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先楚挖地道对付苏军,遭众人反对,俄乌冲突才知他无愧不败上将

议史纪 2025-02-06 08:39:28

韩先楚是我国颇负盛名的陆军将军,在所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中,他是最为机智勇猛,战功赫赫的一位。

然而随着年龄的渐长,他似乎还停留在他当年叱咤风云的那个时候,并未跟上时代的脚步。那时的军中小辈都说他是与时代脱节的老顽固,一桩军事决策差点要“毁了”他的一世英名。

直到多年后的今天,随着俄乌冲突的不断升级,大家这才发现韩将军当年的高明之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就要从多年前韩先楚还在兰州地区当司令员的时期说起。

珍宝岛战役

当时的韩先楚因其敏捷的身手,超强的领导能力而被中央重视。从时代的大背景来看,20世纪70年代,正是继1958年中苏关系局部恶化之后的全面恶化之际。

面对着全面高速发展的新中国,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单方面态度强硬地提出了联盟的要求。中方念及中苏友谊,多次婉拒。

赫鲁晓夫却还恬不知耻地提出要在中国旅顺建立“联合舰队”。赫鲁晓夫意欲何为,已然昭然若揭。

苏联并不是真心想要扶持新中国的海军发展,而是看中了“不冻港”旅顺四季皆可通行的优良海港资源。

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无理要求越来越具体,似乎下一步就要付诸侵略行动了。

毛主席态度庄严,言辞激烈地重申起底线,“新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国家,奉行的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我们拒绝一切与新中国进行利益的强捆绑,尤其是一些企图在中国的领土上谋取私利的行为。”

随着苏联贪婪的嘴脸日渐暴露,中苏两国最终走向了交恶的道路,在中国工业化建设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所有的苏联专家都被赫鲁晓夫一一调走。

当中国向联合国申请发展核武器的计划时,苏联调转矛头指向中国,与美国联手一起向中国投出了否决票。

不久后,赫鲁晓夫就因领导力地下而下台了,而中苏交恶的局面却并未得到改善。

1964年勃利日尼夫成为苏联的领导人。而这位新上任的苏联领导人,继续贯彻了对中的不友好策略,屡次在中国边境“擦枪走火”。

著名的“珍宝岛保卫战”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当时苏联的军队企图侵犯我国的边境,所幸我国的边防部队及时发现,将敌人悉数击退,成功反杀。

在国际外交领域,没有永远的朋友,亦没有永远的敌人。1969年的珍宝岛保卫战,很好的诠释了这句名言。

为了铭记在珍宝岛保卫战中,中国军队所展现出的杀伐果敢的决心和独立自强的意志。我国将从战争中俘获的一辆苏联坦克作为纪念品,安置在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韩先楚的战术

韩先楚,常说打仗要出其不意。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解放战争时期,韩先楚立下的战功数不胜数,其中有不少胜仗都得益于他出其不意的战术。

在威远堡战役和夜袭海南岛中,韩先楚灵活的作战策略成为了取胜的关键。

另外,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争中,韩先楚特殊的战术,在俄乌冲突的当下看来,也非常具有战略意义,

韩先楚发现美军在行军布局上存在明显漏洞,于是便瞄准时机,带着战斗力最为强悍的三十八军从左翼切入美国的军队。

美军被韩先楚出其不意的战术杀得溃不成军,在场的中国军人们见到此景,无不心潮澎湃,齐齐地发声:“三十八军万岁!”

面对当时北方苏联军队的威胁,韩先楚提出了挖掘坑道打地下战的构想。

兰州军区政委冼恒汉闻言,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在冼恒汉看来,这完全是浪费人力物力,就这样在地下待个几年,再勇猛无畏的军人也会蹉跎了。

一直持中立意见的王德也表示,战士们长期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身体怎么能受得了呢?长久下去我国军人的体质会越来越弱,最后恐怕就连最基本的体能训练都很难按时按量地进行。

可是韩先楚却无视这些反对的声音,继续命令工人们修筑战壕。战壕修好后,韩先楚更是把司令部搬到了地下,命令战士们在地下进行体能训练。

一些女战士们反映身体抱恙,同样的训练内容,在坑道里却经常会感觉很累,可是韩先楚却管不了那么多,一意孤行地要将坑道战术在兰州全军区陆续推行。

面对霸道的韩先楚,有许多人心怀不满。这件事甚至一度闹到了中央。以冼恒汉为首的一众“反坑道主义者”,希望中央能给个裁决,让军区恢复如常。

叶剑英听闻后,也对韩先楚的做法生出了几分疑虑,不禁问道,“坑道战是一战和抗美援朝时期盛行的打法。在拥有各种先进武器的今天,修建坑道会不会太落伍了?”

韩先楚却义正言辞的解释道,“苏联与我国北方的边境接壤,一但苏军南下,兰州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要是名刀明枪的打,我们不怕他,就怕他依仗自己着紧邻中国搞偷袭,到时顷刻之间,苏军的铁骑便会横扫整个大西北!因此如何做好防守攻略才是我国与苏军对峙的重中之重啊!”

叶剑英听完后觉得韩先楚说的也有道理,但是也不能不顾及将士们的感受,于是便采取了折中策略。

叶剑英主张坑道和营房同时修建,战士们的日常生活和训练都在地上的营房进行。只有在当班时期,才轮班进入坑道防守。

此举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战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减轻空气不流通和地下粉尘对将士们身体的不良影响。

冼恒汉和韩先楚在叶剑英的调和下,表面上达成了共识,但是叶剑英一走,韩先楚就命人将刚建好的营房悉数拆除。

韩先楚始终认为,国家正危在旦夕,战争可能一触即发。全员都应该抓紧训练,尽快习惯坑道的生活,而不是住在舒适的营房里享福。

王德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表达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坑道工艺并没有多少现代化的成分,属于“新瓶装旧酒”,韩先楚的思维可能还固化在二次抗美援朝的那个时代,并不具备接收新事物新变化的应变能力。

苏联的逆火超音速轰炸机一来,极有可能会把我们辛辛苦苦挖出的坑道炸毁,到时候多年的辛苦付出,和将士们的牺牲,都将付诸东流。

由于身体原因,韩先楚最终于1979年离开了兰州军区。

王德一度难以接受,这样一个固执的老头,怎么会突然离开呢?

他不禁向和韩先楚私交颇好的刘静海司令打听其背后的隐情,“坑道战的宏伟蓝图尚未完工,韩司令咋会舍得走呢?”

刘静海司令无奈回答道,“大家都难以理解韩老先生的心中所想,把他当做个老顽固似的哄着,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接受他的军事理论,韩老先生在这里待着也不甚开心,索性向中央申请调去军委任常委了。”

可是确如大家所说,韩先楚将军的军事理论真的是老掉牙了吗?

其实不然,坑道战的战术并非是韩先楚生搬硬套到苏军身上的,而是他经过多次的考察后,慎重定下。

早在提出坑道战理论之前,他就曾多次前往珍宝岛的战场,从战事遗迹中考究苏军的军事战略。

因此,坑道战的理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据实地考察得出的真知灼见。直到俄乌冲突逐渐白热化的今天,我们才明白这个道理。

乌克兰只是隶属俄罗斯的一个小盟国,俄罗斯要打乌克兰,乌克兰简直毫无反手之力。那么,它是靠什么抵挡俄罗斯的铁骑呢?

就是韩先楚当年提出的坑道战,俄乌冲突中,乌克兰现在针对俄罗斯所用到的战术,我国早在五六十年前就已经提出了。

乌克兰能够坚持这么久,靠的并不是先进的武器,而是灵巧的战术。

在俄罗斯的军队数量和战斗力都有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乌克兰方巧妙的采取了战壕战术。

躲在战壕中,俄罗斯的导弹飞来一个击落一个,躲在高山和丘陵的后面,瞄准时机适时使用火箭给予反击。俄罗斯的不少坦克都着了乌克兰的道,一整个有去无回。

俄罗斯的武器虽然先进,却也拿战壕中的乌克兰军队没有办法,反而白白损失了不少弹药。

仰仗着高明的战术,乌克兰军队在基辅、哈尔科夫、红利曼等战役中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俄罗斯的军队见此战况适时改变了战术,以战壕对战壕。从冒进疾冲改成了稳扎稳打。现代社会中,新生代的科技武器层出不穷,我们曾对它们寄予厚望,但是它们对自然结构的破坏力始终有限。

着眼于战争时,切记不要过度迷信高科技的力量,适时地采用合适的战术,保护优质的军事资源才是最佳策略。历史终将为韩先楚正名,韩先楚先生对我国军事领域作出的贡献将被永世不灭

0 阅读:28
议史纪

议史纪

分享历史知识,共享更有价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