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一四二八——一五〇〇),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受学于吴弼。正统十二年(一四四七)举人。后绝意科举,以荐授翰林院检讨,乞终养归。自后屡荐不起。居乡讲学,创白沙学派。修养主静坐,以达静悟自得之境,开明代心学之先声。
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七绝.木樨四绝寄倪麟 其一 明 · 陈献章
正月山桃委地红,柳塘还捲落花风。
木樨一树浑堪赏,尽日相看烟雨中。
这首诗以春天的山桃和柳树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山桃烂漫,宛如红宝石洒落在绿色的山坡上;柳树轻舞,宛如春姑娘的长发,随风摇曳。这红与绿、动与静的交融,仿佛是大自然的魔法,让人心醉神迷。
而在这美丽的画卷中,木樨树则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宛如一座金色的灯塔,矗立在绿意盎然的山坡上,与周围的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馥郁的香气,仿佛是它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让人心生敬畏。
诗人陈献章静静地坐在木樨树下,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因为这木樨树的存在,让他感到生活的美好。他仿佛看到了倪麟的身影,与他一同在这烟雨朦胧的美景中漫步,品味着大自然的恩赐。
“木樨一树浑堪赏”,这句话仿佛是一个永恒的咒语,让人沉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而那“尽日相看烟雨中”,则仿佛是一个神秘的预言,预示着未来的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大自然、赞美生活的诗。它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山桃、柳树和木樨树,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七绝.木樨四绝寄倪麟 其二 明 · 陈献章
风雨归来问小奴,药栏花架费人扶。
黄昏雨歇茅檐月,只有木樨对老夫。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归来后询问我的小仆人,药栏和花架是否安好。小仆人告诉我,尽管风雨猛烈,但药栏和花架都得以幸免,只是需要人扶持一下。当我走出屋子,向黄昏的雨后望去,只见茅檐之上洒满了月光,一切仿佛都在宁静中得到了洗礼。
在这宁静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漫步在花园中。突然,一阵淡雅的香气扑鼻而来,原来是那独木樨花在月光下悄然绽放。它的香气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淡雅,仿佛是自然界的馈赠,又似是它独自的吟唱。
我静静地站在木樨花前,感受着它的香气,看着它在月光下摇曳生姿。我想起了倪麟,我的好友。他曾对我说过,木樨花是他最喜欢的花,因为它不仅美丽,而且还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我想,这正是倪麟所追求的品质吧。
七绝.木樨四绝寄倪麟 其三 明 · 陈献章
春城无日不思家,风雨经旬损物华。
竹色四时长不改,平安先报木樨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陈献章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尤其是在风雨经旬之后,更是倍感物华已损,思乡之情愈发浓厚。而竹色四时长不改,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坚守和执着,无论春夏秋冬,竹色始终如一,象征着家乡的永恒和不变。最后一句“平安先报木樨花”,则用木樨花作为象征,寓意着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祝福,希望家乡的人们能够平安、幸福。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优美,修辞手法丰富多样。作者运用了对比、象征、比喻等多种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比如“春城无日不思家”与“风雨经旬损物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思乡之情的浓烈。而“竹色四时长不改”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坚守和执着。最后一句“平安先报木樨花”则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木樨花比喻为家乡的象征,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祝福。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祝福。它不仅仅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更是一首表达乡愁、思乡之情的佳作。
七绝.木樨四绝寄倪麟 其四 明 · 陈献章
风吹雨打只伤神,白首龙钟尚爱春。
花意未应嫌老丑,十年前是种花人。
这首诗以物喻人,借物言志,将木樨与人的命运相互联系,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感慨和思考。“风吹雨打只伤神,白首龙钟尚爱春。”这两句诗描绘了木樨在风雨中凋零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年老体衰却依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木樨人格化,赋予其伤感和坚韧的品质。
“花意未应嫌老丑,十年前是种花人。”这两句诗则是对生命的感慨和思考。木樨在凋零之后,依然保持着美丽的姿态,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诗人所追求的人生态度。同时,通过“十年前是种花人”这一句,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的回忆和感慨。这里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整首诗以木樨为载体,通过对木樨的描绘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展现出诗人自己坚韧不屈的人生态度。这种思考和感慨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生命普遍意义的探索。因此,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人文精神。