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朝代,这个朝代自从建立之初就从来都没有获得过完整的中国的统治权。终宋代一朝,中国始终都处于多个政权平行统治的情况,西北有西夏政权,东北则是辽朝,以及后来取代辽朝的金朝,西南还有一个大理政权,这些政权最终都被元朝所消灭。
不过在此之前,金朝就已经横扫了中原旧有的两个政权,北宋和辽朝,在北宋灭亡之后,宋高宗前往南方建立起了南宋政权。而辽朝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这么灭亡了,但是其实不是,辽国宗室耶律大石带领辽国的流亡者向西逃去了中亚,建立了契丹人的流亡政权——西辽。
我们对西辽了解不多的原因,是因为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中,并没有编入西辽,所以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往往很难看到西辽的内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西辽往往不被认为属于中原政权,就如同大航海时代后期中国人在南洋所建立的一系列政权一样,或者说是介于二者之间,且关于西辽的历史记载实在是过少,绝大多数还都是穆斯林文献所记...
同样能够证明这一论点的实际情况便是,甚至关于西辽开国者耶律大石的记载,大多数都并非是汉文记载,而是穆斯林文献。耶律大石此人出身契丹皇族,但是他和辽朝的末代皇帝天祚帝有什么亲缘关系,史书中也是语焉不详。
在辽朝的文献中,是没有耶律大石其父祖的相关记录的,可见耶律大石很有可能已经是相当支系的皇族了,虽然他是辽太祖阿保机的八世孙。这种关系,可能就类似于刘秀和汉哀帝的关系,非常远了,和南北宋这种由皇帝的亲弟弟重建的政权比起来,辽朝和西辽之间,其实应当算是有着代差的。
因为西辽比之辽国,其实更像是一群和皇族稍微有点关系的流亡者在另一片辽国从未统治过的土地另起炉灶,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再提。耶律大石精通汉文和契丹文,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强悍的骑手和射手,由此可见耶律大石早年应当接受了非常良好的双语教育。
而后,耶律大石通过殿试成为了翰林承旨,这个官位在辽朝其实是一个军职。而耶律大石进入仕途的第一年,恰好也是辽朝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女真人的部族领袖完颜阿骨打自立为皇帝,大金作为一个国家第一次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之上。
不久之后,耶律大石被派往同金国边境交接的泰州和祥州,泰州在耶律大石上任之前就沦陷了,但是祥州却在耶律大石手中被保住了。西辽,辽朝和金朝的历史记录中都没有记载耶律大石当时具体是如何部署的,但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是,此战之后其被升职为辽兴军节度使,开始在辽宋边界的河北地区驻防。
可见耶律大石打得应当是相当漂亮的,不然不可能被升职,更不可能被派往当时在辽廷来看更加重要的河北地区。可是虽然耶律大石在官场上恒运通达,但是辽朝这个国家本身却仍然还在不断的衰退,金朝对辽朝的攻势也愈发强烈。
而辽朝几乎无力抵抗金朝,沦陷的领土也是越来越多,随着公元1120年金朝攻占辽上京,1122年攻占辽中京,随后向西京和南京进攻之际,辽帝再也无法抵抗女真人的进攻,贵族们甚至准备将天祚帝直接废黜,在这一过程中辽帝先后两次挫败了宫廷政变。
但是这也导致大量的辽朝军事贵族担心受到牵连而投降金朝,在天祚帝逃离辽南京,准备继续逃亡时,耶律大石拥立天祚帝的叔父为皇帝,史称北辽。然而天祚帝并不承认这次逼宫,其依然控制着辽境西部的辽阔牧场。
随着宋金联手之后,辽宋边境的情况也变得愈发重要。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辽宋边境就像是1939年的欧洲西线战场一样,正在进行一场“静默战争”。1119年之前,宋军一直深陷和西夏的战争之中,而1120-1121年,宋军又在平定方腊的起义军。
所以直到金军开始进攻燕云十六州之时,宋军才开始匆匆进攻南京道。结果在耶律大石的指挥下,辽军大破宋军,甚至反推进入宋国境内。耶律大石同宋军议和,双方互相撤回各自境内。然而三个月后,耶律淳也就是天祚帝的叔父去世,但是耶律淳并未留下子嗣。
耶律淳的夫人萧后摄政,但是实际上军政大权都被掌握在耶律大石手中,北辽一部分将领对这种安排非常不满,于是便投奔宋朝。这导致宋军认为北辽政局不稳,于是再次兴兵围攻燕京,数日激战后,耶律大石略施小计,命兵士半夜一人举着两个火把在今北京永定河附近结阵。
宋军误以为辽军援军赶到,于是纷纷撤退,耶律大石再次保住北辽政权。然而此时金军却也已经逼近了燕京,辽军不敌金军,耶律大石和萧干等人护送萧后逃出燕京,一路西逃到了辽中京附近,并且短暂的建国。然而萧干不久后被部下所杀,耶律大石被迫率军再次投靠天祚帝。毕竟如今天祚帝依然对西境契丹人有着巨大的凝聚力,面对强敌双方必须团结。
天祚帝诛杀了萧后及其同党,随后指责耶律大石拥立耶律淳,大石回答:“陛下以全国之势,不能一拒敌,弃国远遁,使黎庶涂炭。即立十淳,皆太祖子孙,岂不胜乞命它人邪?”
耶律大石的回答令天祚帝哑口无言,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大石在为自己辩解的时候并没有使用中原王朝曾经发生过的先例,而是将辽帝国视为契丹人一族本身的共有财产,而这恰好也解释了为了耶律大石愿意在北辽覆灭之后继续投身所谓的“正统”的天祚帝麾下。
此时天祚帝流亡于阴山一带,其实完全可以偏安一隅的继续逍遥下去,可是天祚帝偏偏还有理想,他在今天的河北西北部屡次攻击金国边境,最终在龙门以东被金军所击败,其部属纷纷逃走。而耶律大石也在此时被金军所俘虏,其被强迫为金军担任向导,进攻今天呼和浩特以南的辽军大营。
天祚帝也在大营之中,最终天祚帝的大臣以及大多数的皇室成员都被俘虏,仅有梁王的一个儿子成功出逃,天祚帝本人因为在阴山而侥幸逃脱。耶律大石因为“从龙有功”所以被金朝皇帝赦免,甚至还被赐予宗室公主为妻,耶律大石原本可以留在金军中继续荣华富贵。
可是在和金军将领粘罕进行双陆棋对弈时取胜,担心粘罕会对其有所报复,所以耶律大石携带自己的五个儿子连夜出逃,自己那金朝宗室的妻子则被其抛弃,此女后被粘罕将军用弓箭射杀。
耶律大石逃出金军大营后,再次投奔了天祚帝。然而耶律大石的归来却又让天祚帝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耶律大石归来之前,天祚帝已经决定流亡西夏,梁王拒绝,并且自立称帝,契丹人再次陷入内乱。
而大石归来之后,天祚帝竟然决定再次反攻金朝,毫无疑问的是,这绝对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此时金朝已经和宋朝,以及西夏联盟,契丹人内部还存在内乱,进攻就等于自杀。耶律大石强烈反对未果,最终杀死天祚帝派来监视他的将领,率领萧氏和耶律氏部分族人,以及部分同耶律大石同盟的汉人官员及其部署向西继续逃亡。
耶律大石最终率军前往辽国最西面的可敦城,这里位于蒙古高原的西部,是鞑靼人先祖的土地,边境本身就有驻军,附近还有马场,辽朝的溃败似乎并没有影响到这里,在辽国西境的最西端,当地契丹边军仍然保持着对该地区的控制力。
也或者说,由于公元1102年辽国成功镇压鞑靼人先祖发起的“阻卜之乱”后,这些早期的鞑靼人十几年都尚未恢复实力,这些部落民根本无力挑战辽军。在可敦城,耶律大石渐渐的站稳了脚跟,可是这仅仅只是其宏伟愿景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还需要光复辽国故地...
西进的理由“我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年百年。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蕃,翦我仇敌,复我疆宇。惟尔众亦有殄我国家,忧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济生民与难乎?”
根据《辽史》记载,在耶律大石前往可敦城之后,便对部下做出了如上的演说,从他说的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看得出来,此时耶律大石的目的仍然还是“复我疆宇”,也就是带领辽国完成复国。此时耶律大石也并没有称帝的打算,在这段话中他仍然称“我天祚帝”,也就等于他仍然认同天祚帝的统治。
在耶律大石看来,可敦城只不过是其大后方,是他招兵买马的一个平台,辽国的西境存在着少量的契丹人,但是更多的却是鞑靼人。而鞑靼人和契丹人的关系却非常微妙,相较之下,耶律大石反而更加信任汉人,当然还有契丹人以及渤海人等附属民族。
西境的契丹人很有限,可是这里却和西夏接壤,西夏境内存在着一部分流亡的契丹人,以及为数不少的汉人,在耶律大石看来甚至党项人都可以作为可信的战士。此时的西夏已经同金国结盟,但是由于金国并未履行承诺将山西交给党项人。
所以西夏王廷实际上对金国是有所不满的,西夏默许了耶律大石在其北境招兵买马的行为,但是却拒绝了耶律大石结盟的请求,很遗憾,西夏仍然不具备和金国作战的实力。除了西夏之外,耶律大石仍然有着另外两个潜在的盟友,鞑靼人以及赵构在江南建立的南宋政权。
宋金之战一直持续到了1141年,南宋也是耶律大石最有可能的盟友,然而耶律大石派往南宋的使臣却被西夏所扣留,因为此时西夏和南宋的关系也很糟糕,西夏王廷不希望遭到耶律大石,宋以及金的三方围攻,这导致耶律大石同南宋结盟的愿景破灭,没有西夏的首肯,他根本无法和南宋建立联系。
鞑靼人的联盟是成功的,但是也是短暂的,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这是耶律大石的一步错棋。在双方成功构建联盟关系后,鞑靼人拒绝向金国继续出售战马,而这也是金国最主要的战马来源。金国立刻扣留了鞑靼人的王子,并且出动军队威逼鞑靼人。
所以耶律大石和鞑靼人的联盟在1128年,也就是结盟的次年便宣告破裂,且鞑靼人在金人的威胁下同意带领金军攻击耶律大石的控制区。这一行动导致辽国最后的西境变得不再安全,且当时天祚帝已经被金军俘虏了三年的时间。
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反金复辽的野望已经不再现实,甚至继续留守可敦城,都有可能会被金军所消灭。耶律大石需要更多的缓冲空间,于是他将自己的目光望向西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