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部分讲到,耶律大石因为反对天祚帝无厘头的反攻计划,最终同天祚帝彻底决裂,其率领自己的亲兵继续向西流亡,来到了辽境最西端的可敦城。当时耶律大石所部仅仅只有二百余人,而可敦城则位于大沙漠之中,可谓是易守难攻。
此时为1124年,虽然当时耶律大石尚未称帝,但是史学界普遍将耶律大石抵达可敦城的时间视为西辽政权的起始点。而在可敦城的数年间,耶律大石经历了天祚帝被俘的冲击,也尝试串联鞑靼人,西夏和南宋共同抗金。
可是因为四个政权间互相层出不穷的矛盾,耶律大石的“反金大联盟”构想始终未能实现。在耶律大石唯一的盟友鞑靼人反水之后,金军可是进犯契丹人在西境最后的控制区,耶律大石意识到如果契丹人无法扩大自己的活动空间,那么他们最后的火种也将会熄灭...
从1115年和金人第一次作战后,耶律大石已经和金人,宋人以及鞑靼人断断续续的作战了十多年的时间了,他从东一路被推向西方。可是他的目光却始终朝向着东方,朝向着故土,而如今,现实的锋芒逼迫着耶律大石不得不将自己的目光朝向西方,面向中亚。
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先行者的脚步虽然耶律大石在可敦城期间的外交工作堪称一场灾难,和鞑靼人的联盟以及对战马交易问题的冒进态度,致使鞑靼人最终倒戈向金朝,这几乎将可敦城政权逼上了绝路!但是耶律大石在可敦城期间招兵买马的工作还是做的很成功的,几年的时间内,耶律大石所部收编了辽国几乎完整的西境边军,同时从西夏北境招募了大量的契丹人和汉人士兵。
算上在西境以及可敦城招募的各部族士兵,耶律大石的兵力已经达到了数万人,宋国的报告是“十万人”,但是多半到不了这个数字。蓦然回首,耶律大石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了中亚地区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与蒙古高原相比,中亚的物产更为丰富,且控制着丝绸之路,是重要的贸易通道。与金人,宋人乃至西夏人相比,中亚政权更为弱小,其甚至不存在统一的大帝国,除了各种乱七八糟的小国和游牧部落之外,稍大的高昌回鹘也更加善于商贸和文化并不善战。
另一个政权则是回鹘人和葛逻禄人建立的喀喇汗王朝,这个国家在1041年分裂为东部和西部两个汗国,二者均向巴格达的塞尔柱苏丹称臣。高昌回鹘和喀喇汗王朝都和辽帝国有着密切的商业联系,甚至是姻亲关系。
这些渠道都使得耶律大石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二者的实力水平,更重要的是,耶律大石并不是第一个想要进犯高昌回鹘和喀喇汗王朝的契丹人。在耶律大石之前,向西侵犯中亚国家懂得契丹人劫掠事件其实时有发生,这并未被记录在《辽史》之中。
因为这些行为事实上都是边境部族的一种自发行为,可是正是这种自发行为,使得耶律大石在潜在的敌国境内也有着潜在的盟友。十二世纪二十年代,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托干汗由于体弱多病,导致喀喇汗王朝国力日渐衰落。
这也导致国家东部边境外的游牧部落开始向西入侵该国,喀喇汗王朝将其称为“突厥人”。但是事实上,这些入侵者绝大多数都是契丹人,穆斯林文献中声称这些人有着10万-30万顶帐篷。
当他们距离喀喇汗首都仅有八天的距离时,巴格达的苏丹派来了援军,契丹人最终向东返回。然而阿拉伯人继续追击了三个月的时间,他们俘虏和杀死了很多契丹人。穆斯林的文献中还记载了另一次“中国可汗的王子”对喀喇汗王朝的攻击,这次行动很有可能是一次有组织的进攻。
穆斯林的军队击败了“中国可汗王子的大军”,他们俘虏了大量的契丹人,并且将其安置在了“以美丽著称的穆斯林们的土地”上。在耶律大石抵达可敦城的时候,喀喇汗王朝境内已经生活着一万名契丹人,他们归附于喀喇汗王朝统治者苏莱曼尼的儿子穆罕默德.阿尔斯兰汗的封地之上。
阿尔斯兰汗将其迁移到了封地的最西端,他拒绝契丹人回到自己的家园和他们的妻子团聚,他强迫这些人改信伊斯兰教但是却遭到了拒绝。因此阿尔斯兰汗手下的穆斯林,时常会骚扰契丹人的驻地,在穆斯林土地上的契丹人,“人心思辽”。
还有一些契丹人西迁到了钦察人的土地上,他们甚至和钦察人的统治者通婚,一些钦察人的王子的名字就是契丹语和当地语言的组合词。在基辅罗斯公国的一些史料中,就包含对这部分名字的记载,甚至在罗斯人和钦察人的战争中,还有部分契丹人被基辅罗斯公国所俘虏。
除了契丹人之外,蒙古人的乃蛮部也来到了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教徒的控制区,一部分浑人和奚人也来到了喀喇汗的领土,在镇压鞑靼人的“阻卜叛乱”期间,部分鞑靼人也逃亡喀喇汗王朝。这些人从文化习惯和宗教信仰上,都和本地人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也为耶律大石拉拢这些人提供了一种可能...
西行漫游记1130年,耶律大石率领1-2万人向西开始西征,他的目的地是“大食”,这不可能真的是阿拉伯地区,而不过是穆斯林所控制的中亚地区罢了。其部率先来到了叶尼塞河附近,这里属于黠嘎斯人的土地,此时黠嘎斯人已经被回鹘人打得国势衰微。
所以黠嘎斯人无力阻止契丹人入境,契丹人也没有停留的打算,他们在黠嘎斯人的目送下进入了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叶密立地区,这里理论上属于高昌回鹘的领土,但是高昌回鹘和辽人本身就是盟友,回鹘人的统治者允许耶律大石在自己的领土上修建根据地,还赠送了牛羊马匹,并且派向导将耶律大石所部带到了喀什葛尔。
这里就是穆斯林的控制区了,可是契丹人的军队却被喀喇汗哈桑的儿子阿赫玛所击败,耶律大石初战不利只能将部队撤回回鹘人的土地上。但是此时,高昌回鹘已经受到了金国的威胁,不可以继续向耶律大石提供帮助,他们甚至俘虏了部分耶律大石的手下献给金廷。
此时金军一支包括女真人,汉人,鞑靼人甚至少量契丹人的大军已经逼近了可敦城,他们在辽国叛将耶律余睹的带领下来到了可敦城下。回鹘人告诉耶律余睹,大石准备撤回可敦城,于是耶律余睹便率领一支两万人的远征军准备包围可敦城。
然而由于后勤问题,耶律余睹的远征军最终崩溃了,耶律余睹自己只身一人东逃,而他的部队则四散而逃。一部分人向北逃亡,一部分去了钦察人的土地,一部分逃去了叶尼塞河,但是更多人却投降了耶律大石,可以说正是金国的远征军帮助耶律大石恢复了元气,并且为他提供了更多的汉人部下。
击败了女真人之后,耶律大石获得了当地“突厥诸部”的支持,他的部队扩大到了两万人以上,而他自己也被拥立为“天佑皇帝”。而西辽也在此战中一战立国,成为了中亚地区的“强国”。
在喀什噶尔战败之后,契丹人已经不再被穆斯林视为一个威胁,可是这并不代表喀喇汗王朝的威胁就并不存在,葛逻禄人和康里人游牧部族的威胁始终都萦绕在喀喇汗的头顶。在新可汗继位之后,他无力对付游牧部落的大军,于是便主动邀请耶律大石帮助他平叛。
“我请求您到那八剌沙衮去,到我们的首都去,我请求您将我的整个领土置于您伟大的统治之下,以使我摆脱那尘世的烦恼。”
于是耶律大石的大军便来到了喀喇汗王朝的首都八剌沙衮,不费分文的登上了喀喇汗的王座。这也是西辽历史上决定性的时刻,从此耶律大石彻底在中亚地区站稳了脚跟。在控制了喀喇汗王朝之后,阿尔斯兰汗治下的一万名契丹人全部都成为了耶律大石的生力军,他的实力被进一步的扩充了。
然而在初步站稳脚跟之后,耶律大石再次下了一步“错棋”,他竟然又想要东征金国了。《辽史》将其记载为一场惨败,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战败的败将后来在西辽依然身居高位,而西辽对新进征服的土地依然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事实上,耶律大石只是顺应了契丹人的思乡之情,然后用一场切实的失败说服他们,继续在中亚扩张,才是真正正确的道路。事实上这次战争反倒可以说是一次胜利,粘罕的一位萧氏副将率领数千人投奔耶律大石,而辽军则建立了在高昌回鹘,黠嘎斯,喀什噶尔的控制权。
卡特万之战尽管在东方再次取得了一定进展,可是耶律大石的目光依然仅仅的向西,他继续率部向费尔干纳河谷挺进,并且因此和西喀喇汗陷入了公开的战争。西喀喇汗被打到惨败,最终只能丢下了河中地区,逃亡去了撒马尔罕。
耶律大石并未继续向西进兵,而是开始巩固锡尔河的新领土,耶律大石在这里屠戮了穆斯林信众,而为契丹人腾出肥沃的土地。1141年,继续西进的耶律大石率部在撒马尔罕附近的卡特万草原和穆斯林的大军交战。
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耶律大石得到了葛逻禄人的帮助,他们支援了耶律大石至少一半的军队,也就是3-5万人,且这些部队全部都是精锐的骑兵部队。耶律大石剩下的部队由契丹人,蒙古人和突厥人,汉人所组成。
西喀喇汗则得到了周围所有穆斯林国家的帮助,甚至还有部分来自巴格达的马穆鲁克。这次部队的主力事实上就是塞尔柱王朝的大军,他们在中东战无不胜,甚至对付欧洲人的十字军也毫不费力,然而却在东方输给了契丹人。
失败的代价是惨重的,耶律大石杀死了撒马尔罕城内的军事贵族,宗教首领以及所有王室成员。当地的穆斯林向耶律大石献上了自己的忠诚,耶律大石则控制了整个河中地区,撒马尔罕和布哈拉都成为了他的疆土,花剌子模也成为了耶律大石的附庸。
而卡特万之战对西方世界局势的影响是无比深远的,塞尔柱王朝的桑贾尔汗颜面尽失,契丹人甚至开始进入呼罗珊地区。
王啊,你的矛已刺透天下;
你的敌人已四十年之久,你的刀也曾吞灭他们;
如果厄运必须降临,命运也会如此;
因为只有上帝,才能保持一种状态!
这首诗歌就是当时的塞尔柱民间讽刺桑贾尔汗而作的,更离谱的是,这场战争的消息很快传播到了巴勒斯坦的十字军中,这使得“约翰长老”的传说在十字军中更加广泛,甚至传播到了欧洲。
“据说,在那遥远的东方,亚洲的国度中,有一个“基督徒的国家”,他们的王“约翰”在东方打败了邪恶的穆斯林,那“约翰”定会派出他那无敌的大军,加紧拯救那些在耶路撒冷圣地受尽苦难的信徒...”
然而,1143年,耶律大石与世长辞,不过在他死后,他伟大的国家依然在中亚地区存续了数十年的时间,也保证了契丹人和汉人整个十二世纪在中亚地区都享有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