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每每提及,总能引发人们热议与探讨。而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公,刘备就是身边的心腹谋士——徐庶。
正是有了徐庶的鼎力相助,刘备才得以轻松击败了曹操的先锋吕旷、吕翔,曹仁、李典的大军部队。
然而,徐庶最终却因“母亲被挟持”而投靠了曹操。事实上,徐庶离开并不单是这一原因,而是他发现了刘备的“秘密”。
少年时期的徐庶,有一个远大的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武林侠士。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开始拜师学武、苦练武功,学成之后便开始闯荡江湖、游历四方,行善事、做善举,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侠友。
中平六年(189年),发生了一桩惨剧,徐庶的一位友人被当地恶霸残害得家破人亡。
得知此事后,徐庶义愤填膺,单枪匹马地闯入恶霸府邸,一剑封喉,为友报仇。
然而,在逃亡过程中,他不幸被捕,受尽酷刑,却始终咬紧牙关,一言不发。官府为了杀一儆百,将他绑在柱子上游行示众,希望借此机会让百姓指认。
徐庶的友人在得知消息后,四处奔波打点,终是将他给解救了出来,经此一事,徐庶性情大变。
他意识到,这天下不平之事、害人之虫太多,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撼动社会的黑暗面,当即决定潜心研读诗书,以求寻找改变世界之道。
在此期间,徐庶的“社交圈子”中涌现出了许多智谋出众人士,如石韬、诸葛亮和庞统等。在与诸葛亮的密切交往中,徐庶被其独到的治国方略和军事才能所折服。
当时,刘表曾多次礼聘徐庶,但徐庶却坚辞不就,在他看来,刘表虽然表面上礼贤下士,但实际上却是个徒有虚名之人。
徐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辅佐一位真正的贤明之主。从旁人的口中,他得知刘备正是他要寻找的那位“仁君”。
可毕竟是道听途说,徐庶对刘备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一试,看看刘备是否真如传闻中的那般仁德。
这天,徐庶去拜见刘备,恰逢此时刘备正饶有兴致的欣赏着千里马——的卢,徐庶顿时心生一计。
只见他大步上前,在刘备身旁站定,说道:“我之前学过些相马之术,不如让我来看看您的马吧?”
刘备闻言,点了点头,而徐庶在仔细观察完千里马后,瞬间脸色大变,刘备不解,便询问缘由。
徐庶表示,经他观察,这马的确是一匹好马,不过这马会伤害一个人。
这破解的法子也不是没有,可以将马儿送给自己一个痛恨之人,让他来承受这一“因果”,完事之后,这马就能回来了,也不会再伤人了。
说完后,他静待刘备的反应。原本,刘备还在认真地听着徐庶的“讲解”,结果竟让他去“害人”,刘备脸色铁青,直接对徐庶下了逐客令,并愤怒地表示:
“你不教我如何躬行仁义,反而让我去损人利己?我这里留不了你,你另谋高就去吧!”
徐庶见状,不但不恼,反而放声大笑。刘备更加疑惑了,心想:这咋回事?一般人听到这种话,不应该是拂袖离去吗?这人是不是疯了?
看着刘备一脸茫然的样子,徐庶这才解释清楚,这不过是他对刘备“仁德”的一次试探而已。
听完徐庶的解释后,刘备恍然大悟,两人相视而笑,握手言和。从此,徐庶成为了刘备身边的心腹谋士,一心一意地辅佐他打天下。
实际上,在此之前,刘备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谋士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打天下,只需要借助“力”即可。
从刘备的早期奋斗历程不难看出,他所认为的“力”,是“势力”和“财力”,是凭志向和理想的“蛮力”。
他身边第一个出现的人是孙乾,尽管孙乾帮助刘备做出了不少“业绩”,但刘备并未认识到。
之后,刘备遇到了司马德操,他表示,刘备现下之所以处在如此困顿之中,主要是身边缺少“贤才”,即谋士。
在他看来,刘备身边有关羽、赵云等猛将不假,但若要打天下,“文武”缺一不可。
在与司马德操的一番开导之下,刘备初次认识到了谋士的重要性,后在徐庶的辅佐下,刘备对“谋士”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建安十三年(208年),徐庶突然向刘备提出辞行,尽管刘备竭尽全力挽留,但徐庶依然心意已决,执意要离去。这是为何?
原来,徐庶收到了一封来自他“母亲”的亲笔信。信中声称自己病入膏肓,极度思念远方的儿子,并命令他火速回家探望。
那么,这封信果真出自徐母之手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不过是曹操假借徐庶母亲之名诱使徐庶归顺自己所施展的诡计罢了。
要知道,刘备在徐庶的辅佐下,多次打败了曹操的大军,曹操很难不注意到刘备身边的这位谋士。
他不免心中暗自思量:此人若是为我所用,势必会成为自己的一大助力。就在此时,曹操身边的谋士程昱说话了。
他表示,徐庶是孝子,可以假借徐母之名,将其拉到我方阵营。特别要提到的是,这个程昱与徐庶是昔日同窗,有一定的交情。
于是,也就发生了上述的事情。面对心腹谋士的辞行,刘备自是不舍。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对老母亲哪有置之不理的道理?
徐庶是个聪明之人,他瞬间就意识到这是曹操的计谋,母亲现在很有可能已经落入“曹贼”之手。
想到这,徐庶是既紧张又焦虑。自古忠孝两难全,在这“忠”和“孝”之间,实在是难以抉择。
“我原本想着,能与主公共创这天下霸业,如今看来,怕是不成了。我母亲被曹操掳去,我的方寸已经乱掉了。”
徐庶痛苦地向刘备说道。(这便是成语“方寸大乱”的典故)
最终,刘备同意了徐庶的辞行。次日,刘备专程为其摆酒饯行,亲自牵着缰绳,送了徐庶一程又一程。
临行前,徐庶不忘为刘备推荐了一个人物——诸葛亮,他表示:“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史书确有记载)
而关于曹操抢掳徐庶母亲,令徐庶方寸大乱转投曹操一事,在《三国志》中也是有记载的。
只不过,关于徐庶母亲之后的事迹,却并未有过多的描述。在《三国演义》中,徐母不久之后便自杀了。
说是徐母在得知儿子投靠曹操后,勃然大怒,痛斥儿子分不清轻重缓急,后自缢而亡。
此外,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关于徐庶的歇后语,那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说是徐庶在被哄骗至曹操阵营后,心灰意冷,秉着“忠臣不侍二主”的原则,坚决不为曹操献计献策。
不久,徐庶在见到刘备后,并未按照曹操的意愿去劝降,而是提醒刘备做好准备。
说完后,徐庶表示表明自己的立场,说自己绝不会为曹操效力。即“身在曹营心在汉”,要让曹操闷头吃哑巴亏。
普遍的观点认为,徐庶之所以投身曹营,完全是因为曹操以其母亲为人质进行威胁。换言之,他是被骗到曹营的。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在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原因。
其一:“孝”。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徐庶身上的“孝”。即便他深知这是曹操设下的圈套,又能如何呢?毕竟,他的母亲确实身陷囹圄。
一直以来,徐庶都忠心耿耿地为刘备效力,尽管他与曹操之间算不上什么大仇人,那也是处在一个对立面的。
倘若换个思路,他在看到这封信后,并没有如曹操所愿入曹营,而是暗地里派人去将母亲营救出来。
先不说别的,这个风险是不是就更大了,或许还未等营救行动展开,他的母亲就已经遭遇了不幸。
一边是自己一心辅佐的主公,一边是含辛茹苦将自己拉扯大的母亲。在这“忠”和“孝”之间,徐庶陷入了深深的挣扎,确实是难以抉择。
最终,他选择了“孝”,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忠”,但也绝不能称之为“大逆不道”,充其量就是个“小不忠”罢了。
其二,看透了刘备的虚伪“仁义”。
除此之外,徐庶还看透了刘备那虚伪的“仁义”。这一点,也成为了他做出最终选择的关键因素。
上文提到,早年徐庶的梦想就是当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后在看遍了这世间不公之时后,果断抽身,转投读书,寻找救国之道。
而他也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去辅佐一个真正的“仁君”,毕竟只有“仁君”,才能改变社会的黑暗现状,才能救人民于水火。
然而,在与刘备的相处过程中,徐庶渐渐发现,刘备似乎并不是自己心中所想的那般“仁义”,他看透了那“仁义”背后的本质。
于是,在各种因素的交织下,徐庶索性选择了“放水”,加入了曹操的阵营。在离别之际,他还顺水推舟,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
结语徐庶早年曾怀揣着行侠仗义的梦想,但在目睹了世间的种种不公后,毅然决然地转向了治国安邦的道路。
在投身刘备麾下后,他以其卓越的才智,为刘备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母亲被曹操俘虏后,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抉择。一边是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刘备,一边是含辛茹苦将自己拉扯大的母亲。
在这忠孝难以两全的情况下,他最终选择了孝道。他深知“忠孝两难全”的道理,却仍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条“中庸”之道。
他既不愿背叛刘备的知遇之恩,又无法割舍对母亲的深情厚谊。这种矛盾与挣扎,最终促使他做出了投身曹营的决定。
然而,正是这条道路,或许限制了他后期的成就。徐庶的选择,既受到了客观形势的制约,也受到了内心复杂心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