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解放战争,很多人立马就会想到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那时我人民军队意气风发,气势如虹,以摧枯拉朽疾风扫落叶之势,在大陆地区从北南下,由东到西,挥师各地节节胜利,对手的国民党军队,打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可以用兵败如山倒,一败涂地来形容,许多国军将领都是不堪一击,根本不是我军的对手,其战场表现都堪称灾难,有的成了俘虏,有的火线阵亡,仅有剩余少量的人马,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最后逃往台湾。

当然,凡事有例外,这期间局部战场上却出现了一些意外,比如在全国绝多数地方都解放的1949年冬,正是新中国召开完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之后,我军在沿海一带就有过二次重大损失:即我方称为金门战役和舟山战役,而台湾方面却称为古宁头大捷和登步岛大捷。

先说说1949年10月下旬的金门战役,我28军3个团共9000余名官兵,挤上300条木船,从大陆的莲河、大嶝、澳头等港湾出发,在夜色掩护下,扑向金门岛最狭窄的中间地段,琼林。根据28军前线总指挥的部署:一处撕破,四面开花,隔绝阻塞,各个击破,各部加强炮火封锁敌舰,阻止援兵,截击逃窜之敌。

遗憾的是计划不错,却赶不上变化,先是强渡海峡的队伍遭到猛烈的东北季候风,加上汹涌的海潮的袭击,令船队很快失去队形,偏离航道,没有在预定地点靠岸,虽经我军奋力拼搏,部队全部登陆成功,却在金门西北角的龙口、古宁头一带滩头登陆,要知道这里可是敌人火力超猛的地方。但是这点困难并没有吓到我英雄的军队,我军依然以超强的战斗力一举攻点敌人的诸多阵地。

然而,就在这时,敌人的后续援兵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一来切断已经登陆部队的后路,二来阻住后续登陆部队来援,从而导致这支部队成为一支孤军,在敌人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还有装甲车等的攻击下,我军的核心阵地逐一被攻破,余部退至海滩阵地,激战竟日,我军愈打愈少,将士们不仅两天两夜未进一粒粮食,连水源也断了,我军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大部牺牲。退至古宁头以北断崖下沙滩的最后一支解放军1300多人遭到猛烈攻击以后,亦全部被击溃,金门战役正式结束。是役,我登岛部队共3个多团9086人(内有船工、民夫等350人)大部分壮烈牺牲,3个团竟成建制地覆没,一部分被俘。这是解放战争我军的一次重大损失的战役。

无独有偶,就在金门战役失利后的一个星期,即1949年11月3日晚10时,,我军再次发动解放舟山群岛的登步岛战役,第一梯队各突击营100多艘舰只起航,乘风破浪奔向登步岛。桃花岛炮兵部队根据白天标记的目标对登步岛进行了猛烈炮击。在进入敌人滩头阵地之前,船队被敌人封锁,子弹叮叮叮地砸在船上。不幸的是,风向突然逆转,使得许多船只难以靠岸。陶继藩团长乘坐的指挥船,船老大被子弹击中牺牲,船只突然掉头向后跑。陶团长和警卫员及时接替掌舵,恰好一股气流使船掉头直冲敌岸,并一举击退了岸边的敌人成功登岸。

我军第一梯队占领滩头阵地后,按事先约定点燃三火,向桃花岛师指挥所报告登陆成功。由于当晚风向突然改变,计划从中路突破的182团1营和2营两个连未能在岛上登陆,随后第二梯队的船只也无法驶出桃花岛。实际上登陆部队约二千人,依旧按原定计划迅速勇敢地向纵深进攻。然而,到了第二天,登步岛战局突然急转直下。敌人在飞机和军舰的火力掩护下相继从鸡冠礁渡口登陆。

就像金门战役一样,我军登岛部队没有后援,整个阵地笼罩在火焰和烟雾中,枪声震动了大地,弹片和被吹走的瓦砾像雨一样飞了下来。炮台山到处都是烟雾、火焰和弹坑。虽然我军非常英勇,顽强作战,一次又一次击退进攻的敌人,阵前有许多敌人的尸体。无奈敌人越打越多,并连续不断发起冲锋。

连续多天,我军的登陆部队在没有水、食物、防御工事和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勇敢顽强地抗击了敌人优势部队的进攻。在战斗中,我军战士怀着为革命先烈报仇的豪迈气概,始终不渝坚持冲锋,可谓气势如虹,干部伤亡时,战士自动接替指挥;如果弹药不足,就利用战斗间隙从阵前敌人尸体中收集;当子弹打光,他们会用刺刀、铲子、石头和敌人肉搏;如果敌人冲上去攻占了阵地,幸存的战士就会拉响手榴弹或炸药,和敌人同归于尽;我军官兵保卫阵地的壮举,涌现出了众多的战斗英雄,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由于敌人过分强大,我军又是孤军深入大海,以现有兵力,既要巩固已占领的岛屿,又要完成攻占任务,力量明显不足,加上外援的船只被炸毁,抢修需时,海上运输线长,又有敌舰艇阻扰,粮食弹药运输十分困难,没有空军的掩护,少量的船只暴露在敌机下,即使登陆成功,一旦敌人增兵,我军背水作战,我军虽然登岛成功,却未能实现歼敌占岛屿的预定计划。但以5个营的兵力,与飞机、军舰火力支援下的敌6个团激战两昼夜,连续打退20多次进攻,坚守了主要阵地,造成伤亡1488人的重大损失。这便是解放战争仅次于金门战役的一次重大损失。

解放战争金门战役和舟山战役的失利,从客观上来说,正是体现我军的短板,陆地作战犹如猛虎下山,对于渡海登岛作战完全是陌生的,属于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单靠勇气干劲是不够的,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制空权,敌人空军随便出动几架飞机,就能把我军的运输线炸断,二是没有制海权,连像样的登陆舰都没有,全靠木船和渔船,能装人就不错了,运输重装备压根没戏,增援的木船也人家的铁甲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三是火力太弱,没有炮火支援,滩头部队被坦克压着打,天上还飞着敌机,敌军一开火,只能干瞪眼,想翻身都翻不了。

当然,我军的失利还有主观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轻敌。没有充分考虑到国民党军的海、空军作战因素,没有考虑到渡海登岛作战的各种变化条件,低估了故人死守舟山抵抗的决心与部署,轻敌骄傲与急躁所致;二是准备上很不充足,根本没有落实上面的指示,对潮汐和风向变化频繁,帆船航行时难以把握方向等问题认为无关紧要。三是没有海战经验,更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人称战士都是旱鸭子,根本不会游泳,还会晕船;四是情报工作也跟不上,没搞清敌情就上了,结果吃了大亏。

金门战役和舟山战役的连续失利,对一支部队的胜利信心来说的确不容小觑,让高层指挥人员反思渡海作战,由此影响了解决台海问题的进程,当然,随后朝鲜战争的暴发也是原因之一。不过,对老蒋来说,在大溃败的背景下无疑打了一针强心剂,欣喜欲狂,极度渲染胜利,从他后来公开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写道:金门、登步之役,不仅影响于定海今后之防务,而于全般士气亦更振作矣。为此,下令大肆宣扬,以“北有登步,南有金门”并提,认为是两次“大捷”。还抛出所谓的“登步英雄师”,称全军上下要发扬所谓古宁头和登步之精神。

登步之役,除了老蒋之外,一些好事者也是欣喜无比,时人写诗曰“登步复登步,踏进中原路,再造新中国,灵兮其永护,香放自由花,围绕英雄墓。白骨黄土,千古留芳,冲天浩气,日月争光。”为此,相关人员自然得到隆重的嘉奖,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时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舟山指挥部主任,舟山登步岛之役国军最高长官,统一管理舟山军政事务,督导实际负责军事指挥官国军中将郭忏。

郭忏,字悔吾,浙江诸暨和济乡东山吴村人,郭忏一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和长兄便担负起抚养之责。由于家境贫寒,郭忏在进入私塾后不久就面临辍学的尴尬境地。求学心切的郭忏在得知浙江陆军小学是一所官办免费学校、且学习内容与普通小学无异后,便决定前往杭州投考该校,就此走上了军人的道路。辛亥革命时,作为学生军的郭忏和同学们一起加入浙江光复军,曾参加过攻打军装局和巡抚衙门的战斗。杭州光复后,郭忏在浙江陆军第5军(军长朱瑞)担任参谋、副官等职,后在其连襟——第49旅旅长周凤岐的推荐下,考入了武昌第二预备学校。

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后,转入保定军校候补生第2大队接受士兵入伍训练,被编入军校第六期炮兵科第2连,开始了正式的军官养成教育。在保定军校毕业后便返回浙江,在浙军第2师(师长张载扬)炮兵团(团长张国威)担任少尉见习、中尉排长等职,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因有文化又读过正规军校,加上作战勇敢,很快得到晋升,相继担任营长、团长、旅长,军衔为少将,后来加入了陈诚的土木系,成为第18军少将参议,逐渐成为陈诚的得力干将。在“”围剿“红军时,郭忏先后担任总司令部参谋处少将处长、江西省第3区行政督察专员,在吉安的安福办公,维护辖境治安。

在当年与红军的作战中,郭忏所参与谋划与指挥的部队52师和59师两支部队作为中路军,由江西乐安两路东进,以52师为右纵队,沿太平圩、登仙桥、大龙坪向黄陂前进;59师为左纵队,沿罗山街,龙王庙、霍源向河口前进向红军进攻,然而走着走着,突然他的侧翼枪声大作起来,原来红军在乐安到宜黄黄陂一线的早就张网以待,原来这一带山深林密,路小地陡,恰好此时天气大雾弥漫,并伴随着蒙蒙细雨,山里雾气浓重,山路崎岖狭窄,泥泞难行,10米之外人物难辨,两师之间还被一大山分割,根本无法进行通信联络。在红军的猛烈打击下,52师在草台冈全军覆没,师长李明被击毙。59师亦大部被歼,师长陈时骥当了俘虏。

郭忏负责收拾两个受到重挫的烂摊子,在工作中以“重调查研究,重事实根据;不轻听汇报,不武断下结论”的作风逐渐得到了陈诚的信任。被调到武昌的陆军整理处办公厅担任中将主任,辅佐处长陈诚整训鄂、豫、皖、浙、赣等省部队,还兼任武汉行辕城防组委员,参与了对武汉周围江防、陆防的工事构筑,后来还担任了很多职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忏军先后担任第94军军长、第33集团军副总司令等职,在湖北战场和日军浴血奋战,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1940年初,武汉会战结束,日军企图进一步西进。宜昌这个地方,一下子成了拱卫重庆的关键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郭忏被任命为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统辖4-5个军的兵力,负责宜昌及周边地区的防御任务,可谓是位高权重。

此时,驻武汉的第二任11军司令园部和一郎中将,集结了20万兵力,野心勃勃要拿下宜昌,直逼重庆。著名的枣宜会战打响。为了迷惑中国军队,狡猾的园部和一郎耍起了阴谋诡计,故意散布消息,说这次作战只是为了歼灭第五战区主力,并没有占领宜昌的意思,谁知一些高层指挥人员真的上了鬼子的当,战区统帅部令郭忏的江防军主力依托襄河、东荆河右岸阵地,全力阻击日军渡河,以消耗日军兵力,配合友军在荆州、当阳东南地区与日军决战。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部队悉数调出后,用调虎离山计的园部和一郎趁宜昌防线空虚,以第3、6、13、40等四个师团的兵力发起进攻,1940年春夏之交,日军果然趁宜昌防线空虚,集中优势兵力发起猛攻。郭忏手中根本已无部队可供调用,他只能向重庆告急请求增援。留守的军队虽然奋勇抵抗,但终还是因为兵力不足、装备悬殊,防线逐渐崩溃。日军为达到确保宜昌威胁重庆、彻底切断湘鄂间交通的目的,又命第13师团发起反攻,宜昌再次沦陷。

宜昌的失守,重庆的门户就此打开,一时间震动了重庆各界,人心惶惶。整个国民政府都陷入了巨大的震动之中。随后立即要追查导致宜昌沦陷的直接责任人,不过从战略层面来说,这次责任自然是最高统帅部和战区的一把手,因为郭忏所部是他们下令调出的,第一责任人自然是老蒋,同时还有五战区最高指挥者李宗仁,对宜昌失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我当时的战场形势下,不可能拿这么高层的军事人物来开刀,但总得有人背黑锅以平息国人的忿怒,于是,一线指挥人员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郭忏被逮捕归案。

随后,郭忏在重庆军事法庭开庭审判,并作出判决,因“指挥失当”被撤职,军衔从中将直接降为少校,被关押在重庆。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郭忏,从中将军衔一夜之间连降六级成了少校,成了抗战期间军衔变动幅度最大的将领,人称堪比清朝年羹尧连降十八级的,不过,郭忏心态很好,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沉默,既不申辩也不推诿。并写了一个认罪书,大意是承蒙钧座不断提拔,委以江防重任,理应感恩图报,建立功勋,无奈能力浅薄,指挥乏术,致使宜昌名城沦陷敌手,树戾昭彰,百身莫赎。但报国有心,尚欲再接再厉,效命疆场。蒙承钧座俯念追随多年,不无微劳足录,发往军前,戴罪立功,蹈汤赴火,在所不辞,不胜迫切待命之至。

据《陈诚回忆录》记载,郭忏被关押期间曾对探视的同僚说:“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若追究上峰责任,恐动摇军心。”这种“代人受过”的姿态,反而赢得了陈诚的信任。他表面上是判刑,只是作作样子给世人看,但实际上很快就出来了,并且官复原职,甚至还升官了,成为参谋本部参谋次长,主管装备补充。到了解放战争后期,他被任命为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舟山指挥所主任。

舟山群岛坐落在杭州湾外的东海海域,由400多个岛屿组成,包括舟山本岛、岱山岛、长涂岛、普陀岛、桃花岛、六横岛、登步岛、金塘岛、梅花岛和大榭岛等,总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舟山本岛是其中最大的岛屿,面积523平方公里,作为浙江省的重要港口,能够容纳大型海轮自由进出,各航道均设有浮标以保障航行安全,同时也是海军的理想基地。岛上山脉众多,五雷峰、老虎山、茅头尖和竺家尖等山峰海拔最高,约为500米,可远眺周边海域。舟山群岛地处中国海上交通的关键位置,是上海、南京和杭州地区的海上防线,历来是军事战略重地。作为舟山防务的一把手,可见老蒋是对他寄予厚望。

不过,作为这里军政首脑的郭忏也确实是不辱使命,他到任之后,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先是下令舟山群岛进行所谓的“精神训练”,并加强了对岛上老百姓的控制,强迫守岛的军人宣誓“不成功便成仁,誓死守卫登步岛”。为了防止军内有人变节逃跑,把三到五个人编成一个小组,互相监督,一人投降,其他人也要受到处罚。另外,每个乡,保都由部队派指导员一人,与乡长,保长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休息,施行所谓的全民情报,全民警戒,全民动员。

其次部署军事防御系统,在岛上的兵力部置,原则是直接防御,推进沿海,纵深配备,互相支援。并作高点固守措施,各种火炮可以控制全岛和邻近海面;万一前沿阵地被突破,尚集中全力。后来发生的战斗表明,他在岛上的未雨绸缪真的派上了用场。当我军要解放登步岛时,他下令先以少数人员执行勤务,其余在掩蔽部内做好战斗准备,待命行动,当我军进入纵深时,又切断退路,进行猛烈攻击,使人员伤亡惨重,武器损坏大半,最后只好退却。

本来,作为所谓登步岛大捷的最高指挥官郭忏,正要妥妥地升官发财的时候,可能是由于命中消受不起的缘故,就在登步岛之战发生8个月零26天的1950年7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56岁,死后葬于淡水,并追授他生前梦寐以求的“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郭忏书法
老蒋还特意颁布所谓的《褒扬令》,称颂他:“志行沈毅,操履坚贞,起自偏裨,洊膺专阃,历预北伐剿匪诸役,理戎训士、允协机宜。抗战军兴,转战鄂西一带,胜利后,整军复员,均著功绩。嗣长联勤总部建立国防工业,筹供军品补给,三十八年调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舟山指挥部主任,尤能达成任务。方期益展勋猷,为国宣力。乃以积劳致疾,赍志溘逝,追怀曩绩,轸悼弥深。应予明令褒扬,用彰政府笃念忠勋之至意。“云云。后人看了只能一笑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