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居住地不远的广州花都狮岭王子山,因是珠江三角洲平原与山区的结合地带,因此,此地连绵起伏的山峰上,苍松翠柏环绕,仿佛一片翠绿的海洋,而深山幽谷之中,山溪潺潺,瀑布飞流,景色蔚为壮观。如今已经成为森林公园,每每有假期使到这里游玩,最感兴趣的是这里的一座海拔360米屹立山峰,延绵数十里的山,因其形状如芙蓉,且山上石头表面呈现烟墨色,形态宛如盛开的芙蓉花,故被命名为“芙蓉嶂”。

在小时候,看过一部当时最崇拜的电影偶像刘晓庆凭借主演的电影《芙蓉镇》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一开始认为应该就是这个芙蓉嶂有关联,到这里一看方知道花都的芙蓉镇非他彼芙蓉镇。然而,到了这里,村民们议论最多的便是座落在“土地坛”的洪秀全的祖坟“洪㳂三墓”。原来,在这座芙蓉嶂南麓,有三个小山岗突起,其中的名“土地坛”最大;左、右两边的分别名叫覆船岗、莺蜂窦。对面约一公里之遥,又正好与三座山岗相对的地方,有一座小山包名叫鳌鱼岗,左、右两边相距各几百米处,有名叫“狮”“象”两山,均以形似而得名。

再细看矗立在此的“洪㳂三墓”,青砖砌结,正中有花岗石造的墓碑,旁边还有花蓝供品之类,每年清明节前后这些天,来自花都旁边几个村的官禄布、花城、儒林村、赤坭、狮岭振兴村等好几个地方的洪氏族人都会过来祭祖,这个传统已坚持了多年。每次都有好几百人,今年的清明节天气特别好,没有下雨,当天祭祖场面很热闹。中午十二点烧炮仗、点香烛。祭祖之后,大家就在水库旁边午餐,通常都有烧猪、酸菜,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据称这些人均为洪秀全的旁系族人。

在这些扫墓的老一代人的口中,每说起这名祖宗的安葬地时,说得最多的自然是江西定南凤岗镇人赖布衣写了一首诗而得名,诗云:头顶芙蓉嶂,脚踏土地坛,右有覆船岗,左有莺蜂窦,鳌鱼把水口,狮、象守门楼。谁人葬得中,代代王公侯。称这的确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

据安葬在这里的墓主人年龄较大的后辈人介绍,洪㳂三埋在这里之后,几十年光阴是一眨眼的功夫,洪氏一族也从福源水村迁到了天马河畔的官禄㘵村,几代人就这样平平淡淡、默默无闻地过去了。一直到了洪老汉的四代嫡孙洪镜扬,这一天正值1814年1月1日,晴朗的天空忽然被一阵怪风吹来了厚厚的乌云。刹那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天地变色!洪镜扬家,突然传出了一声婴儿的啼哭声。洪镜扬的第三个儿子降生了!奇怪的是,随着洪秀全的降生,风停雨住,天空出现了一条七色彩虹,非常漂亮。由于这孩子出生时的情形有些火爆,故其父给他取名叫洪火秀。

当时,洪家在村里算是比较富裕,至少衣食不用愁,由于他家三代人的勤劳俭朴,还建起了一排6个单间并建的平房,同时,家里有钱让火秀去启蒙读书,他五岁那一年便在“书房阁”开学,学习四书五经。小的时候虽然没有在家当“小天王”的任性,但的确是天赋异禀,才华出众,因为他十几岁的时候曾经考过花县第一名的成绩,在当地绝对算是天才、学霸一类的人物,他一下子乐坏了,因此,村里人都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日后肯定可以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探花、榜眼的材料,必定是高官任做,驷马任骑的人物,荣归故里,岂不美哉。

然而,理想是丰满,现实却是骨感,正当洪火秀信心满满,自视极高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却名落孙山!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屡考屡落榜,半个秀才也没有捞上来。他的后人介绍,洪秀全最后一次到广州府参加科举考试是清道光八年,考试有两大题,一是默写四书五经之类,洪秀全平时功课十分娴熟,很快他就顺利做完,而且写得又快又好,接着,需要写一首以“龙飞凤舞”四个字鹤顶格体裁的诗,只见他稍作思忖就一挥而就,诗云:龙为天子子为龙,飞腾凌驾五湖风;凤处深山虽是鸟;舞动英姿万世崇。阅卷时考官一看洪秀全试卷,诗句通畅,气势磅礴,才华出众,可以考虑录取。

但接下来看看书法,便毫不犹豫地把他给刷下来了。不过,我们从珍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洪秀全亲笔诏书的书法真迹可以看出,洪火秀虽然临摹过字帖,字体虽然算是端正,只不过下的功夫不够深,点画随意,结构安排不合理,比起同时代的读书人一生都在使用毛笔作文写诗,熟能生巧,大部分人练就了一手工整、漂亮的毛笔字来说,整体水准非常的一般,根本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的试卷打入了冷宫。心灰意冷的他便发了神经,后来便干脆弄了个组织,认为要铲除天下不平事,搞个太平的世道。因此,他起事造反之最先的诱因就是认为科举考试的不公平。

1851年,在广西金田村揭竿起义,策动了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组织最完善、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运动,一时席卷半个中国,建号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自封天王,自己开科取士,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宏愿。接下来洪秀全领导这支部队北伐、西征,一路势如破竹,这引起了咸丰皇帝的极大恐慌,非常迷信的清朝皇帝一方面下罪己诏,稳定人心;另一方面对首逆进行“诛九族”外,又下令:务将洪首逆广东花县祖坟掘毁,并其坐山后,概行凿断,以消逆焰而惩大憝。意谓断其“龙脉”。随后,只当了十三年天王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失败了,但洪秀全高祖洪㳂三墓依然静静在芙蓉嶂山脚下的草丛中无人问津。

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洪秀全创建的太平天国灭亡66年后的二十世纪30年代初,芙蓉嶂又热闹起来。原来,在清朝灭亡之际被晚清贵族称之为“多出逆首”最乱的地区之一广东,这些年来大小军阀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军阀们像走马观花般你方唱罢我登场,忽而下野,忽而上台,或而皈依佛门,这些年先后出现的陈迥明、陈铭枢、张发奎、李济深等大小军阀,独独这陈济棠通过一系列独特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游刃于军阀混战之中,在粤地独树一帜,最终夺取了广东的实际统治权长达多年,而表面上,全国党政军复归于统一,但其仍维持半独立局面,还不时与老蒋分庭抗礼,故陈济棠被人称为“南天王”。

陈济棠这人真有意思,先说他的籍贯是广东省防城县东兴马路镇马路村茅坡组,至今在村里还留有他家的老宅,名叫陈公馆。后来,他老家这块地方归广西管了,现在它是广西的地盘。所以后人这么说,陈济棠以前算是广东人,现在嘛,应该算是广西人了,一脚踏二省,只能说他是二广人了。

再说他的家庭,据陈济棠的胞兄陈维周撰的族谱记载:陈济棠父亲陈金益娶妻邓氏(邓慰慈),让有六子,长子济华、次子济隆、三子济岳、四子济恩、五子济湘、六子济棠,他为最小,其五个兄长大哥济华,7岁因出痘成残后习医卜星相术为生,二哥济隆在老家做点土木工,兼营商稼穑,三哥济岳,致力于农耕,体弱多病,40岁而终,四哥济恩读书时考取邑庠生,因端午节参与龙舟赛,41岁不谙水性溺亡。只有五哥济湘,字维周,在陈济棠发迹之后,一直跟着他在部队里混,在弟弟的罩着下,先后担任中尉军需官、军需科长、盐务使、防城县长、绥靖公署副官处长、第一集团军少将总务处长、两广盐运使、第一集团军警卫师长、中将军长、第六路军总部参议等。

在陈济棠的眼里,其家族人丁虽然旺盛,但环顾陈家上下,皆是碌碌无为之辈,唯一跟着他干事的哥哥陈维周,粗通翰墨,人亦精敏,从小到大跟着父兄笃信阴阳命相、堪舆卜算之术,此人非常迷信风水,总想走旁门邪道,指望通过寻找所谓的“龙口正穴”一来永葆南天王的荣誉,二来助力弟弟更上一层楼,不再成为受制于人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助力整个家族兴旺发达,飞黄腾达。陈济棠对陈维周可以说是言听计从,有话必应。对这件事情《李宗仁回忆录》中有明确记载:迷信和荒诞是陈济棠身上最明显的两个标签。

因此,陈维周对这事非常上心,先是回老家将祖父陈埰信的墓从望兴村迁葬到滩散那巴村对面小尖锋岭。继而又将其父及先祖相继迁葬,在这一过程中,听说右边山比左边山矮而欠佳,便请那巴村民挑土筑山,使左右两山一样高。墓用糯米饭与钢筋混凝土合筑,坚固异常。墓前三级半圆形大拜台,在第三拜台上建一张长五米、离地三米的装财进宝钢筋混凝土船。站墓前从下往前方远望,看到清沏见底,碧绿如带的那巴江蜿蜓曲折,由西往东映入眼帘。江岸与对面山脚间,是一块葱绿平坦农田,称大案台。大案台后的山岭,由小到大,层层叠叠。大案台两边的山峰则由矮至高,起伏交错。晴天站在墓前极目远眺,隐约见北部湾海面。坟墓背靠大尖锋岭,左青龙,右白虎。由于山势奇特,人称该墓地叫仙人坐椅。当地人议论纷纷,南天王此举正应了句老话:穷搬家、富迁坟。

当然,陈维周的这番努力,对陈济棠的仕途并没有多少起色,即使在战场上不是指挥失利,就是损兵折将,落荒而逃,甚至差点命丧沙场。尤其跟红军对垒时,更是一败涂地。此时又有人给他出瘦主意了,你要说在广东境内的风水宝地的事,那非得花县洪秀全的老家附近的芙蓉嶂莫属,其先祖正葬在“活龙口”上,多年后出了个天王,虽然只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但毕竟是打下了半壁江山,陈维周立马就信了,便马不停蹄地率领一帮喽罗赶到这里,正如上文说的,沉寂66年的芙蓉嶂又热闹了。

这一天,陈维周钱卖通当地村民带路,好不容易在一处草丛中找到了洪秀全高祖“洪㳂三墓”,坟就在土地坛脚下,由青砖砌筑而成,呈太师椅状,体量并不大,用材很一般,半点看不出有“龙气”笼罩之象陈维周站在土地坛上,对着洪氏祖坟左看看、右看看、前看看、后看看,总觉得此墓葬很一般,始终看不出所以然。倒是有一名手仔细打量起这里的山水,只见这里前后有山,北高南低,前方开阔;左右山形对称,两边小河相会,格局的确清奇。拍马屁对陈维周说,这风水叫做“前呼后拥,左右逢源”,正中的土地坛是“至尊至贵”之位。陈维周非常高兴,当即把母亲的骸骨迁葬到这里,目的很明确,要压倒洪氏祖坟一头。

陈维周回到广州向弟弟陈济棠细说风水宝地的事,还说“龙口正穴”应出真命天子,建议把母亲迁葬到芙蓉嶂土地坛。陈济棠懂得历史,他认为此地风水虽好,可惜洪秀全的祖坟虽然在此,也保不住他稳坐大平天国江山。陈维周说,这是因为洪秀全的祖坟葬的位置和方向有误,才功败垂成。陈济棠听到这里,立即放下公务便跟着弟风风火火地来到广州花都狮岭王子山芙蓉嶂堪察,看到这里果然风景优美,地形山势布局很好,很快便拍板把母亲的骨骸迁葬到土地坛,具体地方是在洪氏祖坟的上方。按理说,陈济棠老家东兴距离花县几百公里,他母亲怎会葬在洪秀全老家这里?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接下来,陈维周找到官禄㘵村一带洪姓子孙(洪秀全的旁支),让他们把祖坟卖给陈家。洪家当然不同意,但陈济棠先是借权威逼,又是重金利诱,逼得洪家出卖了祖坟,让陈济棠把母迁葬了进去,为了便于用汽车运载建筑材料和今后扫墓用,专门从旧花城修筑一条简易公路,经民安村、福源水库和现在的芙蓉花园,再过瀑布脚下,直到这里,工程之大,可想而知。安葬之时,广东省、花县军政要人、花城学校师生都来送葬,热闹非凡。为防别人盗墓,在现在水库底下原来水溪边修建营房,派一排驻军守墓。

1935年5月16日上海《申报》一则“陈济棠母安葬芙蓉嶂”为题的消息,记载了当时的情况:陈济棠月前斥资,购洪秀全之祖山芙蓉嶂一穴,并拨款三十万,经营墓地,移葬其母,现已工竣。陈济棠十五日晨九时,偕夫人莫秀英暨卫队等一行四十余人,由省乘车赴花县转芙蓉嶂。其母骸骨载以精致小棺,下午二时安葬。要知道,此时手握近20万大军的陈济棠野心更炽,幻想自己能成为“天之骄子”。

尽管如此,陈济棠依然忌惮老蒋而不敢造次,此后不久,陈维周便衔乃弟之命,去南京与老作促膝长谈。这又给维周一个最好的机会替蒋先生“看相”。祖上本有吉地,又得芙蓉嶂“王气”襄助,风水比蒋如何?陈维周还专程赴奉化溪口考察,得出结论:“蒋的祖坟不如芙蓉嶂的龙势远甚,而且蒋的气运将终,明年肯定要垮台,一蹶不可复振,代之而兴者便是伯南。据维周回粤语人,从相及祖坟看,蒋先生断难过1936年这一关。说也奇怪,老蒋的相倒是给维周瞎猎碰上死耗子给看中了。当年发生的“西安事变几乎使蒋先生丧命。不过其事的发生,是应在张学良身上,而不是陈济棠罢了。

就在陈母芙蓉嶂下葬后仅一年零三十三天,在其弟弟鼓动下自以为有“龙气”护佑的陈济棠更加雄心勃勃,反蒋态度从犹豫转向坚决,义无反顾发起“两广事变”。本非常自信地以为完全有能力取得胜利的陈济棠,先是认为其胞兄陈维周晋升为中将广东警卫军司令,其任为唯亲引起部下众将不满。经老蒋分化瓦解和收买其部下,余汉谋、李汉魂、肖佛成、陈融、刘庐隐、邓青阳、杨熙绩、林云陔、刘纪文倒戈,陈济棠借以发号施令的西南两机关随即解体。

特别是空军司令黄光锐、参谋长陈桌林分乘三架飞机于香港机场降落,各种飞机七十二架先后飞到南昌机场投蒋,见众叛亲离,大势已去的陈济棠,只得通电宣布下野。陈济棠与胞兄陈维周及卫士10多人一道,从黄埔鱼珠炮台登上“海虎”号军舰离开了广州。21时许,换乘英军“蛾”号军舰前往香港。至此,纷扰了五十多天的“两广事变”遂告结束,自此他再无翻身之日。

又过了几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香港。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派飞机来香港接知名人士,其中就有陈济棠。大概老蒋是担心陈跟日本人搞在一起,对他不利。可是同在香港的孔二小姐偏不领会姨夫的心机,硬是把上了飞机的昔日南天王扯了下来因为飞机要运她的狗德国黑贝。唉,如果当初不听高人指点,昔日威风八面,叱咤风云的“南天王”何至于命不如狗,此事的确令人唏嘘感叹。

迷信不可信,迷信更不可为。即使偶然碰巧有些所谓的应验,其实也都是事后诸葛亮,等事情发生之后的牵前附会,被人传得似乎很灵验。不过在科学尚不昌明的年代,有些风云人物都沉迷此小道,也并不觉得奇怪,毕竟有些东西无法解释,但如果像陈济棠一样过分奉信,听其哥哥的那一套,裁大跟头也是迟早的事情。更让后人叹息的是,陈济棠下野逃跑后,其母亲的墓因没有兵丁守护很快盗挖,后来他不得不把少量遗骸安葬回老家那良稔猛山父亲陈金益的墓旁,总算实现了陈济棠母亲生前叶落归根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